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奕楠
春雷響,萬物長。今日22時43分,驚蟄将如約而至。蟄伏一冬的小動物們,感知到溫暖的氣息,開始四處活動,享受大好春光。蜜蜂穿梭,燕子銜泥、蝴蝶起舞,黃鹂鳴翠柳,鴛鴦戲水間……萬物蘇醒,熱鬧非凡。
“驚蟄過了不歇牛。”驚蟄是春耕的開始,田間呈現一派忙碌的畫面。在這個充滿動感的節氣,總能有滿滿的收獲。
【節氣釋義】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時至驚蟄,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氣溫回暖,雨水增多。
【氣候】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中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驚蟄始雷”的說法與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在雲南南部地區,1月底前後将會聽到大量的春雷,而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區,很可能要到四月中下旬才會出現春雷。
之所以有“驚蟄始雷”這一說法,是因為驚蟄時節,暖濕氣體與強冷空氣會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内相遇,并産生劇烈僵持,由此引起明顯的氣體垂直對流運動。濕冷的空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後,便形成了又高又大的積雨雲,雲間明顯的靜電場會使正負電荷産生碰撞,造成放電。
【民俗】時值驚蟄,民間多有驅蟲之舉。石灰性辛溫,略有毒,能吸收濕氣,貯藏在瓦甕裡,收藏食物時可以避免潮濕、腐爛及生蟲子。《千金月令》稱,驚蟄這一天,把石灰撤在門檻外,可徹底驅除蟲蟻。因此,“撒石灰”成為驚蟄這天的民間傳統習俗。
實際上,全國各地驅蟲的習俗各有千秋。江西南昌在這天炒豆,以驅除蟲蟻;湖北天門一帶,兒童敲打征鼓木梆,歌唱遊行,稱為“趕蝦蟆”;湖北恩施則用石灰撒地,畫出弓箭形狀,稱之為射蟲。
“驚蟄不殺蟲,寒到五月窮。”這句俗語在我國南方省份流傳,原因是這部分地區氣候溫暖,雨量較多,空氣潮濕,最宜于各種寄生蟲的繁殖。其中最足以稱為禍患的有瘧蚊、甩子、跳蚤、鈎蟲等等。所以驚蟄驅蟲,華南比華北更為緊迫。
【物候】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鹂)鳴;三候鷹化為鸠。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是黃莺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各種鳥開始活躍于草林之間。
(海報設計 周圓)
[責編:陳淦璋]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