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最中國化,最具創新精神的佛教教派,相對于其他佛教教派的高深難懂的教義、繁文缛節的儀軌、清心寡欲難以堅持的佛門戒律,禅宗一向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教外别傳為核心精神。也就是說,佛就在自我清淨的内心之中,你不需要出家,甚至在家也可以修行成佛;你不需要嚴格遵守那些戒律,隻要返回到清淨的内心,就能成佛。由于教義簡單易行,一下子吸引了衆多信衆,一時禅宗大盛至今不衰。
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一種思想必須接地氣,必須三貼近,必須簡單易行,才會有傳播力和生命力。崇尚現實生活和人倫思想的儒家能長盛不衰,而主張兼愛和無私奉獻理想主義的墨家的衰落,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佛教進入中國的漫長曆程中,産生了天台宗、律宗、慈恩宗、淨土宗、密宗等衆多教派,這些教派要麼是思想高深難懂,要麼是戒律太嚴,都沒有獲得大的發展。因為按照佛教的教義來說,佛教是教人如何獲得快樂的,既然是獲得快樂,那在現實中要忍受那麼多的約束而不快樂,顯然是有悖于人追求快樂的初衷,所以這些教派的發展規模并不大。
而禅宗就完全不同。禅宗是佛教進入中國以來,與中國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産生的一種最具中國文化特色、最适合中國宗法制社會土壤的教派,這個教派的一些特點,讓禅宗獲得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群衆基礎。
禅宗從一開始就與衆不同,禅宗号稱是教外别傳,那就要為自己的獨創性找到依據,否則你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禅宗虛構了一個“拈花微笑”的故事。
據說在某日的靈山法會上,釋迦牟尼手裡拿着一隻金色的波羅花,釋迦牟尼拈花示衆,衆人不解其意,皆默然無語,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葉心領神會破顔微笑。釋迦牟尼便說,“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迦葉。”
這就是禅門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從此摩诃迦葉就成了禅宗的初祖,如此以心傳心一直傳了28代,這28代都是印度人。但佛教的中國化,卻有賴于中國文化的滋養,有賴于東土五祖的散枝開葉傳播之功。
禅宗的東土五祖的初祖是菩提達摩。禅宗的第28代傳人印度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見到了梁武帝。梁武帝醉心佛法到處建寺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的就是這種盛況。達摩與梁武帝見面之後,梁武帝想炫耀自己的功德,說白了就是想讓達摩誇上幾句,達摩楞是冷冷的說,“廓然浩蕩,本無聖賢”,根本不理這個茬,二人不歡而散,後來梁武帝派人去追達摩,而達摩一葦渡江到了少林寺,面壁九年終于悟得禅道。所以後人寫了一副對聯說,“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從此,達摩被稱為中國禅宗初祖。達摩面壁九年待人來,他等來的是二祖慧可。慧可俗姓姬,初名神光,又叫僧可。神光大約在四十歲左右遇到達摩,想拜達摩為師,而達摩面壁不理。天降大雪,神光屹立不動,大雪淹過膝蓋。達摩告訴他,欲求佛道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行。神光就把自己一條胳膊砍掉獻給達摩,于是達摩便收他為弟子。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要想求得正果,就要下點血本對自己狠一點,否則将一事無成。在禅宗的思想上,慧可提出“萬法皆如,身佛不二”的思想,對禅宗影響非常大。
東土三祖叫僧璨。僧璨得到慧可傳法以後隐居江湖,提倡一種放之自然、性逍遙的生活。可見禅宗思想受到當時魏晉玄學老莊哲學的影響很大。這種修行方式,也開啟了後代禅宗中以六祖慧能為宗的南宗的先聲。
東土五祖的四祖是道信。道信俗姓司馬,禅宗在他手裡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因為在道信之前的禅宗,居無定所,沒有明确的場所與組織機構,而是四海雲遊遇到山水佳處就隐居下來,老百姓們則安土重遷,沒有辦法跟着雲遊四海,所以信衆不多影響不大。而道信就不一樣了,他依山傍林在經濟上自耕自足,開辟了修行的農場,大家一邊幹活一般修禅,影響力越來越大。道信在禅宗思想上提出“”當下即是自然之心,“随心自在”的理論,成為中國禅宗修行的基本态度。
禅宗的基本完成者是五祖弘忍。據說弘忍七歲時随道信出家,30年不離左右。弘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非常努力,領悟能力也非常強,弘忍倡導把禅的修行與生産勞動相結合,也就是把修禅與日常生活合二為一,倡導“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的修行态度,這叫做農禅。這也體現了中國禅宗特有的老莊的風度。弘忍認為衆生皆有自性圓滿的清淨之心,此心不生不滅,無有分别,此心就是真如佛性,而佛性為欲望所迷,因此隻有能于日常生活中,觀心守心,妄念不生,才能成佛,得道解脫。至此中國禅宗的思想修行方式到弘忍時代基本确立,形成了禅宗的東土五祖的譜系結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