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科院之聲
我們每個人都會伴随着時間成長,時間是我們生活中永遠無法脫離的物理量。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了鐘表,所有的鐘表都分成了60小格,秒針走1格即為1秒,轉一圈為1分,也就是1分鐘=60秒。
下面是一節小學數學單位換算的練習題,1分鐘等于多少秒呢?如果小朋友填60秒,老師一定會判為正确答案。
可在時間科學中,按現在國際标準時間的規定,正确答案應該是大部分情況下1分鐘=60秒,而在閏秒的情況下1分鐘≠60秒。下面讓我們解釋一下這到底是為什麼。
天文時間
遠古人類的生活主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這日出日落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因此,地球自轉這一天文現象自然就成了計時的基礎。我們知道,地球每天自轉一周,因此,天上的天體每天東升西落一次。我們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個大表盤,那麼天上的天體就好比鐘面上表示鐘點的數字。天體的位置天文學家已經很好地測定過,也就是說這隻天然鐘面上的鐘點數是精确知道的。天文學家的望遠鏡就像是鐘面上的指針,當望遠鏡對準相應的天體時,天文學家就可以知道正确的時間了,這裡的天體可以是太陽或其他恒星。
自17世紀以來,天文學家們以地球自轉作為計時的基礎:一天的1/86400設定為1秒。 由于地球自轉季節性變化、不規則變化和長期減慢,所以這種天文時每天隻能精确到1×10-9秒。
原子時
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對時間的精度需求越來越高。随着量子力學的發展,1955年英國皇家物理實驗室(NPL)造出了第一台以原子能級間躍遷為基礎的铯原子鐘。原子鐘剛出現的時候,它的性能并沒有天文時那麼準,可幾年後它的準确度就超過了天文時,因此,科學家們便開始研究如何利用原子鐘來進行守時,至今“原子時”已經有60多年的曆史了。到了1967年,第13屆國際權度大會(CGPM)正式決定以原先天文時秒長為基礎,利用铯原子133同位素的兩個超細能級之間的9192631770次躍遷作為新的“秒長”定義。現在原子時的測量精度大大超越了天文時,滿足了許多現代科學的發展需求。
英國NPL的Parry和Essen正在操作铯原子鐘
閏秒
天文時和原子時的同時出現,使得時間以誰為準便成了一個現實且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天文時是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它很适合我們的實際生活以及與地球自轉相關的許多科學領域,而原子時又以原子躍遷為基礎,它比天文時更加準确且易于提供物理時頻信号,這兩者互有優缺點。于是,從1972年開始,國際上綜合二者的特點正式推出了現在的國際标準時間“協調世界時(UTC)”。這國際标準時間是天文時與原子時“相互協調”的結果。 國際電信聯盟《ITU-R TF。 460建議書》規定:“協調世界時”是在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IERS)的協助指導下由國際權度局(BIPM)來維護的,具體過程為:BIPM負責國際原子時的計算,而IERS負責世界時的測量歸算,當原子時與天文時将要相差0.9秒的時候,由IERS提前半年對外公布原子時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向天文時靠近1秒,這也就是所謂的“閏秒”,物理上由BIPM自身及其組織全球守時實驗室來執行。理論上講,閏秒有正有負,可現在地球沒有越轉越快,而總是越轉越慢。因此,自從實現閏秒以來,在閏秒時總是1分鐘變成61秒,而不是59秒。截止2016年12月,國際原子時已經與協調世界時累積了37秒的差距。
瑞士日内瓦國際電信聯盟總部
近年來的閏秒情況
我國閏秒的實現
全世界一共劃分為二十四個時區,我國的北京時間屬于東八區。因此,北京時間比國際标準時間快8個小時。我們國家的時間服務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負責,全球閏秒在格林尼治時間0點同步調整,因此我國的閏秒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在北京時間上午7點59分的最後1秒完成。當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插入閏秒的同時,我國各行各業的時間也随之調整1秒。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時間頻率基準實驗室調整閏秒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調整閏秒
所以,按現在國際标準時間的規定,在大部分情況下1分鐘=60秒,而在閏秒的情況下1分鐘≠60秒。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浏覽内容,轉載分享隻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内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