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河南方言最傳神詞全文

河南方言最傳神詞全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4:18:12

河南方言最傳神詞全文? 河南人愛說富有中原特色的“中”字,她對河南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河南有十大怪,其中第五怪是:“中”字打出河南牌生于“中”,長于“中”的河南人愛說“中不中”是有曆史淵源的在中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河南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黃河文明惠澤四方,那時的中原大地應是八方矚目、令人向往的地方,河南人自有一種優越感她不僅被理解為中國在世界之中心,河南在中國之中心,而且在河南人這裡使用率最高,内容含量也最豐富,并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代表了河南人的忠厚與城實“中”,在河南人嘴裡是“行”、“好”、“可以”之意,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河南方言最傳神詞全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河南方言最傳神詞全文(内容豐富含義深刻的河南方言)1

河南方言最傳神詞全文

河南人愛說富有中原特色的“中”字,她對河南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河南有十大怪,其中第五怪是:“中”字打出河南牌。生于“中”,長于“中”的河南人愛說“中不中”是有曆史淵源的。在中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河南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黃河文明惠澤四方,那時的中原大地應是八方矚目、令人向往的地方,河南人自有一種優越感。她不僅被理解為中國在世界之中心,河南在中國之中心,而且在河南人這裡使用率最高,内容含量也最豐富,并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代表了河南人的忠厚與城實。“中”,在河南人嘴裡是“行”、“好”、“可以”之意。

河南人 說“中不中”的時候,感覺和心情一般都良好。說“中”,是對你的認可,瞧得起你,道出了河南人的寬容厚道;說兩個字“不中”,是對你的否定,沒拿你當回事。道出了河南人的直率坦誠。河南人做人做事要簡單一些,老用“中不中”作為衡量标準。與“中”同義的還有“管”“沾”。如:“你去管不管”,即“你去行不行”之意;“這東西沾不沾”,就是“這東西中不中”、“這東西好不好”的意思。“管”“沾”二字,過去在開封、周口一帶使用率比“中”字還要多。問“行不行”時,往往問:“沾不沾”;表示好時,也總用“沾”,不過說話時帶有兒化韻。但是,近些年來大有被“中”字代替之勢,此字在《現代漢語辭典》(180頁)裡也可查到,收有條目。可見,“中”“管”“沾”3個字,是一個意思。讓 四川人說就是“要得”,讓陝西人說就是“嫽”“能成”“沒麻達”。

不過,“中”字可不是河南人的專用權,說“中”的地方,還有鄰省河南方言區(如河北的邯鄲、邢台,山東的聊城、菏澤,安徽的亳州、宿州、阜陽,湖北的襄陽、襄樊、十堰、老河口)和冀中的唐山、遼甯與内蒙古交界處等省、市的一些地方。有意思的是京郊人也愛說,隻不過音調不同,轉音罷了。河南人之所以對“中”情有獨鐘,是因為此字不僅含有“中間”、“内裡”、“恰好”、“中意”、“中肯”、“正着目标”,以及“中聽”、“中用”、“之裡”而外,而且更傾心于其“不高不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适中”、“中庸”,特别通“忠”的“忠心”之意,因為這代表了中原人的禀性,“中”以成為他們做人做事的行動準則。

一、古籍裡的“中”字。

古代的漢語典籍,對“中”就有解釋。中國第一本字典,是東漢漯河人許慎編的《說文解字》,在這本書裡,“中”字的解釋之一是表示肯定,代表“行”、“可以”了。《康熙字典》又言,“中”表達“可以”。(清)《康熙字典》,解釋“中”字的其中一個條目是:“俚語。以不可為不中”。

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字,就被解釋為“行”“能”之義。在古代,文人寫書著文就用“中”。(戰國)《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意思是“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 《左傳·成公二年》有“無能為役”的話,(漢晉)杜預注釋為“不中為之役使”。這裡的“不中”意思是“無(不)能”。

在一些河南籍以外作者的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裡,用“中”者也不少。元代太原人、劇作家喬吉的《金錢記》:“這個先生實不中,九經三史幾曾通?”(明)浙江程烏人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往府裡讨去,可是中麼?”在羅貫中之《水浒傳》(第十七回)裡,何清問嫂子:“哥哥忒殺欺負人!我不中,也是你一個親兄弟!”關漢卿《窦娥冤》(第一折):“婆婆,這個怕不中麼?”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孔目雲)‘可知有奸夫,我蹅開這門進去。’(高成慌科雲)‘不中,有人來了,走!走!走!”有時“不中”還誤寫成“不終”。《西遊記》(第四十七回):“雖然相貌不終,卻倒會降龍伏虎。”

二、台灣學者朱高正說“中”

台灣學者朱高正曾經講過一課《解讀河南人為什麼愛說“中”》,說:“北京的曆史文化1000年,西安的曆史文化3000年,而河南的洛陽文化有七八千年,傳承至今太偉大了。‘中’這個字,代表河南,代表河南文化,最合适不過了。中華文化最精華的一個字,就是‘中’字。至少在大宋南遷前一直就是中國的中心,天下之中,‘中’字不僅代表了‘中國’,更是對現代‘中原’‘中華’最早産生地理方位的曆史傳承和認定。‘中’,是‘好’。現在講,要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核心,是基礎,沒有‘文化自信’,其他‘文化自信’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東西南北中,‘中’是最重要的,‘中’是黃色,皇帝用色,至高無上。‘中’是‘中庸之道’,是‘中正’,就是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孔子周遊列國14年大多時間在河南,他接受了‘中道’思想。《論語》最後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即‘堯曰’,其中強調,孔子繼承先賢的思想,其主旨是一個‘中’。提及堯帝在給舜帝禅讓時,交代舜要‘運之(允執)其中’,‘運’是‘運行’‘操作’;‘允’是‘信守’,意思是(凡事)要信守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樣才能辦好。”

三、哲學教授郭繼承說“中”。

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授郭繼承撰文說:“世界上敢說‘中’的隻有中國人,‘中’是‘中道’‘中庸’,‘中國’即‘中正’‘中和’之國。世界最偉大的哲學是‘中’的思想,即力量的平衡。世界‘中’了,就有了和平;國家‘中’了,就有了昌盛;企業‘中’了,就有了發達,家庭‘中’了,就有了和睦。國家搞開發,要進行環境保護,這就是‘中’;東部富了,中西部也不能窮,這就是‘中’。反之,一個學生光學習好,德德性(或德行)不好,就是不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