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并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放牛班的春天》海報
《放牛班的春天》屬于典型的探讨師生關系的教育類作品,然而影片的價值絕不僅限于此。事實上,此片顯然擺脫了傳統的說教式教育電影,通過在情節安排與叙事結構上的獨具匠心,實現了同傳統教育主題的異構。盡管電影中的故事距離我們年代久遠,但其中蘊含的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們思考。
馬修和校長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
一、 教育理念的沖突:行為主義者與人本主義者的對立《放牛班的春天》體現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對教育行為的影響,以及其産生的不同結果。雖然人本主義心理學有自身缺陷,但是這種理念促進個體發展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前提,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人本主義思想使得這部作品處處散發着人性的光輝。
校長的刻闆對新同事也不例外
以觀衆的眼光來看,隻看到校長習慣性的打罵政策與馬修學監的溫和诙諧、寬容善良兩種作風和人格的鮮明對比。但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卻反映了兩種教育理念和心理學流派的對立。
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以客觀的方法研究人類的行為,從而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以"行動和反應"為口号的校長自然代表着刻闆冷酷的行為主義者,花樣百出的懲罰措施便是他的強化手段。校長對學生的管理模式可以說把行為主義的教育理念發揮到了極緻。這種管理方式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表現出來就是學生們在人前噤若寒蟬,規規矩矩仿佛機器人,而在背後則是搗亂破壞無所不為。學生們被壓抑得越厲害,背後的報複也就更加地恣意妄為。
行為主義者的做法的弊端在這一生動的案例中暴露無遺,影片中校長将人視為動物,隻有簡單的、刻闆的行為訓練,卻忽視了人豐富的内心活動和情感因素。
僅以行為主義的标準來衡量的話,校長的教育手段也頗多可指責之處,問題在于他的強化隻注重負面的懲罰卻忽視了正面鼓勵引導,注意力全放在學生所犯的錯誤上,對他們的頑劣行為極力壓制,卻對學生們的正确反應熟視無睹,更不會及時加以引導成為積極反應。
學生們總是被告誡着不能這麼做,卻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因為校長這類典型的行為主義者太缺乏建設性精神了。
馬修通過任命鼓勵問題少年重拾信心
相比之下行為主義者典範的校長,馬修學監便是春風化雨的人本主義者了。
人本主義心理學:注重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價值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類似本能的性質。
馬修通過培養孩子音樂興趣改變他們的惡習
馬修與校長的區别在哪裡?馬修将學生們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來看,在滿足人類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對他們進行引導教育。
那麼馬斯洛提出的關于人類基本需要的觀點中,馬修又為孩子們做到了哪些呢?
馬修對弱小的珮皮諾關懷倍至
二、教育心理學中,“森塔爾效應”發揮着怎樣的作用?馬修在廁所裡堵住了偷他樂譜的學生,剛好被學校的同事撞見。馬修想要替學生隐瞞過去,謊稱是在教學生合唱。同事根本不相信,警告馬修不要再袒護學生了。馬修憤憤地說:"你真是看什麼都覺得是壞事!"同事回身冷漠地說:"在這裡嗎?沒錯!"
如果老師認定自己的學生無藥可救,那麼自然學生的一切行為都是不良行為,哪怕他什麼都沒做,一旦發生不好的事兒,也會第一時間被當成懷疑對象。這種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過了頭,勢必就要演變成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智力測驗中發現,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心理上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老師原來所期望的樣子的現象。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一直被偏見或歧視,即使天性純良的孩子,也極有可能成長為心理扭曲的人。教育工作者當引以為戒。這個電影想起了以前一個語文老師說的話,别給任何一個學生貼标簽,沒有人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的,除非你是想讓他變成那個樣子。
多年以後,馬修培養出來的學生功成名就
三、 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家庭教育與兒童成長的關系在掌握基礎知識過程中,心理活動中的有益性和自覺性也會不斷發展,思維活動由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電影中的學生大多數處于兒童後期,這一時期的孩子經常表現各種矛盾:反抗與依賴、勇敢與怯懦等等。
影片中孩子們被認為是一群"問題少年",因而自暴自棄整天鬧事,他們用行動反抗教師,然而每次受罰時他們是怯弱的、畏懼的。再比如蒙丹作為被研究的典型不良少年,蔑視一切,然而極端的高傲恰恰表現出他的極度自卑,父母不要他,讓他喪失了和同學正常交流的能力。
①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一般來說,家長的品行通過孩子的言行能比較直觀的反應出來。
父母覺得孩子經常偷懶,經常沒事幹,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時候隻會刷刷手機,在孩子眼中家長也是懶惰的人。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會有直接影響,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孩子又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母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自然父母生活習慣的好壞都會映射到孩子身上。
② 家長的态度,影響孩子的自我認識
有些家長缺乏對自我認知,因而會把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當中的負能量,傳遞給孩子。
比如說,有的家長會一直和孩子說自己的家裡條件如何的不好。家長這樣的本意可能是想讓孩子節儉卻不知反而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得怯懦、自卑。還有的家長,喜歡當着孩子的面在背後說别人怎麼不好,好像别人都不如自己一樣,這樣會給孩子造成盲目自信、高傲自負的感覺。
③ 孩子學習能力的強弱與家長直接挂鈎
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往往都會被家長責怪孩子的學習能力太差或者不夠努力,但是卻沒有想過這和自己是不是有關系。
抛開孩子的智力水平,在孩子眼中你可能是整天刷抖音,玩遊戲的家長,而不是一個會主動看書看新聞的家長。你都不學習,孩子的學習能力會強到哪裡去呢?孩子會覺得:自己的爸媽都沒怎麼學習,我也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的品行,跟家長密切相關。
孩子們用别樣的方式和馬修深情告别
四、結語《放牛班的春天》就如同它充滿正能量的名字一樣,影片通過合唱團孩子們的天籁之音,歌頌了人本主義教育對行為主義教育理念的偉大勝利。
傳統教育與進步主義教育的争論、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教育的争論,是自1657年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産生開始,便貫穿于整個教育理論史發展的兩大主題。因此,這部電影對教育事業具有深遠的意義,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學習借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