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我們所說的五行,通常都被人們當作是迷信的說法,實則不是,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也算是一個龐大而且又完整的體系吧,它們所包含的領域包括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按傳統的說法來講,幾乎是沒有一處不包含的啊。古人與今人一樣,對于某些“既定理論”都是敢于争辯的,比如“幹支”配“五行”就曾經遭到古人的質疑,也就是說:幹支配五行并非中國古人公認的東西不僅如此,五行之說在現在風靡網絡的玄幻小說裡面也運用的十分多。
一、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蔔方面。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随着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産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二、五行及其對應關系季節關系: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内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獲,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三、五行被用于三才之道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了《易經》和《易傳》。《易傳》有六篇即《二三子》、《系辭》、《易之義》、《要》、《缪和》、《昭力》,其中提到“五行”一詞有3次,提到“水火金土木”1次,說明在戰國時期形成的《易傳》中已經用“五行”在講天道、地道、人道,并已開始出現以“五行”解《易經》的傾向。這種風氣對漢代及其後易學家産生了重大影響,易學家最終成為漢以後中國學術史上五行學說的主要闡發者。正如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所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 明确指出《易》蘊含陰陽五行之理。
4中醫裡的五行
中醫學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将自然界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髒進行了五行屬性的歸納,從而将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形成了聯系人體内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
火不生土:火指腎陽,即命門火;土即脾胃。當腎陽虛弱,命門火不足,脾胃得不到這種陽氣的溫煦,影響胃氣腐熟水谷和脾氣運化營養精微,運化水濕的功能,出現腎脾陽虛的綜合病症,均屬火不生土。臨床表現為腰酸膝冷,畏寒,飲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腫或天亮前腹瀉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與“木火刑金”同義。火指心火或熱邪,心火熾盛可藉傷肺陰,引起喘咳痰血;熱邪熾盛,會傷害于肺,引起熱咳或“痰熱阻肺”,病情嚴重的,可出現高熱,呼及急促,鼻翼煽動,甚則咳血,咯血等症狀,又稱“火熱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現象比喻火邪緻病的病變向上的特點。火有虛實之分;實火多屬外邪陽熱,主升主散,火熱傷肺,則見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則見頭痛、嘔吐、昏迷,谵妄等症。虛火多由精血虧耗,陰虛陽亢而起,症見煩燥、咽痛、聲嘶、齒龈出血,耳鳴等。均屬火性炎上的病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