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互聯網大廠發展如日中天,在其最風光的時候,都紛紛入局金融信貸行業。不過在金融行業的持續嚴格監管下,"有流量,做金融"不再是一門好生意。
出行平台滴滴旗下滴滴月付日前發布公告,為了優化服務質量,月付功能在2022年3月31日24點下線,4月8日将是最後一個雙方約定的還款日。這一基于滴滴打車業務而生的信用付費産品,上線不足兩年便匆忙退場。
針對此次下線究竟是服務升級還是永久下架的問題,目前滴滴方面暫無回複。
公開資料顯示,滴滴月付是滴滴金融于2020年底推出的一款"先享後付"的信用支付産品,其産品邏輯與支付寶花呗、京東白條相似,服務各類出行場景。彼時,在滴滴已經推出滴滴支付、滴水貸的前提下,月付被視作打通滴滴金融業務閉環場景,培養用戶使用自己付費渠道的重要步伐。
此前,受赴美上市影響,滴滴曾在去年7月遭受監管層的重量級出手。
一方面是流量閥門被關緊,另一方面則是互聯網金融監管進一步收緊。即使手握8張金融牌照,曾提供包括支付、互助、汽車分期、車險、貸款、理财等八項金融服務的頻道如今也進一步縮減為五大塊。滴滴金融闆塊中,除滴水貸與滴滴支付為自營業務以外,其餘在經營的金融業務均已退至導流層面。
今年2月,更有媒體報道稱,滴滴幾乎全線業務都開始裁員,總體裁員比例約為20%,更顯露出滴滴已經顧不上尚未帶來充沛正向現金流的金融闆塊。
不過,滴滴月付在此時下線,也有業内人士提出了對于信用類支付産品未來境遇的擔憂。
曾幾何時,信用支付産品一度成為頭部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标配”。彼時該産品是旨在鞏固自身的消費金融業務,并通過支付形式進一步強化自身用戶粘性。
螞蟻花呗
"螞蟻花呗"于2015年4月23日正式上線,作為一款消費信貸産品,"螞蟻花呗"成立初期主要是與"天貓"和"淘寶"合作來用于網上購物。
2016年5月19日,螞蟻花呗宣布,聯手上海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支付寶推出針對個人消費者的醫療分期付費,最高可獲得的額度為5萬元,用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進行分期付費。
2016年8月4日,"螞蟻花呗"在上交所挂牌消費信貸資産支持證券項目,這是上交所首單互聯網消費金融ABS。
"螞蟻花呗"目前包含"花呗分期"和"花呗消費貸款"兩大類服務,兩類服務分别由商融(上海)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和重慶市阿裡小微小貸有限公司負責螞蟻花呗采用與線下信用卡相似的消費模式,消費者開通螞蟻花呗不需要提交任何資料或申請,但是使用"螞蟻花呗"産品必須先開通芝麻信用分。
"花呗分期"是用戶在用額度購買商品後申請分期付款,目前用戶可根據自身情況将貸款分為3期、6期、9期、12期還款,"花呗消費貸款"是用戶在互聯網平台上購物而使用的一種無抵押的信用貸款,并不像在銀行辦理的信用卡需要工作證明或者單位開的收據等等,所以其申請的門檻比較低,受到了廣大白領和學生的喜愛。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螞蟻花呗"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阿裡系電商平台,還有一些大型的互聯網購物平台和生活服務類網站,如:蘇甯、亞馬遜、大衆點評、糯米網、美團網,都與"螞蟻花呗"進行合作。
京東白條
2014年2月,白條在京東商城上線,為用戶在購物時提供"先消費,後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服務,成為行業創新典範。
2015年,白條開始走出京東,以開放合作的姿态融入更多場景,為用戶提供信用消費貸款。包括與銀行攜手打造的白條聯名信用卡;與第三方商戶合作提供打"白條"分期旅遊、租房、裝修、購車、教育等服務,并設有專門為校園和鄉村人群提供的消費金融支持。
2016年3月,京東金融發布了消費金融品牌戰略,升級品牌并獨立域名。宣布其消費金融業務将圍繞着"白條"品牌進一步走出京東,向更廣闊的消費場景拓展;同時,向全行業輸出白條核心能力,包括風控能力、系統性産品能力、品牌服務能力,從而進一步降低行業成本,提升全行業服務效率。
2019年6月18日,京東金融以全民免單、免息立減和保險保障為618提供金融保障服務;當日第一個小時,白條交易額24秒破億;京東白條整個618為剁手黨提供優惠達5億元,其中,本金累計節省2億元,利息費優惠超3億元。
2019年11月11日,京東白條業績發布,當日00:00-1:00,白條交易額10秒破億;交易額同比(增長)至320%;京東支付峰值同比(增長)至327%;京東金融APP狂撒10億京貼,超2.1億用戶受惠。
從發展時間上來看,京東白條的上線時間早于螞蟻花呗,借助其自身龐大的流量池,一躍成為繼花呗之後的第二大金融信貸平台。
互聯網金融何去何從
除了上述所說的螞蟻花呗和京東白條外,還有百度旗下的度小滿、小米旗下的随星借、騰訊旗下的微粒貸、分期樂APP、360借條等等。
然而,互聯網公司紛紛湧入金融領域,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過度競争。早在網貸爆發之時,P2P網貸、互聯網信貸的過度競争就引發了許多行業亂象。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P2P網貸行業屢屢出現營銷大戰,平台獲客成本從約200元/人上升到了1000元/人左右,出現資産荒的P2P平台也進一步挖掘高風險、僞需求資産,風險進一步擴張。
互聯網公司之間的"金融戰"也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到長、短視頻及社交平台上,率先掀起了互聯網金融的流量之争。
以抖音為例,早在2019年界面就曾報道過,當時抖音平台上已經出現了約50家左右的貸款産品,而且基本上市面上叫得上名字的貸款平台,都能在抖音廣告上看到。據互聯網金融平台相關人士表示,他們曾一天砸下三百萬的信息流硬廣,整年花在抖音上的廣告費用有好幾個億。
不過随着互聯網金融借貸相關規定的出台,自2020年以後,金融借貸平台也迎來了相應的整改。有相關業内人士表示,此次滴滴下線月付功能可能更多出于自身業務規劃考慮,但這一情況背後也反映出,過往被認定為"現金奶牛"的金融業務,除了要持牌經營外,在嚴監管下面臨更多考驗,也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4月,14家涉及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平台企業迎來了大改,其中包括螞蟻花呗、京東金融、小米随星借等平台。在這14家互聯網平台的整改中,金融管理部門先後提出上千個問題,大部分已得到積極響應,一半左右已經落地。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建立在科技的研發和運用之上,其在金融市場上的競争實質上是背後所依靠的平台之間的競争,平台決定了互聯網金融競争的廣度和深度。平台的核心競争力在于具有龐大的數據優勢,在以需求為導向的背景下,能高度集中社會資源,如利用通信、購物、音樂等領域的市場支配地位,收集用戶的數據,在此基礎上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便可能出現赢者通吃、一家獨大的現象。
因此,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給法治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近些年,互聯網金融領域頻頻爆出"二選一"現象、違規發放高利貸、上架不合規理财産品等諸多問題。對于這些亂象,平台強監管信号密集釋放。近期,對平台反壟斷執法案件明顯增多,相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出台相關配套文件并多次提出強化反壟斷法的規制。
由于互聯網金融比實體金融的覆蓋面更廣,導緻互聯網金融公司之間相互屏蔽、進行惡性競争的行為也将帶來更惡劣的負面效應。公平競争是市場經濟良好運行的核心,維護行業競争秩序才能有效配置資源,而壟斷阻礙公平競争、扭曲資源配置、扼殺技術進步。為了減少交易成本,需要構建良好的市場競争秩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維護競争是反壟斷法的初衷,适用反壟斷法規制互聯網金融行業,使其回歸正常的競争秩序。
互聯網企業在金融領域的無限制擴張,最終影響的是金融消費者的利益。有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行侵犯消費者權益之實。互聯網金融存在網絡借貸利息過高、非法讨債等問題,涉及消費者的隐私權保護、消費者的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諸多權利。
通過規範互聯網金融企業,明确其應對消費者承擔何種義務,特别着重規範與消費者的交易行為,秉承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使互聯網金融産品與服務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理念。
盡管在政策收緊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正在為他們的過度營銷買單,可是圍繞下沉市場的用戶争奪戰不會結束。各種借貸廣告仍在借助各類應用的服務入口,悄然推薦相關借貸服務,獲取潛在用戶。
當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想吃金融這塊蛋糕時,這就決定這種過度競争會長期持續。
從螞蟻集團停止上市起,互聯網巨頭的頭上始終籠罩着一層陰影,而金融業務潛藏的巨大利益,更攜帶着風險和忌憚。場景化或許已經不再是出路,下一站互聯網金融該往哪走,也是整個行業的疑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