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奏響鄉村全面振興奮進曲

奏響鄉村全面振興奮進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22:23:54

奏響鄉村全面振興奮進曲?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從過去的落後村到如今的小康村,這3年來,‘海邊的朋友’一直和我們并肩作戰”前不久,松陽縣竹源鄉呈旺坑村與甯波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再續前緣”,簽下了未來3年的新幫扶協議,并種下了象征友誼的“共同富裕樹”,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奏響鄉村全面振興奮進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奏響鄉村全面振興奮進曲(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1

奏響鄉村全面振興奮進曲

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從過去的落後村到如今的小康村,這3年來,‘海邊的朋友’一直和我們并肩作戰。”前不久,松陽縣竹源鄉呈旺坑村與甯波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再續前緣”,簽下了未來3年的新幫扶協議,并種下了象征友誼的“共同富裕樹”。

2018年,呈旺坑村通過全省鄉村振興“千企結千村、消滅薄弱村”專項行動,與甯波糧食收儲有限公司結對,3年共獲得幫扶資金60萬元,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在村黨支部書記周仲義看來,“海邊的朋友”不僅帶來了資金,更為山村發展引入了嶄新的思維方式。

呈旺坑村的奔小康曆程,在麗水并不罕見。無數曾面臨“缺資金、缺經驗、缺産業、缺理念”困境的小山村,都是巧用“問海借力”這把金鑰匙獲得了脫胎換骨的機會——昔日荒草叢生的閑置土地被一壟壟“活化”,曾經緻富無門的村莊被一項項産業激活,過去默默無聞的綠水青山如今流金淌銀……

當生态資源優勢成功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麗水農村面貌将從此煥然一新。

山海攜手 精準幫扶産業發展

呈旺坑村地處山區,村道狹小、交通不便,村民以外出創業務工、采摘松脂為家庭主要收入,全村七成的勞動力流出村外。“以前村集體經濟薄弱,茶園抛荒、林地閑置。村民想緻富,卻找不到門路,隻能幹着急。”周仲義回憶道。

3年前,當結對企業第一次進村考察時,村裡的情況對幫扶幹部産生了較大沖擊。“說實話,當時村裡的情況确實落後。”甯波糧食收儲有限公司黨總支副書記、監事會主席彭小兔坦言。

結對企業的到來,為呈旺坑村突破發展瓶頸帶來了新希望。針對呈旺坑村現有資源和松陽實際,甯波糧食收儲有限公司提出了“發展茶産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并出資為村裡修建了一條通往200畝老茶園及3000畝林地的“增收通道”。

去年,路修好了,地處深山的老茶園在今年成功被承包,每年能為村集體增加十幾萬元收入。“路修好了,村民再也不用肩挑背扛,村裡六七十畝土地流轉出去種水稻後,又能給大夥兒增加一筆收入。”周仲義高興地說。

更為喜人的是,“村子的發展路徑變得清晰,村民對未來發展也有信心了”。周仲義告訴記者,今後3年,企業将幫助呈旺坑村開發潘坑自然村的竹源峽瀑布景觀,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而在此之前,做好遊步道、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是重點。

自“山海協作”工程開展以來,麗水與沿海發達地區的聯系日益緊密、合作道路越走越寬,成效也越來越顯著。

在慶元縣西南角,距離縣城40餘公裡的隆宮鄉黃坑村,曾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産業發展後勁不足。為打破發展瓶頸,從2019年起,來自嘉善縣的結對幫扶工作組,相繼為黃坑村引入了肉牛養殖和生姜種植項目,産業發展漸漸有了起色。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嘉善縣的省級扶貧結對幫扶駐村組人員、黃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許盾超,還多次帶着鄉、村幹部前往嘉善、缙雲等地,考察調研多種農産品,最終結合黃坑村氣候、土質情況等基礎條件,引種經濟效益好、收效快的生姜作為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緻富的“良方”。

為解決低收入農戶的後顧之憂,嘉善方還提供了部分幫扶資金,确保低收入農戶種植1畝生姜可獲得2000元補貼。與此同時,黃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還與嘉善收購方簽訂協議,按保底價統一收購生姜,讓低收入農戶吃上不愁銷路的“定心丸”。

“以前,村民依靠售賣竹木掙錢,收入非常不穩定。如今,全村上下學理念、學技術,把緻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村黨支部書記吳作躍說。

問海借智 緻富畫卷“農”墨重彩

在積極尋求沿海地區支持與合作的過程中,麗水廣大農村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動力也得以不斷增強。

2015年,缙雲縣壺鎮鎮岩下村成為甯波市“山海協作”結對幫扶對象。“城裡人提出了生活方式的新标準、新要求,我們最初很不理解,但在交流碰撞的過程中,變化自然而然就發生了。”2011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的朱光強,最初對管理和發展村莊的思路不過是“修好路、搞好衛生,讓遊客‘進得來、住得下’”。但這樸素的想法,并沒有如願引來如織的遊客。

破題之機,正是在2015年。在與甯波市山海協作工程項目檢查組的交流中,朱光強意識到,要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适度發展精品民宿、農家樂,同時深入挖掘石文化底蘊,在旅遊服務上突出古村特色。

在甯波專家的建議下,岩下村在開展村莊項目建設的同時,對公告欄、公廁等新建設施也作出了新調整——設計風格仿古,修葺石屋确保“修舊如舊”。

“從那時起,一個全新的理念在岩下村生根發芽——老石屋、古樸景緻和優美環境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對它們的妥善保護,就是最好的開發利用。”朱光強說,為了少走彎路,村幹部們還多次前往杭州市富陽區、湖州市德清縣等地學習鄉村旅遊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小到民宿衛生間的浴室該怎麼修建,大到如何鼓勵村民入股村集體共同開發的旅遊項目,我們從零開始‘問海借智’,什麼都學。”

此後,以發展鄉村旅遊興農富民的理念在岩下村深入人心,去年,岩下村還成立了農家樂協會,幫助農家樂經營者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最終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農家樂旅遊品牌。

“海”之力不僅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嶄新的生活觀念。如今,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衛生意識等不斷增強,不少村民自發拆除了牛欄豬圈,不僅積極做好包幹區工作,還主動勸導遊客愛護環境、保持衛生。

基礎設施完善了,村莊環境變好了,村民投身旅遊業的膽識和底氣變得更足,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回村創業,金根妹夫婦便是其中一員。

2015年,金根妹夫婦抱着“試試看”的心态回到家鄉,花十多萬元修葺了有着一百多年曆史的老石屋,并做了簡單的内部裝修,辦起了民宿。“一樓吃飯,二樓住宿,當初心裡沒底,沒敢投太多錢,現在挺後悔,畢竟當年敢花大錢裝修民宿的鄉親,如今掙得都比我家多。”即使是令金根妹頗“後悔”的簡裝修,也已引得遊客紛至沓來,2019年,他們家的收入超過了10萬元。

如今在缙雲,越來越多的村幹部把“鄉村旅遊”作為村莊發展的核心思路。為了持續提升廣大民宿業主的經營和管理理念,2018年以來,缙雲縣與德清縣深化産業合作,成立莫幹山民宿培訓學院缙雲分校,組織缙雲民宿業主赴德清莫幹山地區的民宿集聚區學習,同時多次邀請德清的民宿培訓專家來缙雲開展民宿培訓。去年上半年,缙雲還引進了德清三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來投資建設民宿項目。

“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可以源源不斷獲取先進經驗和理念,推動缙雲鄉村産業再上一個新台階。” 缙雲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呂偉軍告訴記者,新視野和新思路,打開了鄉村經濟發展和産業提升的新空間,和岩下村一樣,近年來,缙雲不少地處偏遠的山村與富陽、德清、奉化結對,走出了一條“山呼海應”的協作發展之路,開啟了攜手共赢的全新探索。

如今,“海風”依舊不斷,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先進的思想、理念源源不斷地播撒在鄉村振興的土壤中,繪出共同富裕的美麗畫卷。

創新引領 綠水青山處處顯生機

麗水坐擁綠水青山,但各地的氣質截然不同,隻有立足實際,創新發展模式才能實現跨域式發展。而“山海協作”最核心的意義,在于重估“綠水青山”的發展價值,因地制宜謀新局。

外馮村坐落于青田縣高湖鎮,雖然地處工業重鎮,卻是一個周圍群山環抱、山谷青翠的美麗鄉村。随着工業經濟大潮奔湧而至,年輕人紛紛外出創業,偏安一隅數百年的小山村,一度面臨日漸凋敝的困境。

破局之道,始于“山海協作”工程。2019年,浙江省旅遊集團·蝶來酒店集團捐贈了20萬元,作為村集體投入的本金,加上10個村民入股的20萬元,外馮村成立了青田縣蝶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村民手中流轉了130畝土地,打造“稻魚共生系統”,同時注冊“金谷引蝶”商标,實行标準化生産、打造品牌統一銷售的集團化管理模式。

同樣在這一年,合作社複墾了30畝荒蕪的梯田,在種植水稻的同時養殖田魚。500個日夜的辛勤勞作後,荒地重煥新生,産出了1.5萬餘公斤稻魚米和250多公斤田魚。合作社随即雇用當地農民進行統一包裝,這些外觀精緻、品質優越的稻魚米,直接通過蝶來酒店集團的線上和線下平台銷售,成為都市人趨之若鹜的“精品農産品”和“伴手禮”,盈利超過36萬元。

短短一年間,抛荒田變成了“緻富田”,外馮村的緻富步伐邁得更有信心了。去年,村裡複墾的梯田擴大到了100畝以上。

“短短一年多,外馮村‘無中生有’地趟出了一條發展新路,對整個青田縣而言,都是一個良好的示範。”在高湖鎮黨委書記陳淼焱看來,“山海協作”對于外馮村而言,最大的意義在于傳遞了一種新思維、新觀念,“因地制宜謀發展,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去年剛當選外馮村黨總支書記的馮建偉,對此深有感觸。18年前,年僅20歲的他為了謀生離開家鄉,前往靠近高湖鎮工業區的東三村安家創業。去年,“海風”吹開了封閉的山門,帶着山海協作使命而來的挂職幹部韓斌,讓山下的馮建偉看到了外馮村發展的另一種可能。于是,他毅然決定參與進來。

一年多來,他倆一起跑遍了外馮村的裡裡外外,尋找可推向市場“變現”的資源。從複墾梯田開始,一種被馮建偉稱之為“海的思維”,在這座小山村裡悄然蔓延——

2019年稻魚米豐收後,韓斌馬上帶着包裝一新的産品參加各類市縣級評比,一舉拿下一個金獎、一個優勝獎,“酒香也怕巷子深,靠着這些獎項,外馮稻魚米很快就有了知名度,産品更暢銷了。”馮建偉視之為“四兩撥千斤的智慧”;

在稻魚米基地旁,合作社統一養殖的土雞和土蜂随處可見,以“金谷引蝶”為品牌,稻米、田魚、土雞、土蜂蜜被打造成系列産品,抱團走向市場,“這是多元化發展思維”;

無論發展什麼新産業,都先進行小規模試種試養,哪怕種西瓜,也得多選幾個品種做“對照實驗”,進而通過市場反響做取舍,“這是一種反向市場調研,嚴謹又有效”;

抓住一切機會學習,組織社員赴發達地區實地考察,或使參加生産技能培訓,“這是‘充電’意識,确保發展思路不落伍”……

漸漸地,馮建偉越來越明白,所謂“問海借力”,借的不止是“金”,更在于借“智”,實現創新發展。 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付名煜 吳麗萍 葉承慧

本文來自【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