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保護傳承非遺,青少年是重中之重。瓊劇、調聲、八音、黎錦……努力營造更好的文化氛圍,讓更多10後、20後喜歡上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遺珍,海南非遺傳承才能薪火不滅,“老手藝”才能鶴發童顔、永葆生命力。
六月十一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海南周刊推出特别報道,關注我們身邊的非遺少年,敬請關注。
袅袅童音唱出梨園雅韻
文\見習記者 陳子儀 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郎君他,多潇灑,威武英俊又儒雅……”近日,在瓊海市塔洋鎮中心學校多功能廳的舞台上,身着校服、系着紅領巾的兩位四年級學生黃藝盈、朱浩慶正在排練瓊劇《刁蠻公主:郎君他多潇灑》選段。
她們正在為參加2022瓊海市中小學生歌手和器樂比賽做準備。盡管唱腔仍有幾分稚氣,但兩人一颦一笑、舉手投足間亦頗具梨園風采。
塔洋鎮中心學校學生王茹(左)、朱浩慶(右)在唱瓊劇。受訪者提供
9歲女孩“唱”上國際舞台
自2015年起,塔洋鎮中心學校利用當地瓊劇資源,開展瓊劇進校園活動。如今,瓊劇已成為該校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針對那些對瓊劇有濃厚興趣的孩子,該校還成立了瓊劇社團,每周二、周四下午安排專業老師上瓊劇表演課。
2017年以來,該校先後走出4名獲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荟萃”活動“金花”稱号的學生。
“我喜歡瓊劇,它的韻律很好聽,在家裡我會主動給爸爸媽媽表演瓊劇選段。”談到瓊劇時,黃藝盈眼神明亮。今年10歲的她,是學校戲劇圈的當紅花旦。
黃藝盈被發現有演唱瓊劇的天賦純屬偶然。2019年,在學校“六一”兒童節的展演上,黃藝盈上台唱了一段瓊劇,台下的瓊劇專家眼前一亮,“這個小姑娘天資不錯,唱得很好。”
黃藝盈沒想到自己的表演得到了專家如此高的評價,不久後,她加入了瓊劇社團。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不到3年時間,她的瓊劇表演已經有闆有眼。
陳春霞在唱瓊劇。
“你别看他們年紀小,這些孩子已經多次參加過演出和比賽。”塔洋鎮中心學校副校長周繼川看着正在舞台上排練的黃藝盈等人,笑着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2021年博鳌亞洲論壇年會期間,該校選派4名學生為年會嘉賓表演瓊劇,黃藝盈就是其中之一。
“我不緊張,演出前我們排練了很多次。”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嘉賓面前唱瓊劇,黃藝盈一點也不露怯,在演出現場,她還用英語和嘉賓們熱情打招呼。
“瓊劇值得被更多人喜愛”
很難想象,一個在籃球場上運球、起跳、投籃動作一氣呵成的男生,在舞台上唱起瓊劇也韻味十足。今年10歲的朱浩慶學唱瓊劇的開端并不順利。對他來說,表演瓊劇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是化妝。“演出前,化妝時間長,剛開始有點不習慣。”他說。
為了幫助他克服心理障礙,朱浩慶的母親和學校老師經常找他談心,勸他把注意力轉移到舞台表演環節。如今,他學唱瓊劇進步很快,已經參加了許多演出。
目前就讀于瓊海海桂中學初三年級的陳春霞也是一位從塔洋走出去的瓊劇少年。
喜歡上瓊劇對陳春霞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她出生于一個瓊劇之家,母親很喜歡瓊劇,爺爺曾經唱過瓊劇。“我媽媽靠聽就可以辨别廣播裡唱瓊劇的演員,小時候,我經常和她一起聽瓊劇。”陳春霞說。
塔洋鎮中心學校學生畫的瓊劇水彩畫。見習記者 王程龍 攝
在塔洋鎮中心學校讀書期間,陳春霞也加入了瓊劇社團。2018年,在學校和社團的推薦下,她參加了中國戲曲小梅花獎評選,并如願獲得了“金花”稱号。
陳春霞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練習唱瓊劇,最拿手的是瓊劇選段《秦香蓮》。
“剛開始學習瓊劇時,壓腿等訓練讓我一度想放棄,過去也曾在比賽中失利。”陳春霞回憶說,這些年咬牙堅持下來,瓊劇帶給了她很多快樂。
作為一名初三學生,陳春霞也面臨着升學壓力。發揮演唱瓊劇的特長,她參加了瓊海中學藝考,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瓊海中學(高中部)錄取。
課間,陳春霞有時會不自覺低聲哼起瓊劇的曲調,“我的同桌聽見了,說很好聽。”陳春霞認為,瓊劇值得被更多人喜愛。未來,她還想繼續鑽研瓊劇、傳唱瓊劇。
纖纖巧手捏出眼中世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婧姝
輕輕揉捏手中的泥團,取出一塊均勻地壓成坯底,再取出一塊搓條開始盤築坯身,用刻刀在陶坯上“畫”圖案,滿意時抿嘴一笑……6月8日,昌江黎族自治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制陶教室裡,8歲的李春瑩安靜地坐在一張長桌前制陶,仿佛窗外的蟲鳴鳥叫、走廊上小朋友追逐打鬧的喧嚣聲,都與她無關。
李春瑩在陶罐上刻圖案。海南日報記者 劉婧姝 攝
制陶考驗人的耐心和技巧,李春瑩接觸制陶不到一年時間,已經能有模有樣地做出陶罐、陶壺、陶壇等,可謂小荷“才”露尖尖角。
對李春瑩而言,制陶是一場趣味之旅。“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報了大合唱、畫畫、制陶3個興趣班,目前對制陶最有興趣。”說起制陶,她打開了話匣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制陶很好玩”。
海南日報記者走進制陶教室時,李春瑩正在制作一個陶罐。她随手抓起一個泥團,然後慢慢揉勻做成坯底。“平時在家裡包餃子的時候,我也會偷偷抓一些面團捏着玩。”她笑着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趣事。
李春瑩的黎陶老師李名衆說,小春瑩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制陶技巧,可以在1小時内獨立完成簡單的陶藝作品。
做好坯底,李春瑩開始用泥條盤築。盤築的層數決定了陶罐的高度,她小心翼翼地把泥團搓成拇指粗細的泥條,然後一圈一圈工整地盤起來,做出陶罐的雛形。
做出雛形後還要用泥條填縫,李春瑩用搓得細細的泥條一點一點地将縫隙填滿,眉頭緊皺,神情專注。“很多小朋友因為沒有耐心,坐不住。”李名衆說,一般來說年紀較小的學生比較難堅持下來,陶藝班有20多名學生,年齡最小的7歲最大的16歲,李春瑩年齡偏小,但論起制陶,卻是班裡的佼佼者。
李春瑩的黎陶作品。海南日報記者 劉婧姝 攝
填完縫,李春瑩一手托着陶坯,一手拿着蚌殼細細打磨表面。打磨好後,她輕喘了口氣,因為作品已基本成型,隻差最後一步——刻畫圖案。這時,她拿起鑽孔竹棍和鋼針組合成一個圓規,将竹棍立于桌面上,鋼針對準陶坯表面旋轉一周,畫出了一根完整的線條。“我現在隻會畫一些簡筆畫,複雜的不會畫。”
緊接着,三五筆下去,一條“魚”很快浮現在了陶坯表面。她盯着眼前的作品,滿意地笑了,然而并不是每次制陶都會成功。“做有難度的作品,也會擔心做不好。”李春瑩說,就算失敗她也不會不耐煩,會主動找老師,請教怎樣才能做好。
在教室的置物架上,錯落擺放着學生們的黎陶作品。李春瑩高興地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取下來給記者看,“這是一個壇子,我做了三節課才完成的,上面有青蛙。”而在李春瑩的家中,還擺放着她的一件得意之作——陶屋,這間小小的屋子是她想象的家的模樣,房門旁邊刻着“李府”二字,觀之令人不禁一笑。
去年,李春瑩曾和老師同學到昌江保突黎陶制品專業合作社參觀,看到了許多出自前輩之手的黎陶精品,她說:“希望将來也可以做出這麼精美的黎陶,展示給很多人看!”
聲聲唢呐吹出少年精神
文\見習記者 劉曉惠
6月9日下午放學時分,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中心學校少年宮,聞得陣陣歡快明麗的唢呐聲。一位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音樂教室裡練習吹唢呐。
“我叫張泳程,今年讀五年級了。”看到記者走近,他主動介紹起自己,“我吹的是唢呐,屬于八音裡的‘笛’。”
“你能演奏一曲嗎?”記者笑着詢問。張泳程立即調整身姿,鼓起腮幫子演奏,一雙小眼瞪得溜圓,幾根手指在唢呐孔位上靈活跳躍,八音曲目《鳳靈賀江東》在校園裡蕩漾開來。
張泳程對八音、對唢呐的喜愛似乎與生俱來,他也說不太明白理由,但學起來就再也不想放下。
張泳程在吹唢呐。見習記者 劉曉惠 攝
他今年9歲,第一次接觸八音,是3年前的事。那時學校正在組建八音班,父母決定讓活潑好動的張泳程試試,老師看他身形壯實、手指靈活,就把他分到了八音唢呐組。
初識八音,初見唢呐,一番吹吸按彈,雖不成音律,卻讓小小年紀的張泳程心潮澎湃,“八音整體聽起來很古典,唢呐的聲音很喜慶、很響亮。”
弦、琴、笛、管、箫、鑼、鼓、钹,這是組成海南八音的八大類樂器。
八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海南重要的鄉土藝術品種,至今已流傳千年。在瓊北地區,每逢重大節日請八音樂隊演奏是民間傳統風俗。
張泳程也知道傳承八音藝術的意義,“老師和我們說過,八音是很古老的藝術,要是沒有人學的話,它就會失傳。”
從加入八音班的第一天起,張泳程就不落一課地學習唢呐。他每周在學校少年宮,跟着省音樂家協會的專業老師學習,和同學們一起演奏。3年時間,他從隻會吹出一種聲音,到可以吹出單吐音、滑音、顫音,能獨奏《水仙花》《送京娘》等經典曲目。
剛開始學吹唢呐時,張泳程的兩腮常常發酸,吃飯和說話都不利索。父母心疼孩子,問他“還要繼續學嗎?”。張泳程回答:“八音課和語文課、數學課一樣,不能曠課。我們班是八音班,哪個音都不能缺。”言語中透着一股犟勁。
張泳程所在的八音班共有55個孩子,按照演奏樂器類型他們被分為8個學習組,平時分組學習,演出時合而奏之。“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八音班裡學習琵琶演奏的學生黃钰銘巧妙地打了個比方,她說:“我喜歡琵琶獨奏的聲音,也喜歡琵琶融入八音時,八類樂器共同演奏的氣勢。”
八音一響,氣勢自生。正如黃钰銘所說,幾乎每個聽過海南八音的人,都會被八音悠揚奔放的曲調、高亢洪亮的樂聲所觸動。黃钰銘和張泳程很喜歡每次站在台上演奏八音的感覺。樂起,合奏,曲罷,謝幕,鞠躬,耳邊掌聲如潮,他們的心中也因演奏八音而湧起自豪的情感。“既為自己自豪,也為我們的傳統藝術自豪。”黃钰銘說。
近年來,靈山鎮中心學校的八音特色教育聲名遠揚,許多學校派人去參觀學習,也有不少媒體記者前去采訪報道。張泳程在演奏時,有不少來訪者詢問這是什麼,他總是帶着笑意、透着驕傲說:“這是八音,是海南的非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