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少數民族壯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廣西并非僅僅隻有壯族一個民族居住。在廣西,不僅有壯族,還有漢族,苗族,瑤族等等許多少數民族。衆多的少數民族也形成了衆多的民歌文化,那麼廣西文化中廣西民歌的特點都有哪些呢?
盤王歌--瑤族祭祀盤王時唱的歌。傳說瑤族先祖因天旱逃荒、飄洋過海謀生,海中遇難,懇求盤王搭救,許下諾言。盤王派天兵神将救瑤民出苦海。瑤民每年還願報恩,歌頌盤王恩德,便産生了盤王歌。最早出現在晉代。内容不斷演變、充實,後來吸取漢族的故事傳說,更加豐富,包括萬物起源、伏羲兄妹結婚、瑤族形成、苦難鬥争、生産勞動、名人巧匠、談情說愛、瑤山風光等。
是一部反映瑤族曆史文化生活的叙事詩,長達數千行。句式多用七言,也用三言、五言或九言,多以物為喻。結構上分為24路、32路、36路3種。由主歌、附歌、雜歌組成。唱調有黃沙條曲、三逢閑曲、萬段曲、荷葉杯曲、南花子曲、飛江南曲、梅花曲等7種。
唱香哩--流行于金秀瑤族自治縣自稱為“珈”的瑤族的文娛活動。因所唱的歌句中有襯詞“香哩”而得名。句子長短不一,每首句數也無規定。不講押韻,注重句子的抑揚頓挫和排比、對偶,唱時音調和諧。襯詞“香哩”是歌者對對方的稱呼,其含義視對方身份而定。多在交友戀愛中酬唱。
苗族山歌--分獨唱和對唱兩種。在叙事、贊美和迎客時,用獨唱,四句一段,七字一句;男女青年交往,用對唱,由“見面歌”、“問候歌”、“猜謎歌”、“相思歌”、“定情歌”等組成。其特點是采用比興,借物喻意,生動含蓄,感情深沉。受漢文化影響而産生,多流行在苗族聚居區與其他民族交接地帶。
侗族大歌--侗族民間多聲部混聲合唱歌曲。侗語稱嗄老、嗄瑪。流行于三江、龍勝等地。分為鼓樓大歌、諧聲大歌、叙事大歌、禮俗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等。以長篇居多。屬于民間支聲複調音樂的一種特殊形式。主旋律在低音部,高音部是全曲的派生部分。有二部、三部、四部和聲。和聲的音程有大三度、大小三度,也有純四度,純五度,大六度、小七度的。一般是一領衆和,女唱女和。曲調優美,節奏自然,音調和諧,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侗族琵琶歌--侗族傳說唱藝術。以自制土琵琶伴奏而得名。分為兩大類:一是抒情歌,歌者自自唱,隻唱不說。内容多為愛情,侗語稱“嘎彈”。二是叙事歌,侗語稱“嘎錦”。演唱者自彈自唱,邊唱邊說,一人多角。“嘎錦”一般是追述琵琶的起源和祖先開天辟地的功德等。說唱某一故事,唱畢還要對其中的人和事加以評價,并交代故事來曆及作者。琵琶歌内容以婚姻戀愛悲劇居多,情節曲折動人,語言樸實優美,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侗族款詞--侗族朗誦詞或念詞。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區。曆代侗鄉自發成立有民衆自治組織“款”,旨在團結群衆,維護村寨和群衆利益,制定鄉規民約,亦稱款約,為最初的款詞。随着社會生活的發展,款詞内容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族源款、根源款、祭祀款等,其形式也由枯燥的約束條款發展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款詞常采用鋪陳手法,句式整齊,講究排比,有一定的節奏韻律,易念易記。款詞中保留了大量侗族曆史文化資料,有研究參考價值。
仫佬族山歌--仫佬族傳統民歌。為二聲部,在“走坡”和吉慶場合由男女對唱。主要有三種形式:一“随口答”。内容由唱者随編随唱,體裁自由但需押韻。二“古條”。多取材于民間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歌詞有一的格式,不能随意編造,在祝賀新婚、新居、壽辰等場合酬唱。
三“口風”分“正口風”和“爛口風”兩種,前者多勸人為善,後者多諷刺嘲罵。屬即興歌體,歌詞字數規定嚴格,措詞謹慎,難編難記,平時少用。山歌多用“土拐話”(漢語的一種方言),也有用仫佬語編唱的。
毛南族歌謠--毛南族民間傳統歌體。内容豐富,形式多樣,分為引歌、神話歌、禮俗歌、勞動歌、譏諷歌、史歌、苦歌、兒歌、謎歌、叙事長歌、抒懷長歌和情歌等類。體裁有比、歡、排見、耍、朗5種。其中“比”、和“歡”是主體,即抒情,也叙事,為二聲部民歌。“比”帶“羅嗨”襯腔。故稱“羅嗨歌”、有“比條”、“比單”、“比早”、“比三紐”四種。
“歡”帶“羅威”襯腔,故又稱“羅威歌”,有“歡條”、“歡早”兩種。“排見”屬于叙事長歌體,以獨唱為主,格律嚴整,近似漢族“排律”。“耍”是一種輕松小調,曲調近乎“比”類者,稱“比耍”;近乎“歡”類者,稱“歡耍”,一般為五言四句,也夾雜七言句,形式自由活潑,多用于兒歌。“朗”也是一種小調,五言四句體,内容多是猥亵話,一般人不興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