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是流水線的大廠

不是流水線的大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2:05:09

編輯導語:提到産品方法論、工作方法論,許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去向大廠學習,但是大廠其實沒有方法論,所謂的方法論都是在産品設計以及叠代過程中的探索和思考。想要學習方法論,先從理解用戶以及思考到底互聯網産品開始吧。

不是流水線的大廠(大廠沒有方法論)1

前段時間,張小龍做了“微信十年的産品思考”分享。

當時我是捧着手機一字一句地看完的,這是他自2012年開始做公開演講以來,對産品思維和産品方法講得最清晰和完整的一次。

演講全程不提方法論,也沒有出現“底層邏輯”、“模型”、“用戶增長”之類的高大上字眼,隻是産品背後一個又一個的探索和思考。這其實是中國最優秀的産品經理,在手把手地教你怎麼做産品。

這也與我在平安、螞蟻這些年的所見所思暗合:大廠其實沒有方法論,隻有封裝在一個又一個産品和feature中的探索和思考而已。

你看到的各種經驗和總結,其實隻是結果,卻不是探索的方法。假設時間可以倒流,同樣的人,拿着自己總結的方法,回到當初,一樣糾結和痛苦,一樣有可能失敗。

所以,倒不如把自己放到小白的位置來看張小龍的演講,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個剛剛入行的産品經理,會希望從張小龍身上學點什麼呢?我又能從他的演講裡,得到什麼啟發呢?

我想我會抛出自己的靈魂三問:

  1. 到底什麼是互聯網産品?
  2. 怎麼才能做好一個互聯網産品?
  3. 怎樣才算是一個優秀的産品經理?

帶着問題再看張小龍的演講,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文章的最後,是我對張小龍分享内容的思考和一點不同的見解。全文内容有點長,我會分兩次發完,今天發的是上半部分,enjoy~

俞軍在湖畔大學做分享時曾提到:

所謂産品經理,就一句話:理解用戶,定義産品。

那麼,我們就從理解用戶、思考到底什麼是互聯網産品開始吧。

一、到底什麼是互聯網産品?

從前在面試産品經理的時候,我有必問的一道題:你做了什麼産品?它用XX資源、解決了XX用戶在XX場景下的XX問題?

通過這道題,可以了解一個産品經理是如何思考用戶場景、如何撬動這個場景下的用戶需求,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産品的本質。這個問題,可以很好地幫助你了解一個人的産品sense。

随後,在面試過程中我會進一步了解産品設計中碰到的問題是什麼?通過什麼方法來解決問題?優化舊規則嗎?設定新規則嗎?再後面,可以繼續了解數據表現、可以優化的點等等。

提煉一下,就是用戶場景、産品本質、撬動點、産品規則,我們結合張小龍的演講,逐一拆解。

  • “不至于在各個場景裡遇到身份的沖突”
  • “其實産品的叠代是由無數這樣的選擇組成的”

(視頻号)這個新的ID,還必須特别方便,不至于在各個場景裡遇到身份的沖突。所以處理得不好,(視頻号ID和微信ID)雙ID會讓系統變得非常複雜。比如你評論,就需要選擇用哪個ID來評論。

我記得當時有個方案是,每個進視頻号的人要創建一個視頻号ID,用這個ID來浏覽和評論内容。我說不對,浏覽者應該是微信身份,而不應該強迫每個人開一個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評論。幸好當時選擇了這樣一條路徑,不然就沒有後來的社交推薦體系了。其實産品的叠代是由無數這樣的選擇組成的。

1. 啟發:這裡說的是用戶場景

回到用戶的真實場景來做選擇,這是産品經理做一切事情的原點,關鍵點在“場景”和“選擇”這兩個詞上。

先看場景,場景是相對于用戶來說的。

在微信的生态裡,用戶在對視頻号這樣的新業務沒有任何認知的情況下,看一看視頻号就要先注冊視頻号ID,門檻和難度都是很高的;在對視頻号有認知的情況下,如果需要在微信号ID和視頻号ID之間做選擇,門檻和難度也很高。

之前初入平安時,集團體系内的賬戶體系極其紛繁複雜,不但不同業務有各自的賬戶,而且同一個業務下可能還有多個賬戶,用戶的認知、公司的業務交叉都有困難。

後來才逐漸開始收攏,業務賬戶統一往壹賬通走,支付賬戶統一往壹錢包走,最終統一收到壹賬通。其實賬戶的建立和選擇,隻是用戶在使用産品過程中的一個場景而已,用戶完整地使用一項服務,場景其實是非常複雜的。

以理财場景為例,就包括綁卡、産品比較和挑選、加自選、下單交易、購買後的持倉管理等等。而且,你還不知道用戶會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進行這些操作:颠簸的公交車上、無聊的項目會裡、熱氣騰騰的火鍋店裡——複雜的業務 多變的環境,就是我們的用戶面對的真實場景。

俞軍在《俞軍産品方法論》中提到,“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我覺得挺對的,同一個用戶在不同情境下,基于自己的行為偏好和目标,會表現出不同的需求。

從前我從來不玩螞蟻森林,覺得這件事又無聊又浪費時間。但從去年開始,我開始每天都去收好友能量,有時一天還操作好幾次。為啥我會突然改變?是我突然發現螞蟻森林很好玩了嗎?顯然不是——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的小孩上幼兒園了。

幼兒園的班級釘釘群裡有一棵班級樹,每個小孩的父母都可以用孩子的名義為班級樹澆水。每個孩子的澆水量都會顯示出來,而且還有排名,前三名的名字前面,還能顯示金銀銅牌。

于是,我就此成了收能量狂魔,每天一早完成小孩的健康打卡後,順手就把班級樹的水給澆了。說到底,螞蟻森林的用戶不是我這個人,而是我在“給班級樹澆水有排名“的場景下,成為了螞蟻森林的用戶。

将來小孩上了小學,沒了班級樹,我也就不會再去收能量、澆水了。從我的加入到離開,整個過程中,分析像我這樣的一個個自然人需求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這個“我”可能是一個辦公室白領、一個小企業主、一個全職太太,甚至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根本無法提煉出有效的特征。但是基于以上這個場景的需求集合,針對性地進行産品設計和優化,卻能有真正的效果。

對螞蟻森林來說,這個場景下的用戶何止千千萬;這樣的場景,又何止千千萬。一個巨大用戶體量的業務,就是這樣慢慢長起來的。

再來看選擇:産品經理如何識别出該場景下的核心需求,進而做出産品方案的選擇,是一個需要反複嘗試和反思的過程。

在這裡,産品經理既需要考慮用戶在使用視頻号服務時,多個賬号選擇的問題,也需要考慮對于整個現有的産品體系來說,賬号和賬戶體系是根基和主線,會影響現在,也會影響未來,所以要考慮可擴展性;會影響本業務,也會影響兄弟業務,所以要考慮兼容和整合能力。如果還涉及到支付,那複雜性還會繼續double。

怎麼選?

沒人可以教你,也沒人可以替你,隻能自己硬着頭皮做選擇。之前有一句話說,每個産品經理都是公司起碼花了100萬培養起來的。這裡所謂的100萬,其實大部分就是産品經理在各種場景下做産品方案選擇時,買教訓付出的成本。

  • “什麼是視頻”
  • “視頻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達,而不是隻有網紅和大V的表演”

原始視頻隻是數據,它沒法關聯到其他信息,如創作者,觀衆數,評論等。它還需要存在本地,數據丢了就丢了。因此未來的視頻應該是一種結構化數據。它存在雲端,有所有的創作者信息,有觀衆的互動信息,能夠很方便的分享。

所以在6月的時候,我們需要把視頻号内容朋友圈來,遇到一個問題,它應該長得像一個鍊接呢,還是像一個本地視頻呢?其實是歸類,它應該歸類到文章鍊接,還是一個視頻文件。

我的答案是,雲端化的結構化的視頻,才是視頻,本地的視頻文件,反而是裸數據,是應該被淘汰的。所以你看到的朋友圈裡的視頻号的視頻,和現在的本地視頻的展現沒什麼區别。

2. 啟發:這裡說的是産品的本質

同樣是視頻内容,在PC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産品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不是流水線的大廠(大廠沒有方法論)2

PC時代看視頻

不是流水線的大廠(大廠沒有方法論)3

移動互聯網時代看視頻

在PC時代,用戶使用視頻産品的閉環是:

  1. 通過廣告宣傳/主流媒體播放/朋友口頭推薦/自主搜索等方式,接觸到感興趣視頻
  2. 到有資源的網站去觀看視頻,或是将視頻下載到本地
  3. 觀看視頻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使用視頻産品的閉環變成了:

  1. 主動去習慣的視頻網站看,或是在社交平台點開朋友分享/系統推薦的視頻看
  2. 在線觀看視頻,看别人的彈幕/自己發彈幕
  3. 社交平台

所以,小破站上的視頻真的“不過是在視頻上做了鬼畜效果,或是加了彈幕而已”嗎?

當然不是,這背後的影響因素其實很複雜:

  1. 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4G網絡的逐漸普及,帶來流量資費的降低、加載速度的提升;
  2. 資本的進入,帶來視頻産品供給數量和消費需求的井噴;
  3. 更便宜、更好用的智能手機大量出現,視頻的生産者和消費者規模都極速擴大;
  4. 同時,視頻用戶的核心群體也發生了代際轉移,從原先的7080後,逐步轉移到90後和00後,他們有更強的表達欲和表達能力。

想到這一層,再回過頭來看張小龍對視頻号的定義,應該就會清晰很多:

視頻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東西?

給一個簡單的定義,是人人都可以創作的短内容平台,它是一個公開領域的内容平台。

人人都可以創作強調的是内容的生産;而公開領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生産者,可以面向公衆輸出内容,二是作為消費者,可以從公開平台上獲取别人生産的内容。

整個過程運作起來,就是在“社交平台引入->内容生産/消費->社交平台輸出”實現了閉環。

經過幾個月的灰度,表明在現有的内容下,基于機器推薦是走不通的。對比朋友點贊的内容,雖然當時朋友點贊還是匿名的,和機器推薦的内容來對比,我發現,機器推薦的遠不如人工(或者說朋友)推薦的精彩。既然這樣,就應該以實名點贊的社交推薦為主,機器推薦為輔。

當時我給的理由是,我們所看的書,大部分是因為周圍有人推薦而去看,而不是網上書店推薦的書。你少看幾個機器推薦的内容不會覺得可惜,但錯過了朋友們都在看的内容會覺得可惜。這是視頻号能借助社交推薦起來的理由。

這是一種典型的微信style的産品方法,即通過産品而非運營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動點,通過産品能力讓事情運轉起來。

3. 啟發:這裡說的是産品該如何才能撬動用戶場景

在這裡,需要定義一下詞語的意思。張小龍沒有給解釋,我按自己的實操和理解做一下說明。

所謂産品的方法,核心是規則驅動,目标是用戶在特定場景下行為效率的最大化。拆解開來,是識别用戶典型場景中的撬動點,設計用戶行為路徑和産品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産品規則的設定和系統的搭建。

我人生中第一次被“規則”擊中,并認為一套規則很漂亮,就是阿西莫夫在其1950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我,機器人》中,提出的“機器人學三法則”:

  1.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将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
  2.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沖突時例外;
  3.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規則一旦被提出,就會不斷自我生長。阿西莫夫“機器人學三法則”最大的貢獻其實是在科幻創作領域,規則在各種場景中的應用、規則間的沖突、規則可能存在的漏洞、規則與人類利益的關系等等,為幾十年來的電影和小說創作提供了大量的靈感來源。

再回到張小龍的演講,産品的方法可以結合上面的例子說明一下:

  • 典型場景:當前遇到問題的場景,是用戶如何獲得有價值的視頻推薦;還原到實際生活中的場景,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據推薦來選擇書籍。場景還原是一種很聰明的思維方式,往往能夠在思路陷入僵局時帶來柳暗花明的轉機。
  • 需求的撬動點:朋友的推薦要麼更靠譜,要麼跟我的興趣比較貼合。即便兩個都不沾,起碼也可以很八卦地知道朋友最近在關注什麼,多了些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一點在線下薦書和線上視頻推薦的場景下都适用。
  • 核心行為路徑:接受朋友推薦->觀看推薦内容->給其他朋友推薦,這是用戶個人完整的行為閉環,也是業務增長的飛輪,同樣适用于上述兩個場景。
  • 功能和規則設計:功能設計是基本功,不多說;規則設計的關鍵在于對特定場景下效率的關注,在下一段我們詳細看。
  • 系統搭建:在這個案例裡,就是社交平台系統、用戶賬戶系統、視頻号生産和管理系統、推薦系統、數據分析系統和實驗系統等。這些系統很複雜,但是不難。

有關産品的方法,之前梁甯寫過一篇文章《我在騰訊學到的兩堂産品課》,用包括酒店核心動線設計、ATM機設計幾個案例,做了比較形象的诠釋,有時間可以看看。

下面再來看運營的方法:你可以先忘記腦海裡立刻湧現出來的“拉新/促活/留存”,也忘記AARRR之類的增長模型。運營的方法,本質上是“人工幹預”,圍繞這個核心,可以搭建起一整套複雜的産品功能體系和業務系統。

歸納起來,運營的人工幹預包括兩種方式:

  1. 人工制造用戶行為鍊路:無中生有地制造和培養用戶行為習慣,比如常見的造節(618、雙11)、造玩法(拉人組團砍價、答題有禮)、造權益(滿減券、抵扣券)都在此列;
  2. 人工幹預用戶行為鍊路:在用戶完成自主性行為的過程中,插入人工幹預的節點,比如幹預搜索結果是否展示/如何排序、幹預推薦結果的排序、用戶到持倉頁查看産品時推薦新産品等都算。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使用運營的方法來讓視頻号運轉起來,你會怎麼做呢?不妨腦洞一下。

所以視頻号這裡,我們沒有花一分錢去購買内容。

将來也不想這麼做。倒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當我們不花錢買内容的時候,創作者還願意進來,才說明創作者能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回報,才說明我們建立了一個能自行運轉起來的生态。

同時,我相信普通人的創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購買的内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動人。

微信的曆史上,我們一直不強調強運營,也是這個原因,系統和規則會比運營的效率高太多了。

就像我們現在看到微信支付,其實已經覆蓋面非常大,但是我們微信支付的但是我們微信支付的人數并不算多,對于支付這樣一個需要跟線下接觸的行業來說,我們每個行業微信支付裡可能就一兩個人在負責整個行業。

4. 啟發:這裡說的是産品中的規則

好的系統加上好的規則,可以極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美國出行巨頭Uber雖然在中國折戟,但全球業務依舊強大,目前覆蓋了全世界400多個城市。

有趣的是,根據Uber中國早期員工的介紹,其在每個城市的基本配置都是3個人:城市總經理、市場經理和運營經理。這跟張小龍說的“一兩個人在負責整個行業”的做法也是相映成趣。

再說回俞軍的那本《俞軍産品方法論》,不知你是否想過,他為啥用那麼大的篇幅來講經濟學?這是此前國内外幾乎任何一本産品書籍中都沒有做過的。

想3秒鐘再往下看——因為經濟學是研究效率的科學。

經濟學有兩個基本假設: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的。作為理性人,始終有一種永恒的動力,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裡的利益可能是金錢、時間、榮譽、情感,不一而足。

在每一項利益的背後,都有無數的傳統産品和互聯網産品争相迎合和滿足。對微信這個産品來說,核心的任務是連接人。對用戶來說,在微信這個産品裡,最核心的利益就是“用舒服的方式溝通”和“溝通得舒服”。

因為要“用舒服的方式溝通”,所以微信底部的第一個TAB永遠是聊天列表;要找朋友聊天了,點第二個TAB去看通訊錄;要看朋友八卦了,可以點第三個TAB去發現。

所以微信從1.0版到現在的8.0版,核心的信息架構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從左往右排列着“微信聊天列表-通訊錄-發現-我”,不像其他一些大廠的産品,發一個大的叠代,可能就是完全面目全非的新産品了。

因為要“溝通得舒服”,微信需要舍棄掉很多本來可以做的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做消息的“已讀”狀态。

在微信的社交關系鍊中,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以多對多連接散點狀态存在。對方可以給我發消息,我可以決定現在看還是晚點看;看了之後,我可以決定現在回,還是晚點回,毫無壓力。對用戶來說,可以不受幹擾地按自己的自由計劃安排時間。

而在上下級、業務上下遊、公司和個體這樣的不平等關系中,信息的發出方和接收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接收方不看消息、看了不回消息,本質上都是在挑戰上下級間的隸屬關系或是同級間的合作關系。

所以,微信不做“已讀”,對用戶來說,掌控時間的自由度最高,也最舒服,因而也是社交效率最高的産品。而我們知道,資源總會向效率更高的系統聚集的。微信之所以能做到日活10.9億的體量,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功不可沒。

既然效率這麼重要,那麼當我們在談論效率時,究竟是在談論什麼呢?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起碼,運營驅動的業務和産品驅動的業務,對“效率”的定義是有着雲泥之别的。在運營驅動的業務裡,“效率”一詞首先考慮的是KPI的達成。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分析:運營效率=業績指标效果/運營成本投入。

  • 業績指标效果:大部分都是規模、活躍、轉化指标。在理财業務裡一級指标一般是AUM加MAU,然後往下可以拆分出更多的二級指标;
  • 運營成本:主要還是獲客成本和交易轉化成本,人力投入和系統建設的成本也會看,但不太重要。

除了典型的營銷産品和用戶增長産品外,不少大廠裡的“用戶産品”其實也在做着運營驅動的事兒。經常是嘴上喊着“用戶體驗”,但身體卻非常誠實,首先考慮的往往是運營效率和效果的提升,用戶價值往往要往後放的。

例子就不舉了,太容易招人煩。而在産品驅動的業務裡,“效率”一詞則主要考慮用戶目标的達成。

在這裡也套用同樣的公式:産品效率=用戶行為目标/用戶成本投入。

  • 用戶目标:“多、快、好、省”是用戶永恒的追求,好的産品會結合具體的用戶場景在其中1-2個點上不斷打磨提升,4個點全占的産品目前還沒有看到;
  • 用戶成本:用戶成本可以分出很多類來,但歸納起來大概都可以落到時間成本、金錢成本、關系成本(面子)這三個類目下。

對用戶來說,在微信裡發出信息、收取信息是第一目标,所以操作快、省時間這件事情上幾乎做到了極緻,也成為新産品、新業務推出時,需要首先考慮的原則。所以張小龍才會在之前的分享中說,希望用戶在微信是“用完即走”的,幫助“用戶用最短的時間浏覽完自己想要的訊息”

今天張小龍說的話,還可以用2016年張小龍在内部演講時舉的例子來幫助理解:

去年在春晚的紅包大戰裡面……我記得當時團隊在開會說,我們今年的策略是什麼,我很高興大家最終定下來一個策略是說,我們今年的目标是怎麼樣幫助用戶更高效的搶到紅包,更高效的、而不是說最終體現為一個數字非常大,這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思考點。

如果我們是為了讓數字變得很大、更多人搶更多次數、花更多時間,那我們整個産品邏輯裡面就會圍繞這個目标去做,我們會讓用戶搶100次才搶到一個紅包,這樣參與人數次數最多。如果讓用戶高效搶紅包,我們産品邏輯就變成了廢除了所有的多餘過程,讓用戶盡可能少的花時間在微信裡面。

還有:

這兩個産生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對用戶來說,花盡可能少時間搶到紅包,他是最愉快的,但是數字上相比而言不是最大的。後來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反而是說我們采用這樣一種對用戶有價值的做法,最後獲得了口碑都特别好,當然數據也會很好,不會不好。

這裡反映了一個點,你用一個不同的目标驅動的話,産生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從來沒有給公司領導反映我們的KPI有問題了,反而現在很多同事往往是聚焦在數據的目标上,這是大家要反思一下。

我跟技術團隊讨論問題時候也說,不要太關注用戶的增長,因為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增長,我們更應該關注我們給用戶做了什麼事情。滿足了他們某一種使用的需要、愉悅的需要,更加應該關注這個方面。

不過,随着互聯網行業的競争進入下半場,移動互聯網覆蓋率、五環外用戶滲透率等接近飽和,已經很難看到單純的産品主導型業務或運營主導型業務了,相互的融合與促進已經成為很明顯的趨勢。

小孩才做選擇題,成年人都要。當你發現不得不屈從于KPI時,别氣餒,多逼一逼自己,問一下自己,為了滿足用戶“使用的需要、愉悅的需要”,你是不是還有更多可做的?

相信我,會有驚喜。黑石投資的蘇世民曾說,“處于困境中的人往往隻關注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于你如何解決别人的問題。”

不斷提升自己滿足用戶“使用的需要、愉悅的需要”的能力,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有這一技傍身,什麼經濟波動、中年危機,都是不在話下的。

比如近些年運作小罐茶的杜國楹。

不從道德判斷的角度來看,杜國楹在20幾年的時間裡,用“日常用品 稀缺感包裝 代工廠生産 強營銷推廣”這一套方法,賺足了6070後這代人後半輩子的錢:從背背佳(小孩上小學)、好記星(小孩上中學)、E人E本(中年人不擅長打字和觸控)、8848手機(中老年人炫富)到小罐茶(中老年人炫富),滿足的都是特定目标人群在不同場景下的痛點需求,招招緻命。

下一篇将更新《大廠沒有方法論(下)》,說完剩餘的兩部分内容,敬請期待:

  1. 到底什麼是互聯網産品?
  2. 怎麼才能做好一個互聯網産品?
  3. 怎樣才算是一個優秀的産品經理?

#專欄作家#

張德春,道是無,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A廠産品,前公募基金互聯網金融與技術負責人、平安壹錢包産品總監、Wind資訊移動産品負責人,專研(互聯網 金融)逾11年。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