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後來也成為了千百年來那些壯志難酬的文人的憤懑之言。“李廣難封”是指西漢将軍李廣功高卻不被授予爵位,至死都沒能封爵,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李廣封爵究竟有多難,還有如此艱難的原因?看完後大家一定會大吃一驚。
李廣
李廣難封李廣是隴西李氏族人,相傳老子李耳也是這個家族的人,隴西李氏是一個大家族,在當地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廣出自這樣的家族,出身很高,完全不是西漢名将衛青、霍去病可以比的,正常來講,以這樣的出身再加上李廣也不是纨绔之輩,能力出衆,抗擊匈奴40餘年,沒有功勞有苦勞,想要封爵并不難,但是李廣卻至死都沒能如願,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李廣是怎麼一次次錯過封爵機會的。
文帝時李廣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與到抗擊匈奴軍隊中,作戰時非常勇猛,表現出色。
李廣
漢文帝還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乎道哉?”
意思就是李廣沒能生在漢高祖時期,真是可惜,要不然封一個萬戶侯也不為過!但是文帝時少有戰争,李廣沒有機會立功。
景帝時期,在七國之亂中,李廣立下戰功,雖然聲名大顯,但是因為與梁王糾纏不清所以沒有封賞。後來在上郡抗擊匈奴中,李廣雖然沉着冷靜抗敵,但是還是沒能立下大功。
景帝駕崩後,漢武帝登基,李廣在雁門出擊匈奴,沒想到遭遇埋伏,李廣也被活捉,雖然最後以假死逃脫,但是跟随他的士兵全軍覆沒,因此回到朝廷後李廣被貶為庶人。幾年後李廣再次被啟用,随衛青出征,但是無功而返,後來和張骞出征,遭遇匈奴主力,張骞沒能及時支援,李廣險些全軍覆沒,張骞差點被砍頭,李廣亦是無功無過。
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跟着衛青霍去病一起,但是李廣因為迷路贻誤戰機,這一件件事壓在一起徹底壓垮了李廣,悲憤之下李廣自刎而死。
李廣
看到這,大家應該就明白李廣封爵有多艱難了吧!
那麼李廣為何如此難封呢?按照正常的曆史規律,一位有能力的大臣不被重視多是因為朝局混亂,沒能得遇明主,但是李廣卻不是這樣,李廣曆經三朝,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都是曆史上出了名的有作為君王,漢文帝和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而漢武帝更是難得一遇的明君,所以不存在沒有明主這個問題。
那麼李廣至死難封爵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難封原因1. 李廣非帥才
曆史上對李廣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包括一些詩中也曾寫道:“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将指的就是李廣,但是我卻覺得有些名不副實,李廣絕不是一個帥才。
李廣其實算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心胸見識遠遠達不到帥才的标準,雖然勇猛但是卻很沖動,做事有些不考慮後果。
李廣
而且李廣是一個很自傲的人,他看不起匈奴人,也看不起衛青霍去病等名将,他還把這種自傲帶到了戰場當中,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隻知道作戰勇猛,卻很少進行戰略部署,就像是一介武夫。
七國之亂中,李廣随周亞夫平定叛亂,立下戰功,本來可以得到封賞,但是李廣卻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接受了梁王的将軍印。梁王是誰呢?他是漢景帝的親弟弟,因為是幼子,深受窦太後和漢文帝的喜愛,甚至想讓兒子将皇位傳位給梁王,而梁王也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對皇位也有想法,而且漢景帝也知道梁王有想法,所以非常忌憚梁王,于是李廣接受梁王将軍印之後徹底失去了漢景帝的信任,由此可見,李廣的眼界見識真的一般。
漢景帝
梁王
不僅是眼界見識,李廣的心胸也非常狹隘,我們都知道,能成大事者,心胸必定要寬廣。李廣被貶為庶人後,閑賦在家,帶着一個侍從夜獵,途徑霸陵亭時被醉酒的霸陵尉呵斥,李廣的侍從還擡出李廣以前的身份,但是霸陵尉沒有理會,還說以前是将軍算什麼,現在的将軍也不行,李廣懷恨在心,後來找到機會殺了這個得罪過他的霸陵尉。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廣心胸狹小而且德行上也有問題,打一個比方:一個倉庫管理員守着倉庫,一個曾經到領導想要進去,倉庫管理員不準因此被辭退。這個比喻可能不恰當,但是确實是這樣一個道理。
李廣誅殺霸陵尉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曾經是将軍,出身又高貴,理應享有特權,但是霸陵尉卻“不識趣”,還對他口出惡言侮辱他,戳到了李廣的痛處,李廣才會痛下殺手,雙方對錯且不論,李廣這樣的心胸怎能堪當大任。
相比較李廣,衛青就強得多,李廣自刎而死後被李廣兒子李敢懷恨在心,其實李廣之死和衛青真的沒啥關系,但是沒辦法,李敢的心眼比李廣的心眼還小,于是在回師路上打傷了衛青,衛青不僅沒有和李敢一般見識,還隐瞞真相害怕李敢被治罪,這樣的心胸就是李廣比不了的。(雖然後來衛青外甥霍去病知道後殺了李敢)
衛青
所以,李廣确實是一員猛将,但是卻成不了帥才,如果能夠低調聽從指揮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但是奈何心氣極高。
2. 時運不濟
關于這一點,我要重點介紹,李廣的運氣真的太差了。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開始嶄露頭角,還得到漢文帝的贊賞,但是當時西漢經曆戰亂還沒能緩過來,一直處于休養生息的狀态,而文帝又信奉老子的“無為而治”,所以李廣即使表現勇猛也沒有立功的機會,而且文帝時期喜歡重用老臣,也不是喜歡,而是新臣受重用就會被排擠,這個可以參考賈誼,而李廣正是少年意氣風發之時,很難受重用。
李廣
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一個立功機會,李廣在戰場上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在戰場上奪取了吳楚聯軍的旗幟,本來這就是為封侯積累的戰功,但是沒想到李廣居然接受了梁王的将軍印,對于李廣的這個行為我也不知道是他沒城府還是運氣太差被梁王盯住無奈接受,反正這件事注定了李廣在景帝時期絕不會受到重用,更不會封侯。況且景帝相比較武将,對文臣更加看重,李廣一個武将也很難受重用。
不過景帝雖然因為這件事對李廣不滿,沒有給李廣任何封賞還将他調離了長安,但是也沒有苛待李廣,反而讓他去擔任太守,在擔任太守期間,李廣積攢了一定的聲望,于是漢武帝登基後李廣再次受到重用。
可是沒想到,李廣的運氣又開始變本加厲的差,李廣在武帝時期第一次出征就是埋伏匈奴,從這可以看出漢武帝這時對李廣是委以重任的,但是可惜的是,匈奴沒上當,這次埋伏以失敗告終。
後來漢武帝兵分四路對匈奴發動大規模進攻,這次進攻李廣也有參與,他被派往雁門,在這裡李廣遇到了匈奴主力,李廣最終不敵被活捉,雖然李廣以假死逃回來了,但是這個污點一直都不會被抹去,李廣也差點喪命。這次失敗和李廣的運氣也有很大關系,同樣出兵,衛青直搗王庭,李廣卻被活捉,兩相比較,李廣好不凄慘!
李廣
李廣被貶為庶人後,就沒了立功的機會,封侯就更加不可能,後來好不容易又重得重用,李廣是随衛青征戰,但是李廣率領的軍隊和匈奴軍隊沒碰上,因此論功行賞自然沒有李廣的份。
後來李廣又和張骞出征,這回李廣倒是和匈奴軍隊碰上了,而且還是匈奴的主力,整整4萬人,而李廣隻帶着4千人,這運氣真的差到極緻,因為敵我差距太大,李廣軍隊險些全軍覆沒,最後張骞趕到才得救,這次李廣功過相抵。
自從漢武帝任用李廣後,李廣一直沒能有優異表現,而且他的運氣差漢武帝也看出來了,漢武帝心裡大概是這麼想的:你這運氣也太差了,你自己運氣差不要緊,可别連累軍隊啊!
除此之外,漢武帝喜歡任用年輕将領,當時李廣已經年老,當時漢武帝手下還有衛青霍去病等青年強将,不用李廣也沒有關系。
于是後來衛青李廣再次出征,漢武帝就曾經叮囑衛青,不要讓李廣去執行什麼重要任務了,他的時運太差了!後來漢武帝對匈奴發動總攻,衛青為大将軍,李廣想要出兵被衛青拒絕,李廣因此負氣出走,沒想到迷路了,李廣因為迷路贻誤戰機按律應當追責,李廣悲憤之下拔刀自盡。
其實“李廣難封”歸根到底就是想要封爵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李廣雖然在外征戰幾十年,但是一直都是勝少敗多,還有幾次無功而返,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想要封侯是不可能的事。
李廣的一生其實挺悲哀的,終其一生,曆經三朝都處于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困境中,至死都沒能走出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