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聽我說#
小學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1.标題作用:
(1)全文的線索,推動情節發展
(2)總結文章内容,點名主旨(突出主題)
(3)形式新穎,吸引讀者
(4)反映人物情感變化
2.動詞理解:
XX生動表現了人(事)物XX的特點(情狀)(或描繪出一幅……的場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裡詞語的表達效果
(2)分析:修辭 修辭作用
例題:請問文中劃線部分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現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賦予人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表現了……(或描繪出……的畫面,寫出了事物……的特點)
排比:使句式更整齊,氣勢更強調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點
反問:這個反問句的意思是……,以強烈的語氣表達了(人物)……的感情
設問:開頭出現,其作用通常為“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文中或結尾出現,其作用通常為“引起了對……的問題的關注(或引人深思),給人以啟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體,生動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特點
引用:引用詩句,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語言更優美(或引用詩句是為了說明……)”
引用故事,神話傳說,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4.文章運用表現手法作用:
例題:請問這題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讀文章有何好處(意義)?
(1)對比,作用:XX和XX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點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遠,含蘊深刻
(3)伏筆,作用:對将要出現的XX事物作暗示,為情節發展作鋪墊
(4)照應,作用:使文章結構嚴謹,使文章主題更加鮮明,使文章更加嚴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現環境,營造氛圍,抒發情感,突出主題
5.某段起什麼作用:
(1)開頭,作用:
A、引起下文B、點名所要描寫的對象C、照應文章标題D、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E、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B、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推動情節發展
(3)結尾,作用:
A、總結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應前文D、照應題目E、引人深思
6.文中畫線句、段運用何種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裡、神态、正面、側面描寫
作用:表現人物XX的特點,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質、思想)
(2)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氣氛,表達一種XX的思想感情
7.用簡潔的言語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誰 幹什麼 結果怎麼樣
8.本文(某段)運用什麼表達方式:記叙、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9.簡要概括文中事物特點:首先分析文章的結構,注意文中的連接詞(首先、其次、還、然後、也、最後、此外……),這些詞語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點。
小學語文閱讀答題技巧(精華版)2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叙文、小說);埋下伏筆(記叙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叙文、小說);深化主題(記叙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叙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複:強調了……加強語氣
6.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聯系上下文,圍繞主題,挖掘出句子深層含義,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語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确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如:都,大都,非常隻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确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換的,不要一律寫不能換,要先搞清楚再寫能不能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裡、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緻;(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寫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寫能不能哦!)
(六)段意的歸納
1.記叙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内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小學語文閱讀答題技巧(精華版)3
一﹑修辭格與體會文章表達。
1.讀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地描寫了……,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形象生動。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将……賦與人的情感與性格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動(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誇張:……采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聯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問:……采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用反問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更強烈,表達的思想也更強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的情景,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節奏明快,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⑥對偶:……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抒發了作者對……的感情,節奏明快,富于音樂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讀出插叙的語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聯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寫法,既對文章……的内容加以補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題(或豐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歸納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寫人為主:這篇文章記叙了……贊揚了……表達了……
②記事為主:這篇文章記叙了……(批評了)歌頌了……表現了……
③寫景狀物: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寫,贊揚了……抒發了……
④遊記:這篇文章描寫了……表達了……感情
⑤議論文:這篇文章論述了……闡明了……
四、記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時間:以……的時間為序(或線索)來寫,使記叙的過程更清楚。
②地點:以……的轉換為序來寫,為人物提供活動環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來寫,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豐富鮮明。
④人物:以……的活動來寫,推進故事情節向前發展。
五、描寫手法的作用。
1.讀出描寫手法在語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寫類型及相關知識:
①外貌(肖像)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語言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動作(細節)描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複雜的心理主刻畫,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寫了……的樣子,表現了……
語言:……的語言,生動、傳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現了……
動作:用運……的詞語,生動、準确地刻畫了……
心理:……等詞語寫出了……,表現了……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
1.找出文段開頭或中間及末尾的環境描寫語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寫,寫出了……的景色(或環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②……的景物描寫,結合人物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寫,反映了……的情景,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調。
七、仿寫句子。
公式:
①數清例句的字數。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辭手法(沒有修辭手法的除外)。
③讀懂例句與所要仿寫的句子在概念和現象上的聯系。
八、讀圖題。
公式:
①分析畫面構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麼,畫面的主題詞或标題是什麼,畫面中的人物語言有什麼。
②給漫畫寫題目的公式:題目 内容 啟發。
③結合畫面含義,說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啟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見,要分要點來寫(寫成1、2、3)
④給畫面定标題,要不能離開畫面含義或寓意。
⑤說畫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聯想到B,A、B具有共性。
九、探究題。
公式:
①分析所給的語段從中得出的結論。
②分析所給的圖表數據變化情況,得出結論。
③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的結論,但最好分1、2、3來表達。
④提出你的看法。
十、概括題。
公式:
①分析所給的語言材料要找出幾則材料的共性,然後用一句話表達。
②分析所給的語言材料,找出每則材料所講現象的重點,然後用一句話綜合表達。當然也可以寫成“我的發現是1、2、3點”。
③分析所給的名著閱讀選段内容,然後從中找出關鍵情節或人物語言,動作,再用一句語言來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一、名著閱讀。
公式:
①要能寫出1一6冊名著導讀内容相關章節裡的人物特征性的語言。
②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③寫出相關章節的故事情節。
④寫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稱。
⑤如果要求用精煉的語言從作品内容、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寫作手法中選擇一個方面對文學名著進行評點,最好考慮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題。要具體寫明1、2、3點。
十二、寫信。
公式:①注意書信格式(開頭稱謂頂格寫,“此緻”、“敬禮”的位置,寫信人的署名,寫清年月日)。
②用簡明的文字寫明材料的事實。
③表示祝願、希望等的内容放在書信内容最後面。
十三、詩文佳句賞欣。
公式:①推敲詞語運用,注意用“生動”、“形象”、“逼真”等詞語。格式為:……用運的好,描寫了(或刻畫了)……,十分形象、生動、傳神。
②從修辭格來賞欣,見前面修辭格。
③從詩文整句的思想性來賞欣,要從詩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來寫,類似于解釋詩句。
十四、說明文學家(或文學作品)風格。
公式:①寫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寫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結合作者具體作品中的“詩文句”來說明特點。
十五、結合語境說加點詞語在文中的特殊含義。
公式:①先解釋這個詞的本義。
②……描寫了(或刻畫了)……
③……意思是……
十六、前後照應。
公式:①在文章開頭、中間、結尾找出關鍵詞。②……與……相互照應,表現了……
十七、巧設懸念。
公式:①在文章開頭找出作者所設的懸念(關鍵詞)②……,使文章情節曲折、跌宕起伏。
十八、文章開頭寫景語段的作用。
公式:①分析所寫景物的特色。②……描寫了……,為下文寫……打下了伏筆。
十九、記叙線索。
公式:1.分析線索種類:①以“物”為線索;②以“事”;③以“人”;④以“時間”;⑤以“感情”。
2.以……為線索,串連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現了主題。
二十、稱謂變化。
公式:①找出人物稱謂的變化詞語。②采用第一人稱,親切、真實。
③稱謂變化也反映了情感的變化。
小學語文閱讀答題技巧(精華版)4
一、做閱讀理解的三個步驟
1.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閱讀理解時,同學們先要快速的浏覽一下整篇文章,重視标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脈絡,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每認真讀完一段,要及時概括段意。
2.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後,同學們可浏覽一下短文後面的題目,然後帶着這些問題仔細的閱讀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閱讀。(要做到認真讀題目中的每個字,并在原文找出大體範圍,就等于答對該題的一半了。)
3.複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對照答案将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時答案要求:準确,簡潔,全面。
簡要概括來說:一、縱觀全文,把握主旨。二、認真審題,定向掃描。三、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二、閱讀理解答題技巧點撥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體型
在首段----總領全文、首尾呼應、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做鋪墊、與下文進行對比,反襯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準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關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總結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師》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從來不打罵我們”一句來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鄉》的第二部分,内容很豐富,記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話概括:“我”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
(4)聯合法。有些段落講的不止一個意思,概括時必須用簡練的語言把幾個意思表述出來,缺一不可,這就是聯合内容要點加以概述。例如《記一輛紡車》的第四段,就要綜合三層意思:紡線使衣着自給,紡線使大家愛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紡線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觀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題模式:誰----為了什麼-----做了什麼----結果怎樣
4.說說主人公思想性格變化題型----關鍵要答出“變”來,如:他從以前……變得……
5.五種表達方式:記叙、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記叙文中的議論是作者在記叙中所記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贊揚,為什麼贊揚;或反對,為什麼反對。
記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記叙的過程中對所記事物抒發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為兩大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樣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它是通過文章的字、詞、段、篇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來的。我們要歸納中心思想,首先必須讀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來概括總結,也可以從審題、文章的開頭、結尾、重點段、議論部分或從考題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内容,然後領會寫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難依然收養了自己已故鄰居的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甯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主的高尚品質。
(2)分析課文的重點段。從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寫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所産生的美好的幻覺以及幻覺瞬間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現實,再聯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慘死接頭”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他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從文題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題目就直接點明了中心。如《偉大的友誼》,文章歌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的革命友誼。
(4)、從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最後一句:“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别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複出現的一句話:“說話要算話”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寫的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
8.“根據語境解釋詞語”題型
有兩種答題方式,一種是通過對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寫出該詞語的意思;另一種更為完整,即在解釋完該詞語後,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賞析優美語句”題型(主要有兩種題型)
A、“××”詞好在哪裡?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準确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B、“××”詞能不能删掉?
★答題方式: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不能,删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準确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賞析句段從三方面考慮:内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1。比喻:生動形象2。拟人:形象生動3。誇張:突出特征4。排比:加強語氣5。反問:态度鮮明,增強語氣));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結構(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記叙的順序----順叙,倒叙,插叙(補叙屬于插叙的一種)
11.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三、示範舉例:
1.是什麼?
我們在回答“是什麼”這種類型的問題時,應該問什麼就答什麼。要注意保持問題和答案的一緻性,一般來說,“是”前面的語句都該保留。(例:《養花》的最後一句)
2.為什麼?
我們在回答“為什麼”類型的問題時,一般要講清原因,再講結果。講清原因時,要寫出人物是怎樣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麼。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問題時,要加入“因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語。(例:《偉大的友誼》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是偉大的友誼?”我們可以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聯系課文内容回答:“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長期的共同奮鬥中,在創造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礎上的,所以說他們的友誼是偉大的友誼。”)
3.怎麼樣?
我們在回答“怎麼樣”這類問題時,一般要着重講清過程或狀況。(例:《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五壯士是怎樣痛殲敵人的?”我們可以聯系課文中描寫五壯士如何引敵上山,而後又如何居高臨下地打擊敵人的過程進行回答,回答時還要把五壯士的神态、語言以及殺傷敵人的情況講具體。)
小學語文閱讀答題技巧(精華版)5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初探)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确理解課文的主要内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怎樣表達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從中看出閱讀理解在小學語文教學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大多數學生碰到閱讀題型就表現出畏難情緒,草草讀完文章就急着做題,答題不完整又答不到點子上,導緻語文學習好學而難考的尴尬局面。
其實,閱讀理解題并不像有些同學想象的那麼難,隻要明确解題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題思路,掌握一些類型題的解題方法,大部分題還是能夠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閱讀理解的解題要求和做題思路,就會消除畏難情緒,所謂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應在啟蒙教學階段就進行滲透培養。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語文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談一些教學體會和淺見,且将閱讀理解解題思路基本步驟大緻可以總結為:
1.速讀原文材料;2.看清題目要求;3.細找文中原話;4.認真回答問題。
(一)速讀原文材料——優化閱讀方法,講求閱讀實效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認真地閱讀給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對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來說,語言知識與閱讀時間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應的閱讀任務以外,在課堂上适度的精讀指導是相當有意義的。培養快速閱讀能力,指導正确的閱讀方法和思維理解的方法,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嚴格要求,嚴格練習。學生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有許多不良習慣,有的喜歡小聲朗讀或用手指、筆、尺子等指字認讀;有的則習慣咬文嚼字,逐詞逐句慢慢讀,以為這樣讀才能讀得透徹、理解得深刻。針對這些不良讀法,在閱讀練習時,我要求他們做到:集中注重力,閱讀時做到“心到”、“眼到”、“筆到”;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快速閱讀,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規定閱讀的時間,一定要按時按量完成。
2.教給讀法,自主感悟。《語文課程标準》明确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讀法指導上要求做到對閱讀材料要一氣呵成讀完它,中間不能停頓或複讀;盡量使用默讀,達到在感知中認讀,在速讀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點突破。學生閱讀,既有“從書面文字開始而止于大腦的某種再現或解釋的過程”,也有“從已經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出發在閱讀中又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為一個“真正主動的、由内心促動并受内心支配的過程”。閱讀的同時要用筆标出不懂的字、詞或句子,以便及時解決。課文《神童的“秘訣”》中陳毅讀書的方法,學生可以借鑒。認真地閱讀文章是做好題目的前提,隻有認真地通讀全篇,做題時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題目要求——平心靜氣審題,切忌粗心大意
學生在審視閱讀理解的問題要求時,關鍵的字、詞或句子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第二遍讀文章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細讀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1.基礎知識,牢牢掌握。閱讀題型多種多樣,但是一定有基礎知識的考察,比如填标點符号、填關聯詞語、填拼音、找錯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義詞,摘抄比喻句、劃出中心句等等。這些考察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課堂裡一定訓練過,粗心的同學卻往往會與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詞語,有的同學反而把錯誤的詞語劃去了。類似的情況,在考試時常常能見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學在該題項中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這些基礎知識的題目時要格外仔細,這些題目盡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詞,不要着急。試題中一旦出現生詞,一般會注上中文詞義,如果沒有注出詞義,那麼學生應該這樣處理:①利用構詞法即拆分詞素的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緻意思;②有些名詞要聯系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思;③有的生詞是故意不給注釋的,是要在題目當中出現的。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是,要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據意思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例如:實際的表現和所得到的稱謂或名聲是一緻的。第二種情況相對于難度小一些。
3.弄清問題,巧用“原話”。對于一些題目,原文中有明顯的準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進行回答。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4.想像說話,聯系生活。學生做閱讀理解的時候,最怕碰到回答問題和想像寫話,例如: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讀文後的感受。或是: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請寫幾句話。這樣的題目往往要先從課文中說起,你喜歡主人公的什麼品質,然後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自己是怎樣做的。在平時的訓練中,提醒學生寫答案時要答滿線格。
例如:《鄰家的星期四》“唉,本該是我們的星期四,現在整個兒成了鄰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長久不易平息的聯想來。”請你聯系上文寫寫“我”可能聯想到什麼?(一連三張紙條,一連三次提醒,這位女主人真是熱心哪!她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環保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這些環保意識也能紮根在我們心裡,讓我們的生活環境也能越來越美麗,以優美、整潔的環境迎接世博會。)像類似的發揮想像的問題,要聯系生活來領會文中的關鍵句段的意思,即從文中讀出自己,讀出“我”,學會轉換角色,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這樣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審題的時候,要像對待數學試題中的數字一樣,認真看清每一個字、詞、句、甚至每一個标點,要看清題目的要求,分析問題的提問要點。
(三)細找文中原話——巧借關鍵詞句,進行答案定位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其問題設置大緻分三個層次:直接源于原文,間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複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并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活動,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層問題的題型,我分别舉例說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數閱讀試題會出自選文的某一處地方,其關鍵詞基本涉及到具體的字詞句,我們可以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找準問題的出處。答案一般在問題關鍵詞前後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聯系上下文進行搜索定位。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低年級較為常見)如果它沒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例如:《家是什麼》(節選)
家是什麼?1983年在盧旺達的一個真實故事,也許能給家做一個貼切的注解。
盧旺達内戰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37歲,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離散喪生。最後,絕望的熱拉爾打聽到5歲的小女兒還活着,輾轉數地,冒着生命危險找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兒緊緊摟在懷裡,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熱拉爾“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離散喪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這樣的題目多以“根據短文内容填空”的題型出現,可以直接從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後,做好标記,以便檢查核對,然後認真準确地抄寫下來。
2.提取信息後概括。有時候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如若它指定必須要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将文中的原話加以概括。
例如:《父親》(節選)
我小時候,不知什麼原因,非常厭惡胡蘿蔔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願吃青菜。面對我們的挑食,父親苦口婆心地勸過好幾回,總不見效。父親和母親商量後,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天,當我和弟弟坐上飯桌時,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蘿蔔,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誰都不肯動筷。父親鐵面無情地說:“今天,隻有這個菜,不吃就吃白飯!”說得很幹脆,毫無商量的餘地。我們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親,母親似乎也無動于哀。我和弟弟埋頭吃起了白飯。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第三天晚飯時,我們姐弟終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蘿蔔和青菜。不久,我們就吃慣了它們。
問題:文中的“父親和母親商量後,做出了一個決定。”中的“決定”是指父母每天隻燒胡蘿蔔和青菜,幫我們改掉挑食的壞習慣。父母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勸說總不見效。這個決定最終讓我和弟弟吃慣了胡蘿蔔和青菜。這些答案就要認真讀這個小節,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後概括出來。這種類型的題目對一般學生來說有難度。
3、提升内涵,升華情感。有些題目則需要結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層含義。如《在金色的沙灘上》一文,作者為什麼要用《在金色的沙灘上》為課題?(理解“金色不僅指的是沙灘的顔色,更指的是小姑娘這種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質。)這就要求學生要經過缜密的思考,寫出完美的答案了。
語文閱讀理解中,回答問題要精煉,摘取原文則是關鍵。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确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緊扣關鍵詞句,帶着問題去讀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認真回答問題——掌握答題技巧,力求言之有據
閱讀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答題時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師要正确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第一遍讀文章時不要做題,第二遍閱讀時再做題。回答問題時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不可不答。學生隻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提出的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能亂答。學生不聯系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不得分。我們在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并不是讓學生胡說和亂說,寫一些沒用的東西。答題時要抓住要點,不能偏離題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先放一放,以免影響回答别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後,如有剩餘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在解答閱讀題時,讓學生千萬不要慌,要靜下心來,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先從容易的入手,逐漸地打開思路。
4.言之有據。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隻是簡單的一個詞語和句子,顯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憑空瞎說。如:學了課文《在金色的沙灘上》,你感覺小姑娘是個怎樣的人?可以說她做事不計報酬、拾金不昧、誠實、守信用等等,但是這些還不夠。完整的回答可以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我感覺這個小女孩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因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閱讀理解中問答題的答案現在多是開放式的,題目得分的主動權在學生的手中,隻要學生言之有據,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師應該要善于用巧妙、機智的語言來點撥學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體驗、見解,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維,這對閱讀教學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處。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在尊重學生個性化體驗的同時,不應忽視文本的構想和教學的價值取向,防止從一個極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個極端(混亂與文章背離的教學)。
在答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組織規範語言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語句通順,盡量不要有錯别字。在答題之後,如果時間允許,要重讀全文内容,仔細地進行複查。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決非一日之功,但隻要我們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斷訓練,就一定能提高。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理解訓練中,我們隻有教給學生正确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資料整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