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琴藝術文化

古琴藝術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6 04:40:43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1

一段樂曲穿越了千年時空

一件樂器銘刻着古老的文化傳統

古琴,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曆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2

古琴藝術

“琴、棋、書、畫”曆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淩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态,而在四藝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

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

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衆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

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3

古琴曆史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

中國古琴文化曆史悠久,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禦田祖”等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琴的演奏形式以獨奏為主,而此時的樂隊則多以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為主奏,彈撥樂器的發展仍是初級階段,在樂隊中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

漢魏六朝是中國古琴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大量的器樂曲問世,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則是本時期的代表作品。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4

唐代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鼎盛時期,由于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古琴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宋、元時期的古琴音樂發展顯著,琴壇上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最大特點是由宮廷向民間蔓延,并大量吸收民間音樂的精華,使之有機地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明、清時期,是古琴流派産生的重要時期。由于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師承淵源以及所據傳譜地差異,以地方色彩為主要特征的流派相繼産生,并均有一定數量的代表作品,為以後各流派的發展起到了傳承的作用。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5

嶺南琴派

在嶺南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廣東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藝造詣。

南宋末年,金元入主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遷至岡州崖山,中原琴藝也在岡州留下一批琴譜,相傳《古岡遺譜》就是在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

其後數百年間,廣東琴學昌盛,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嶺南琴派”。

明代時,廣州府琴人輩出,有陳白沙、邝露、陳子壯、陳子升等;藏琴豐富,有琴曲流傳至今。

但自近代之後,嶺南古琴一度命如懸絲。

為搶救嶺南古琴文化,1980年,在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的支持下,楊新倫、莫尚德、謝導秀等共同倡導成立了廣東古琴研究會,不遺餘力地傳授和推廣古琴藝術使古琴再次煥發出了青春。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6

嶺南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構築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殿堂,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極具嶺南特色的傳統名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鷗鹭忘機》、《玉樹臨風》、《雙鶴聽泉》、《神化引》、《平沙落雁》、《烏夜啼》等。

這些琴曲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的傳譜有很大區别,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7

從藝術價值方面看,古琴一弦多音,音域寬廣,達四個八度之多,演奏手法複雜多樣,能奏出上千種不同音高與音色的變化形态,表現力極其豐富,可謂中國器樂藝術之王。

從文化價值方面看,古琴承載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與道家的自然精神,内涵豐富,意蘊深邃。無論是曲目、音色、音樂結構還是彈奏姿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

古琴藝術文化(古琴藝術聖人治世之音)8

當古琴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刹那間,人們可以清楚的感覺到再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便是中國古典音樂之美。


編輯:依桃

圖文:國家公共文化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