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不同的時代對于教育,都有不同的理解。
那麼,教育的本質,究竟什麼呢?
在分享我的理解之前,我想先講三個小故事。這三個故事都發生在我的身邊,或者暖暖的身上。也正是這一件件的小事,讓我越發明晰的看清,教育的本質,對于我們而言最現實的意義。
1
第一個故事,是關于我的一個姐妹。
這個姐妹是我多年的好友,人長的漂亮,也非常優秀,從小就是那種“别人家的孩子”,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就開玩笑說:“你的存在就是專門為了給别人壓力的。”
有多優秀呢?本科北大畢業以後,拿了全獎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直讀到博士。博士畢業,在華爾街的國際投行工作。即便是從我們的世俗眼光看,也是一畢業就實現了年薪百萬的那種。
有多漂亮呢?至少在我看來,那種知性的美,是驚為天人的。在美國讀書期間,她還和同學一起,參加了在美華人的選美大賽,結果一不小心,拿了個亞軍。
也是在華爾街工作期間,她認識了她現在的老公,她的同事,同樣的華爾街青年才俊。當我們所有人都認為她愛情事業雙豐收,就是人生巅峰的現實版本的時候。她辭職了,回家當了個全職媽媽。
因為她的大兒子Joshua跟暖暖差不多大,所以我上個月去美國的時候,專門去了她家做客,也去看看人家美國家庭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但現實卻讓我驚訝,跟很多人之前想的美國文化教育的極大自由化不同,她對Joshua的教育,嚴格得近乎嚴苛。每天孩子放學回家以後,她都給他安排了很多的課外練習,包括體能、科學、藝術、編程等各個方面。
我問她,你跟你老公都這麼優秀,掙的錢幾乎一輩子花不完了,而且各種社會資源都那麼好。Joshua即便不需要這麼累,就像個正常的孩子那樣長大,也能有很好的前途和未來。
她對我說,“這不一樣。”
“我希望Joshua能通過童年時期的各種見識、各種曆練,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熱愛和夢想。在他未來長大之後,我希望他能成為自己内心希望成為的那個人,而不是我希望他成為的那個人。我希望他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選擇。就像我,我辭職做全職媽媽,不是因為我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生存,被迫的選擇。而是我主動選擇的人生,因為我覺得對我來講,讓我的兩個孩子,成為真正有價值、有選擇的人,這項事業,比我之前的事業,對我來講更加重要。如果有一天,他們不再需要我,到了我退出的時候,我也随時可以重返職場,找到自己的位置。”她的話,我深以為然。
很多人都喜歡國外的教育模式,他們認為相比中國的應試教育,歐美國家的教育環境要寬松、自由和簡單許多,孩子能被尊重,擁有一個輕松、快樂,又被極大尊重的童年。
這的确是歐美教育的表象,但這卻不是教育的本質。
真正的尊重,不是肯定孩子的一切要求,從不說不。
而是在他們積累了足夠豐富的學識和認知,能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時,尊重他們的主動選擇。最不利于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着他們迎着優秀側身走過選擇不作為,以及在困難面前輕易地放棄努力。
教育的本質,也從來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怎麼樣優秀的人。
教育的本質,是在孩子們還對一切未知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時候,給他們提供足夠好的教育資源,帶他們去看遍更多的可能,讓他們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知中,找到真正熱愛、願意為之付出長久努力的人生狀态。
隻有這樣,他們未來的人生,才能擁有主動的選擇權。
2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暖暖的。
從去年開始,在她自己的強烈要求下,5歲的暖暖開始學鋼琴。剛開始她想學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帶她清華大禮堂聽了一場青少年的鋼琴演奏比賽。
那些比她大一點的孩子們坐在鋼琴前面,指尖飛揚,彈奏出一曲曲悠揚動聽的鋼琴曲的樣子,讓暖暖異常着迷。
回來之後,她就經常在餐桌的桌沿邊用兩隻小手假裝彈琴。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像姐姐們那樣彈鋼琴,感覺她們好漂亮,像個公主。”
我答應了她,送她去Louise鋼琴中心開始系統的練習。
但凡學過鋼琴的人,或者家裡有人學鋼琴的都知道,學琴是一個很苦的過程,很難堅持。暖暖也不例外。當真正開始進入專業訓練之後,曾經的好奇、崇拜,都被日常練習的枯燥、乏味和挫敗感所替代。
學到第六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她一個人坐在家裡練了半小時之後,暖暖突然跟我說,“練琴太累了,媽媽,我不想學了!”
雖然這是我意料之中總有一天會發生的事情,但來得如此之快,還是讓我有點驚訝。
我問她,“你這是說的氣話,還是你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
她愣了一下,說:“我不知道,我就覺得好累,而且感覺練了也沒有進步啊!”
我找出她第一次上鋼琴課的時候我給她錄的視頻,跟她一起看。那時候的她,還剛剛在學指法,隻彈音階,還經常彈錯音,彈跳音。
她說,“哇,那時候我怎麼彈得那麼差。”
我跟她說,“對啊,隻是你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你現在已經比剛開始學的時候進步了特别多。如果你現在真的經過深思熟慮想要放棄的話,媽媽也不會怪你。
但是你放棄了,以後就再也不許摸琴了。你自己想想,以後跟你一起練琴的小朋友坐在台上演奏的時候,你隻能坐在台下做聽衆給他們鼓掌。那時候你會不會後悔?”
她歪着腦袋想了想,說,“那,要不我再堅持一下?”
我說,“那好啊,但媽媽希望,你做了堅持這個決定,就要全力以赴,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要做到最好,可以做到嗎?”
她噘了噘嘴,沒有回我。
前幾天,她們鋼琴學校舉辦了新年彙報演出,她表演了鋼琴獨奏的節目。她穿着白色的紗裙,坐在三角鋼琴前面,手指輕輕落下,彈奏了一曲《A大調奏鳴曲》。
一曲彈奏完,下面的同學和家長都報以熱烈的鼓掌。她給台下鞠了一躬,滿臉自信而開心的笑容。
△暖暖鋼琴表演
我問她,“開心嗎?”
暖暖說:“媽媽,我好開心啊!我覺得這比你給我買了一整套迪士尼的樂高積木還要高興!”
我親了她,心裡盤算着,等她過生日的時候,要真的送她一整套迪士尼的樂高積木。
很多人以為,教育的本質,就是遵從孩子的内心,因材施教,快樂教育。可是,一切以無原則的快樂為導向的教育,都會在孩子進入學齡期以後,面對一個強大的悖論。
有誰說過,學習的過程一定必須是永遠快樂的?做任何一件事,即使是玩遊戲,在淺嘗辄止的時候,都是快樂的。但隻要想往在專業和極緻的方向邁出一小步,就會立刻脫離舒适區,進入一個痛苦的反轉。
就跟暖暖學鋼琴一樣,剛開始因為快樂開始,而想要達到優秀,必然要經曆痛苦。
沒有哪一種成就的獲得,不需要經曆苦的淬煉;沒有哪一種輝煌的背後,不需要付出長期而持久的努力。
真正的成功之路,從來不會是别人早已準備好了鮮花、紅毯和掌聲,我們隻是碰巧走上去就好。如果成就唾手可得,理想輕松成真,那最終赢的憑什麼是我們?
而我們教育的本質,是用心去發現和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盡己所能,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讓他學會如何有效的面對、處理經曆的困難,如何以快樂、有趣的方式去學習。
而孩子,則在一次次挑戰未知、克服局限、得到回饋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目标所在,體驗到那種更高層次的,謂之“成就感”的快樂。
3
2017年10月,我跟幾個朋友一起,去攀登了非洲的最高峰,海拔5895米的乞力馬紮羅山。前後曆經5天,經曆各種高反、嚴寒、體能耗盡,終于在第六天的淩晨5點45分登頂。
而帶我們登山的領隊,是曾經帶王石攀登珠峰的教練孫斌。之前我還在北大上學的時候,他就在北大做過專題演講——《普通人的珠峰》。在他30多歲的時候,就多次完成了7 2的極限終極目标(所謂7 2,就是登頂七大洲的最高峰,以及徒步到達南北極點)。
△孫斌徒步穿越雪原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這樣的人,一定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運動狂,隻會登山胸無點墨。這樣的人,不說學霸,更應該是一個會因為戶外,浪費了學習時間,沒有太多文化知識的人。
當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跟他聊起他的背景,讓我咂舌。
跟我們想的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運動狂不同,他其實是個江南才子。生于浙江臨安,在高考的競争中,1996年即以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學化學系,甚至連體育特長生都算不上。
進入北大之後,他加入了山鷹社,才發現了自己對登山的熱愛。于是,他以優秀畢業生從北大畢業的同時,還在上學期間,就登頂了好幾座6000米以上的雪山。
我覺得很多人對名校的學生有一種誤解。
一方面,他們渴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考上名校。并把名校和高分,成為教育的終極追求。
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在頭腦中,對名校的學生,有一個深深的标簽。他們一定是高分低能的,一定是沒有生活情趣的,沒有業餘愛好的,每天往返于兩點一線,頭腦裡隻有兩個字:“做題”。
可真正當我進入北大校園,每天跟他們朝夕相處以後才明白。這些認知,都是徹頭徹尾的誤解。
正如我的登山領隊孫斌的登山之舉,這并不是他從小就接受過的專業訓練。能在短時間内就把這些都玩得有模有樣、做得出衆出彩的原因,我認為更多來自于他們從小到大所經曆的教育和錘煉。
大部分名校的學生,他們擁有在一個目标之下,對自己高度負責的積極态度;在曾經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總結出良好的學習方法;
在早起晚睡、苦苦堅持的過程中,磨練出堅強的意志……這些,并不會随着每一次考試的結束而結束,反而會成為讓你受益終身的本能。
而我也終于理解了為什麼很多大公司會傾向于招聘名校的畢業生。
因為他們堅信,這些學生在面對學習的時候,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攀登學術的高峰,所以也會用同樣的堅毅、靈活、勇敢、不輕言放棄,去面對将來的工作和生活。
在過去的40年裡,對我們而言,高考是具有決定一個人人生走向的作用的。可時至今日,對大多數人來說,高考都決定不了什麼。真正決定我們孩子命運的,是進入社會時所習得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
所以,教育的本質,從來都不是讓我們的孩子,把追求高分和名校作為唯一的目的。教育的真正本質,是影響孩子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們與世界的聯結高度。
4
這些年,我寫了很多關于英語、數學和科學啟蒙教育的心得。但這些其實無非都是學術的層面,也不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核心,其實是在于家庭的引導,在于父母的格局,在于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面對逆境的處理态度,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我們的孩子。
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真要用一句話來闡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