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四肢都穿着黑色“絲襪”的赤狐,正面對着雪地思考人生,突然,不知道它是不是哪裡想不開,突然從地上一躍而起,跳向了半空中,然後把前半身直楞楞地插進了雪地裡。留下一個尾巴在空氣中搖晃。好家夥,這是狐生失去了夢想趕着去來生的節奏嗎?而且類似的情景在赤狐身上還不少,像這樣,這樣,還有這樣。難道他們是想靠這種動作來萌死獵物以求填飽自己的肚子嗎?
其實,這個動作是赤狐在雪中捕食的基本操作,因為在動物稀少的雪地上很少有能供他們捕捉的動物,而且此時能出來活動的動物要麼皮糙肉厚,要麼比他們靈敏矯健,因此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了藏在雪層下的那些小動物身上了。可赤狐是怎麼通過那厚厚的雪層來收集雪層下面的信息呢?那就是通過它敏銳地聽覺,去捕捉雪層下那些可憐鬼的聲音,然後慢慢地移動到這些小動物們的上方,縱身一躍,把頭插進雪地裡去捕捉他們。就像這隻藏在雪層下的老鼠,它在雪層下構築了自己的小窩,盡量發出很小的聲音防止吸引到天敵。但赤狐卻異常耐心,一步一步地走在雪地上,同時用耳朵和鼻子去捕捉雪地下存在的信息,等它接近獵物的時候,突然一躍,将自己的前半身插入雪中,捕捉到老鼠。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一定要跳起來捕捉呢,那不是很容易消耗珍貴的體力嗎?其實這突然一躍的動作雖然看起來非常喜感并可愛。但卻是赤狐,确保為了能捕捉到獵物的同時盡量不驚擾到獵物的關鍵動作,讓獵物尚未察覺到他的腳步時便在突然襲擊下成了盤中之物。
而在沒有感覺到獵物的時候,他們會在雪上漫步搜尋,累了就會待在原地,像這隻赤狐,靜靜地矗立在白雪皚皚的雪地上的,鼻間有節奏的噴出一口又一口的霧氣,看起來非常孤獨。以至于你可能會認為赤狐是獨居動物。但事實上,赤狐并不是嚴格的獨居動物,相反,從冰原上的北極狐到沙漠裡的耳廓狐,都是十分顧家的動物,他們往往結隊活動,在生育後也會共同分擔育兒壓力,他們也有着多變的叫聲,這種叫聲在交配等互動頻繁的場合下,也有利于他們的溝通,像這兩隻正在玩耍的小狐狸,他們的叫聲就是在和同伴交流,表達自己愉快的心情。他們的叫聲也不止局限于和同類的交流,像這隻和人類親近的小狐狸,同樣會發出滿是開心的叫聲,聽了這樣的笑聲之後,很多人可能都會有“有些事情真的不能怪纣王啊”~這樣的想法吧 ,各位觀衆姥爺是否會一樣被萌到,高呼一聲“啊我死了”呢?
赤狐這樣的捕捉方式并不是每一次出擊都能滿載而歸,但他如果抓不到獵物的話,又該怎麼辦呢?就像這次,沒有捕捉到食物的它隻能失落地看着雪地發呆思考狐生,但好在它會不斷地嘗試,這不,這隻赤狐換了個地方又嘗試了一次,依舊是可以打十分的滿分動作,不同的是這次它終于抓到了一隻老鼠,落地後還沒等到站穩,便已經活動自己的大嘴開始大快朵頤了起來
事實上,這樣的捕捉成功率确實是不高的。因為隔着厚厚的雪層,加上時而吹起的大風,再好的聽力也會出現失誤,而且雪層下也并沒有那麼多的動物供他捕捉,況且即使跳躍可以迅速縮短它與獵物的距離,從而保證自己的腳步聲不會被聽到,但這樣複雜的動作總是很難控制,可在饑餓與生存之間,它别無選擇,因此他隻能在白色的平原上來回搜尋,時不時地,停下腳步,輕輕地歪過頭,用它那又大又尖銳的毛茸茸的耳朵,細細地聆聽雪下的聲音,等到時機成熟的那一刻,又是熟悉的縱身一躍,跳下高高的雪包,将前半身插入雪層之中,這種高難度的動作顯然不是每次都能控制得當的,這不,這次他就整個身子都被埋進了雪裡,隻留下了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在外面,有一說一,這麼可愛的尾巴真的讓人想要好好rua一下呢。
看到這,你會認為赤狐捕食僅僅靠的就是聽力和嗅覺嗎?其實不然,赤狐捕食時更依賴的是它利用磁場測距的能力。在白雪茫茫的大雪地上,這時的赤狐隻能通過聽覺分辨大緻方位,研究人員發現,赤狐更偏愛朝自己的東北-西南方向出擊,捕獵位于東北方向的獵物時,成功率能達到73%,若是相反方向能達到60%,而其他方向則隻有區區18%,而東北-西南方向就是北半球地磁場磁感線的方向。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赤狐很可能會利用磁場測距,以此來提高自己捕食的成功率,憑借自己出色的聽力和與利用北半球地磁場磁感線的能力,赤狐才獲得了在大雪地上還能捕捉到食物的本領,而不是像其他大部分動物那樣改用冬眠來保持體力,或者被迫在冬季來臨之前去大量囤積食物,以此來熬過漫長的冬天,這也算是他們為自己努力來的自由吧。
最後,如果有一隻流浪的赤狐,你願意收養它當寵物嗎?關注我,咱們不見不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