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6月21日,《尋味東莞》上線,推出了第1集《得天獨厚》,荔枝片皮雞、黃油蟹、臘味飯……嶺南風味盡收眼底。熟悉的配音,令人食指大動的畫面,讓網友紛紛詢問“這和《尋味順德》是一個系列的嗎?”
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問世以來,八年來誕生了多部與美食有關的作品,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除了《舌尖3》《深夜食堂》翻車之外,其餘作品在豆瓣評分都高于8分。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再到《尋味東莞》,陳曉卿或沈宏非擔任總顧問讓這些美食紀錄片都打上了質保标簽,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李立宏深邃又極具辨識度的嗓音,仿佛一開口就能吸引觀衆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然而打開這些紀錄片,好像有那麼幾個套路已經被觀衆摸透了:拍美食的超近景鏡頭,大廚展現廚藝的慢動作,畫外音介紹食物之外的人文情懷……更别提李立宏了,一出場就自帶畫面的男人。美食紀錄片再“美”,也應該遵循記錄真實的原則。高大上的畫面背後有多少“演”的成分呢?豆瓣上有一個比喻,說《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國的美食名片,把我國地大物博的精緻餐飲展現給不了解的人看;B站的《人生一串》則是街頭的小報,記錄下煙火氣的人間小吃。在美食紀錄片刷屏的今天,《人生一串》另辟蹊徑,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将側重點放在吃上面:吃什麼,去哪兒吃,怎麼吃……在《人生一串》裡都能找到答案。看過的人都說,《人生一串》更“接地氣”。也正是這煙火氣,讓美食紀錄片本身更質樸、更真實、更貼近生活。正如片中文案所寫:“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煙火袅袅的燒烤攤,肉香四溢的烤串,還有毫不在意形象穿着睡衣就出來撸串的食客,勾勒出了一個中國的燒烤江湖。
在紀錄片行當裡做了二十年,最後卻是因為美食紀錄片而出圈。“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要拍美食紀錄片?簡單說四個字:養家糊口。”陳曉卿說,“其實我更想拍社會類的紀錄片,更熱愛拍特别有詩意的自然紀錄片,去跟動物打交道。但是這兩類的紀錄片,不足以讓我養家糊口,所以隻能先拍一點讓大家先喜歡的,攢點兒錢再去拍那些對這個地球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紀錄片。”以《風味人間》系列為例,三分之一都是國外美食。鐵鞋踏破覓得佳肴,這背後的贊助資金可少不了。插播廣告包羅萬象:啤酒、花生油、廚房電器,從美食本身向外發散,其附屬産品也在為紀錄片創造商業價值。
無獨有偶,國内首部海洋動物紀錄片《蔚藍之境》的總導演李勇,同樣也是《舌尖上的中國2》《風味人間2》的總導演之一,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幾年内可能不會再涉足環保題材的紀錄片了,因為後期排上行程的都是美食紀錄片,現在投資方喜歡拍這個題材。解決資金問題除了拉贊助之外,另外一項方法就是背靠投資方這棵大樹,觀衆看什麼,資方就投什麼,片方就拍什麼。在美食紀錄片趨向商業化的今天,不得不警惕其中的媚俗化傾向。八年來如雨後春筍頻頻面世的不少美食紀錄片,似乎套用了同一個公式:一個地區,一道美食,一套制作工序,一些人文情懷,外加幾個近距離慢鏡頭。千篇一律的堆砌文化因素,或許能産出優質内容,卻也容易造成觀衆的審美疲勞。
美食紀錄片的爆紅并不意外,傳奇遠而粥飯近,人生在世吃喝二字。陳曉卿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他也認為美食的終極奧義是獲得幸福感。但觀衆為這些紀錄片打的高分,有幾分是給純粹的美食?誠然,曆史、人文、環境等文化因素能帶來更多亮點,但“亮點”過多則顯得喧賓奪主。翻看紀錄片下的評論,觀衆們大多都感動于美食本身,一餐一飯,或許勾起對故土的鄉愁,或許描繪對未來的期待,但一味地堆砌人文情懷反倒掩蓋了美食本身的純粹。
“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卻又是腸胃的奴隸。”從《舌尖》到《風味》,拍攝的美食變了,地域變了,觀衆對美食的一腔熱枕卻從未改變。正是因為了解觀衆的口味,近年的美食紀錄片也“事無巨細”,從世界美食到鄉間土菜,讓老饕觀衆一飽眼福。正是因為美食紀錄片記載了那些充滿幸福感的瞬間,我們才更期待未來的作品多一些初心,能用更新穎的方式去取悅食客。 交彙點記者 傅秋源 實習生 肖爾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