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壺的大家庭裡面,造型何止百千,但有一種壺型,流傳數百年而經久不衰那就是:石瓢。石瓢同掇隻,匏尊,仿鼓在紫砂行内被稱為跌不破的形。石瓢,作為經典的壺型,不僅受到茶人的熱愛,也是衆多紫砂制壺名家的最愛,因此,單就石瓢這一種壺型,就有多種樣式,老玩家也不一定全都認識。
景舟石瓢
顧名思義,景舟石瓢是制壺大師顧景舟設計制作的,壺身為橢圓形,上邊窄,下邊寬,分寸拿捏的恰到好處,形象飽滿,雖然是幾何形,但是所有的線條都極為柔潤。充分展現了顧大師的才氣和匠心。
顧景舟:顧景舟原名景州,早年曾用藝名“武陵逸人”,“瘦萍”,後來一直用“老萍”,為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年時在蜀山東坡學校就讀,就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聰明穎悟,常常受到學校師長的誇贊。顧景舟一生緻力于紫砂壺技藝的開拓和創新,更兼他學養深厚,終成一代宗師,是紫砂壺曆史上的裡程碑式人物。
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充分展示了三邊形的靈動和組合的巧妙,請看,身筒為三邊形,把為三邊形,蓋的延伸也是三邊形,三個橢圓形的足,也構成了三邊形
壺流壺把和壺身也構成三邊形,整個壺看起來鐵骨铮铮,線條鋒銳,清秀俊朗。
子冶:瞿子冶原名瞿應紹,字陛着,号子冶,又号月壺,清代上海人,嘉慶朝貢生,工詩文,擅長繪畫和篆刻,并且雅愛收集古物,宅内多擺放名人字畫。子冶一生中做了很多壺,大多模仿陳曼生。他喜歡在壺上繪畫題詩,然後讓好友鄧符生篆刻。後來發明了月壺也叫瞿壺,不過制法沒有流傳下來。瞿壺有粗細之分,粗砂制作工整,細砂多用來畫竹。古書記載,上海開埠以後,有日本人專門搜集瞿壺,帶到東洋之後能賣幾十銀洋。
心舟石瓢
石瓢壺是人文壺的經典,曆來被人推崇,制作者也甚多,但是能獨樹一幟的卻寥寥無幾,心舟石瓢即是自成一家的佳品。
心舟和曼生,子冶的石瓢都不一樣,要知道,子冶和曼生是篆刻家,對于制壺,二人皆不親自動手,而是請陶者,所以可以看到二人的壺,篆刻都是天下一絕,兒制壺工藝卻參差不齊。而心舟石瓢從設計,制作,題詩篆刻皆一氣呵成。更顯精緻,後人評價:逸、雅、精、罕。
何心舟,字石林,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清代中晚期的制壺大師,書法,篆刻俱佳,何心舟同任伯年,胡公壽等畫家互動頻繁,多有合作。何心舟之壺文化氣息濃厚,是壺中珍品,底款一般署為:曼陀華館,石林何氏。
漢棠石瓢
該壺型為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創作,壺身老味十足,做工簡約飄逸,端莊大方,是石瓢中的經典款。
提梁石瓢
屬于曼生十八式中的一式,壺體古樸凝重,在壺的底部有三足支撐,更顯穩重,提梁比較粗,造型呈别緻的半圓形,與壺身相稱。整體構思缜密。壺上銘文為: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曼銘。
捺瓢
此壺為馬璟輝老師創作,以頗有三角形味道的壺體,壺把和壺流組成,底部三枚圍棋子狀的足,富有創意,捺瓢壺處處透露出渾圓的美感,穩重而不失輕盈。
東瓢
吳東升所設計,文人氣十足,壺的各部件和壺身用略誇張的比例構建,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小禅瓢
唐彬傑老師獨創,小産瓢看似線條簡單,實際上變化無窮,壺身體現的是從容的氣度,漢納百川的氣魄,靜默謙虛的氣韻,反映了作者為人處世的态度和包容世事的禅心。
石瓢壺,取“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之意,看完之後,是否想為自己來一瓢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