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愛,1991年,21歲的劉發英從師範畢業後,寫下“支援邊區”的承諾,主動申請到湖北宜昌長陽縣最貧困的黃柏山鄉任教。
從此她初心不改,紮根基層教育。2005年開始,劉發英用一台電腦、一根網線,開啟了網絡助學之路。
17年來,這位鄉村教師以一己之力感召2000餘名愛心人士,募集助學款3000多萬元,資助學生達4600餘人,其中有1500多名受助學生考上大學。不少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又回到大山,加入到“英子姐姐”助學志願服務團隊。
近日,“政事兒”專訪了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
劉發英還是黨的十八大代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号。
劉發英(受訪者供圖)
“時隔10年,我将作為二十大代表再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深感職責重大、使命光榮”
政事兒:2012年你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此次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有哪些感受?履職前做了哪些準備?
劉發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即将召開的黨的二十大,是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時隔10年,我将作為二十大代表再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深感職責重大、使命光榮。
當選代表後,我先後深入部分鄉鎮、中小學校,就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教育均衡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農村合作醫療的創新與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走訪調研,廣泛搜集社情民意。我将認真履行代表職責,把土家兒女的“心裡話”帶到北京,把二十大精神完整帶回來。
“不能讓一個孩子失學,這是我最初的、最樸素的願望”
政事兒:從1991年畢業開始支教,2005年開啟網絡助學之路,是什麼信念讓你支撐了下來?
劉發英:不能讓一個孩子失學,這是我最初的、最樸素的願望。從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幫助貧困學生,到注冊QQ号聯系山外的愛心人士,再到創建英子姐姐助學網站,這一路走來,我都被滿滿的感動包圍着。感動于愛心人士的無條件信任,感動于受助家庭那純樸的笑容。
回望助學之路,最艱難的時候是在2007年,父親中風癱瘓,哥哥高位截癱,公爹被确診為癌症……教學、助學、家庭的三重壓力讓我身心俱疲、無力支撐。如果我放棄了,剛剛建立起來的信任,好不容易鋪起來的助學路,可能就此中斷。于是,我咬牙堅持了下來。與此同時,政府的托舉也讓助學路越走越寬。我不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2010年,在長陽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我創辦了英子姐姐助學網站,組建了英子姐姐助學團隊,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支持。截至今年10月,愛心助學金額已達到3000多萬元,資助學生達到了4600多人。
劉發英在網絡助學(受訪者供圖)
政事兒:“英子姐姐”助學團隊資助過的學生,很多也回去成為了教師中的一員,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劉發英:教育的本質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一份愛的事業;我所從事的助學事業,也是一份愛的事業。我相信這種愛是可以傳遞的。我們資助過的學生,有的回到學校當老師,還成為了英子姐姐助學團隊的志願者;有的默默簽訂了器官捐贈協議,有的成為了我們的資助者,幫助家鄉的貧困學生……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存善念、行善舉、揚善德,我相信經過愛的滋養的孩子,一定會将善的種子根植于心中。積小善而成大德,每個人都把愛心與善舉傳遞下去,不因善小而不為,就能讓愛的火焰在全社會越燒越旺。
“農村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校園成為當地最美的風景”
政事兒:你長期從事基層教育工作。以長陽縣為例,你怎麼看10年來基層教育的發展?
劉發英: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已實現區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高職中教育特色發展、學前教育普及發展的階段目标,“十三五”期間教育經費投入達28.62億元,比“十二五”增長了53.46%,硬件設施得到大幅度改善,特别是農村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校園成為當地最美的風景。全縣公辦幼兒園從2所增加到16所,增加公辦學位2160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從11所增加到20所,公益普惠率達到91%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100%,普惠幼兒園覆蓋率達91%,适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9.3%,初升高比例達99%,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教育均衡化程度大幅提高。
2012年11月,參加十八大時的劉發英(受訪者供圖)
“精準扶貧帶來了山鄉巨變,期待繼續支持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均衡發展”
政事兒:從身邊小事說起,你認為這10年來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劉發英:網絡助學堅持“一對一”“全透明”,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到貧困學生家中實地走訪、發放助學金。長陽位于武陵山區,曾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過去交通條件差,徒步兩三個小時是常有的事。精準扶貧帶來了山鄉巨變。如今,公路修到了村村寨寨,汽車也能開到家門口,助學之路不再那麼艱辛。行走在大山深處,年年都有新變化——低矮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樓,過去種植高粱土豆的莊稼地,如今種上了高山蔬菜、中藥材、小水果等經濟作物。另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了100%,因此我們的助學扶貧對象也變為貧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學生,作為教育扶貧政策體系的一種補充。
政事兒:走向新征程,你有哪些新期待?
劉發英:長陽地處武陵山區,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發展任務仍很艱巨。雖然我們如期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但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任務依然繁重。期待能繼續考慮對我們山區和民族地區在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給予更多政策傾斜和幫扶。期待繼續支持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均衡發展。
“政事兒”(xjbzse)撰稿/ 何強 校對 李立軍 受訪者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