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早晚一個西紅柿中午吃雞肉

早晚一個西紅柿中午吃雞肉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07:54:27

早晚一個西紅柿中午吃雞肉(要吃秋有爆肚兒)1

入秋了,又下了兩場雨,熬過酷暑的北京,可算涼快些了。這時,最能勾起北京人食欲的,莫過于“爆肚兒”。

“爆肚兒”是老北京著名的小吃,好吃、便宜,當主菜、佐小酒兒都可以。舊時京城除了街頭小飯館兒常備,更有專營此物、貨真價實、味鮮湯美的幾家響當當的字号,像在“爆肚”後冠以姓氏的就有“王、苑、馮、滿、張”等若幹家,有的至今還門庭若市。

“爆肚兒”的“肚兒”就是牛和羊的胃,牛羊都是反刍動物,所以有四個胃,在做“爆肚兒”的食材時,就分得很詳細了。先說牛肚吧,它分四個部分: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羊肚兒分得就更細了,有九個部位:肚仁、散丹、肚領、蘑菇頭、肚絲兒、肚闆兒、食信、蘑菇、葫蘆。分這麼細,是因為各部位的價格、口感以及爆的火候兒、時間是不一樣的。

“爆肚兒”的技藝有三絕,一是選料要精,二是刀法要好,最重要的是其三——全在“爆”字上見功夫。爆肚要用大鍋,水量得足,像爆散丹用五秒鐘;肚闆兒七秒;肚領、肚葫蘆、肚蘑菇八秒。如果過了火候兒,就會又老又硬嚼不動了。取材的羊,好的是張家口北的綿羊,胃又肥又大,最好當天宰殺,要新鮮,刀功要好,切得薄而細。吃“爆肚兒”還需要蘸佐料,這可是各家的絕活兒,這些名店都有自己的配方,秘不告人。雖不知精華詳情,但主要的材料是芝麻醬、香油、豆腐乳、蝦油、醬油、韭菜花兒等,在食客吃時自己加蔥花、香菜、蒜汁兒、辣椒油,用筷子把這些攪拌均勻,吃“爆肚兒”時講究用筷子一次夾一塊,從碗底往上蘸,這樣肚兒上托着蔥花、香菜末等調料一塊兒送入口中。入口後要用後槽牙,嚼出“齒感”,嘎吱、嘎吱的,這才叫吃爆肚的行家裡手呢!再喝上一口二鍋頭,那真是夠味兒。與之相配的主食是芝麻醬燒餅,最後來碗羊雜湯,北京人稱之為“溜縫兒”。一頓平民百姓吃得起、吃得有滋有味的一頓飯就齊活了。

我小時候住家離什刹海不遠,所以跟着大人到什刹海邊兒的“爆肚張”吃過幾次。聽說他家是1883年就在這裡經營爆肚生意了,最初祖上是從山東到北京,拜在一位老人門下學爆肚手藝,後來在什刹海邊上支鍋,艱難地經營這個小生意,再後來又在煙袋斜街“義合軒”大酒缸門前擺攤。“大酒缸”是過去酒鋪的别号,因為店内有直徑一米左右的儲酒大缸,下面一截兒埋地下,缸的上面蓋一個大圓桌面,就當桌子用,酒客圍坐在四周飲酒聊天。酒客不僅喝酒還得吃下酒菜啊,其中爆肚兒就是最好的佐酒吃食了。要吃的時候讓店夥計到門外爆肚張攤兒上,點名要爆肚兒的哪個部位,立馬選料切絲,配上佐料,端進大酒缸放在食客面前,供客人享用。爆肚兒攤兒和大酒缸是相傍依存的。

老北京這些名小吃、名店能傳世遠揚,都是口碑好、選料精、貨真價實、做工地道,所以買賣才能越做越紅火。像“爆肚張”至今已第四代了,從祖上的擺攤兒到現已是有六十多平方米,古香古色的大店鋪了,也成了什刹海著名的美食之一,是我們北京名小吃傳世的一個縮影。

因為爆肚是熱吃,所以對喜歡這口兒的北京人來說,立秋後補夏的吃食,它自然也是首選之一了。“爆肚兒”性溫養胃,據說可治胃病,素有“要吃秋、有爆肚兒”之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