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驚濤 文/圖
大江入蜀始陽平,流到阆苑可稱驚。
嘉陵江千裡奔流,從陽平關入蜀,一路上氣度不凡之處雖也不少,到底沒有阆中城這樣闊大而玄妙的氣象。它對城市的抱持和對人的維護,幾乎是川中唯一的特例,像一對偏心的父母,将自己全部的精華,在阆中城孕于一體。這樣的氣象之下,阆中俊彥與雄傑層出的曆史,便成了獨寵之下的當然回報。“兄弟狀元”在唐宋兩朝的接替出現,是這種回報的最好答案。
阆中狀元閣
“兄弟狀元”的榜樣意義
“兄弟狀元”在中國科舉曆史上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因為稀缺,因為示範效應,使得傳奇附麗本事,更增加了傳播的深廣度。稍作鈎沉即可發現,各地“兄弟狀元”還真不少,他們的名字随着傳奇留下來,成為地方文旅思維下的一個吸遊看點。如山東曲阜孔緯、孔緘、孔纁“兄弟三狀元”,河北邢台的崔昭緯、崔昭矩“兄弟狀元”,河南雍丘的宋庠、宋祁“兄弟狀元”,還有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兄弟武狀元陳鳌、陳鹗……
然而,要說“兄弟狀元”的傳奇性,古城阆中的這一對實在有名得多。他們是傳為唐德宗貞元七年(791)狀元及第的尹樞和唐憲宗元和八年(813)狀元及第的尹極兄弟,曆史上有“梧桐雙鳳”之美譽。
阆中漢桓侯祠
尹樞“狀元及第”的元和七年,吐蕃攻唐靈州,回鹘擊敗之,遣使赴唐獻俘,晚唐邊患加劇,兵戈亂象叢生;到尹極“狀元及第”的元和八年,朋黨大盛,更有振武節度使李進賢之變。如此,武備之下的文事勃郁則顯得非常可貴,難得的是,那些出生苦寒的讀書人,對榜樣的号召刻骨銘心,夜以繼日,發奮沉潛,期望有朝一日登上皇榜,以償平生之願。
阆中曆史上素重農桑,保持着較好的耕讀傳家傳統,“春節之父”落下闳開創并奠基的天文曆算學,因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和三國周舒、周群、周巨家族成員的承繼,在這裡遂成顯學,成一國之高地。到了唐朝,李淳風、袁天罡師徒将死後的陰穴選在這裡,又為阆中樹立了一個風水學上的标杆。
上及天文,下究地理,天地之間的讀書人,自是應該受惠于這樣一批先祖的恩賜吧。尹樞約出生于唐玄宗開元八年,即公元720年,距離李淳風去世的670年,剛好50年,一朝一國的讀書種子傳奇在阆中誕生。
阆中古城内的狀元街,以“兄弟狀元”而名
“自放狀頭”的史實疑雲
然而,尹樞自放狀頭的史實存疑不少。按尹樞“狀元及第”之事,首載于《唐摭言》:
杜黃門第一榜,尹樞為狀頭。先是杜公主文,志在公選,知與無預評品者。第三場庭參之際,公謂諸生曰:“主上誤聽薄劣,俾為社稷求棟梁,諸學士皆一時英俊,奈無人相救。”時人策五百餘人,相顧而已。樞年七十餘,獨趨進曰:“未谕侍郎尊旨。”公曰:“未有榜貼。”對曰:“樞不才”。公欣然延之。從容,因命卷簾,授以紙筆,樞援豪斯須而就。每紮一人,則抗聲斥其姓名,自始至末,列庭聞之,咨嗟歎其公道者一口,然後長跪授之,唯空其元而已。公覽讀緻謝訖,乃以狀元為請。樞曰:“狀元非老夫不可。”公大奇之,因命親筆自紮之。
《唐摭言》是文言轶事小說集,非史傳文字,多演繹和傳奇,以此刻舟求劍,認定實有,難免淪為笑柄。錢锺書先生在《容安館劄記》第三十六條中對此有評議,其“小說俚言,闌入文字,晚明最多”之句雖引自清人平景荪《霞外捃屑》中的評論,卻也可作為錢锺書先生的文學史觀看,當然也是《容安館劄記》第三十六條之題旨所在。平景荪或許忽略了一點,在傳奇小說出現的唐朝,這類“小說俚言,闌入文字”的現象即有發生。《唐摭言》中記尹樞自放狀頭一事,或即是唐時一例。
阆中古城的狀元坊
《唐摭言》何以有如此高的影響力?一方面固然是它專于彙錄唐朝的科舉制度掌故和科舉士人言行,又多為選舉志所未備,可補專項記載之阙遺;另一方面,則關乎我國的文體流變風習。錢锺書先生在平景荪的《霞外捃屑》中拈出數語,示解其疑,可謂慧眼如炬,深有燭照發揮大義之用:“明季人犯此病者多,以其時小說盛行,人多喜讀之故也。”大意是說,晚明文人愛犯将小說俚言闌入文字的毛病,主要原因在于當時小說這個文體盛行,人們喜歡讀之故。
官方、媒介和民間遂以此為據,搬演傳奇,踵事增華。嚴肅的史實觀察和分析者,則不免要提出質疑。學者黃涓在其論文《狀元傳說與阆中旅遊》中,引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評論,力圖讓尹樞自放狀頭一事,回歸本來面目:唐時填榜已空狀頭也,然填榜何患無人,乃令舉子自書,恐唐制亦未必如此。《摭言》所雲,未可信也。
然而,趙翼的聲音太小,他被“梧桐雙鳳”這個阆中官民交傳的傳奇遮蓋了,或者說,是忽略了。人們為了壯大“兄弟狀元”的門楣和聲勢,不惜林冠尹戴,拉來林藻“考場神助”的故事為尹樞而用,其後,更有複制唐代阆中狀元尹樞狀元卷問世,至此,尹樞“自放狀頭”似成定谳。
阆中古城的猛張飛裝扮者
兩個遺存:隆盛與孤寂
尹樞尹極“兄弟狀元”之後,不到100年,阆中又出了陳堯叟、陳堯咨這一對“兄弟狀元”。相比尹樞尹極、正史記載的缺無,陳氏兄弟的正史行狀則夥也,難怪四川老鄉,同為宋人的範祖禹都不免要羨慕說:“宋興以來,言兄弟之貴者,以陳氏為盛。”
2019年仲春,我在一個小雨的上午,再次走進阆中古城,訪問“兄弟狀元”的遺迹。
因為“狀元府第”的召喚,我在華麗壯觀的“狀元坊”并未停留多久。不長的“狀元街”上,密布着無數家旅遊店鋪。在阆中古城的核心地帶,商業的現實考量顯然并不允許過多的公益文化遺留。多年前第一次在阆中古城的匆匆行腳,“兄弟狀元”的當代遺留并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曆史久遠,我擔心這一次再訪,會同樣一無所獲。
阆中的狀元府第,實際為一民宿
事實證明了我預感的準确。當我擡腳邁入狀元府第的高門檻,發現這個想望中的勝迹早已經變成了一個民宿。“狀元府第”的匾額和“梧桐雙鳳”的影壁倒是有,讓這家民宿看上去與“兄弟狀元”有一些關聯。門口的旅遊導識銘牌上,分明寫着:“傳”兄弟狀元曾寓居于此。
一個“傳”字,道出了狀元勝迹的尴尬,或許,還有一些曆史的心虛。
在強大和虛妄之間,該如何安放“兄弟狀元”的傳奇?
出租車司機推薦我去古城附近的“狀元洞”,說那裡有很多尹樞尹極兄弟的遺存。我知道那裡其實和尹樞尹極兄弟沒有任何關系,那是陳氏兄弟狀元的精神道場。為此,我估計很多當地人和這個出租車司機一樣,把尹樞尹極和陳氏兄弟傻傻分不清。
但陳氏兄弟精神道場的頂禮隆盛遠超我的意料,兩廂對照,古城中的“狀元府第”則确實清冷空寂得多。
近年公開的尹樞“狀元卷”
向死而考與雖老不息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趙嘏這句詩不管是否因尹樞尹極“兄弟狀元”而感發,但确是科舉制讓今天的人痛呵一極的典型寫照。
尹樞尹極兄弟以古稀之年成就科舉功名之頂,當真賺了他們一生的光陰。傳奇文本記錄裡,說尹樞尹極兩兄弟中狀元之後,因為年齡太大,朝廷并沒有給他們授予實際的官職,而是給予優厚的養老政策,讓其安度餘年。
考到頭發都白了,雖然最後考上,但沒得到任何實際好處,科舉之害,莫此為甚。
按說尹樞尹極這個年齡算很大了,可曆史上還有比他們兄弟倆更老的考生。乾隆朝的謝啟祚比尹樞兄弟“老辣”多了,他考取舉人那一年98歲。據《郎潛紀聞初筆》卷六《謝啟祚耋年登科》記載,謝啟祚參加的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廣東鄉試,面對别人的勸阻,他說:“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頹,安見此生不為耆儒一吐氣?”在他看來,科舉功名是決定一個人名分的大事,不能糊塗,更不能随便放棄。
比起西西弗斯永無止境地重複徒勞地推巨石上山,謝啟祚和尹樞尹極當然算不得是悲劇人物,因為他們最終功德圓滿了。
然而,越是尹樞尹極和謝啟祚這樣的“老手”,越是朝廷需要和地方政府标舉的科舉英雄,在官方語境裡,這是雖老不息的最佳示範。
政治标榜的這一極,當然比“向死而考”的批評一極強大而有号召力。正是:說什麼辛酸,道什麼摧殘,你看那古往今來的科場,有幾人得這樣的榮光。老何妨,老何妨,考個功名,做個示範,讓咱家令名天下傳。
華燈初上,阆中古城迷人萬端。在南津關古鎮,持木制丈八蛇矛的演員将猛張飛演繹得有模有樣,赢得遊客陣陣掌聲。想起日間行走在桓侯祠所見所感,突然想張飛要是不在壯年被裁縫冤殺,蜀國或許還有另一番光景。文化的勃興和文明的維持當然需要武力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猛張飛與老尹樞尹極,恰好構成了古城繁盛的兩個主要要素:以文以武,文武互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