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去世,吸引了全球輿論的廣泛關注,并且很多時政分析者認為,女王去世會加速英聯邦解體甚至英國的分裂。
這個并不是危言聳聽,畢竟澳大利亞早就表态過,在女王在世時不推動共和制——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女王去世就有可能謀求。而英國内部,衆所周知,蘇格蘭也一直要獨立建國,而最大的阻礙之一,無非就是女王陛下。
這裡問題就來了,畢竟大家都知道,英國王室是沒有政治實權的。就算有政治實權,女王也隻能管的了英國本土,對英聯邦國家也沒有任何實質影響。可就是這樣一位英國的虛君,為什麼依然能對英國甚至國際政治有這麼重大的影響力?
答案是兩個字:文化。
政治、經濟、文化,這是人類社會構成的三大維度。而這三大維度,彼此間又是互相影響的。雖然英國王室和女王早已喪失了政治實權,經濟上更是沒有影響力可言,但其在文化上的影響力,仍是無可替代的,也是英國國家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組成部分。
這個文化影響力如何理解?我們從英國王室,和英國女王兩個層面來分析。
熟悉英國曆史的都知道,英國并不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國家,内部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以及威爾士等幾個大的組成部分。當年英格蘭崛起,逐漸統一英倫三島,但這種統一并不徹底,英格蘭雖然能夠對其他闆塊實現占領,卻并沒有能力完全消化吸收——或者說消化吸收的成本太高,它無力或不想支付。
這種情況下,英國的統一,尤其是對蘇格蘭的統一,采用了一種從中國傳統視角看來比較投機取巧的方式,就是以國王為紐帶——二者間仍然保持相當的獨立性,隻是以尊奉同一個國王的形式,由國王領導下的中樞政府,行使一些國家層面共同事務的權力。
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節省成本,但壞處就是統一的不徹底,給未來的再次分裂留下了隐患。
不過這個在過去不是問題。畢竟當年的大英光芒萬丈,日不落帝國全球殖民到處吸血,這種舒爽日子,擱誰誰也不想鬧分裂鬧獨立——畢竟獨立了這些好處就沒了!
但随着日不落帝國解體,麻煩就逐漸來了。日不落帝國解體後,英國全球吸血能力大降,再加上去工業化制造業外遷,英國内部各組成部分的經濟紐帶也逐漸瓦解,這種情況下蘇格蘭乃至北愛的凱爾特民族記憶就複活了,再加上北海油田、歐盟等經濟方面的利益糾葛,這就導緻這部分地區脫英呼聲越來越強烈。
英國對此沒有太好的辦法。畢竟過去維持國家向心力的物質因素——外部吸血反哺國内模式已經無以為繼;像曆史上那樣武力鎮壓——這個又不符合現代文明标準,何況英國現在也支付不起這個成本。
這種情況下,王室對國家統一的維系作用就進一步凸顯。畢竟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統一,在法理上就是以國王為紐帶;而且國王也是二者最大的共同曆史記憶。所以,王室,或者說國王,就成為維系英國國家統一的一個重要支柱。
這是就英國内部而言的。而擴大到英聯邦這個國際政治組織,王室和國王的文化影響力更是不能低估。
英聯邦是在當年日不落帝國的廢墟上成立的。日不落帝國全盛時,領土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後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實力大衰,無力再維持殖民地,于是隻能同意殖民地獨立,為了維持殘餘影響力,就在日不落帝國基礎上,搞了個英聯邦。并且其中一部分國家和地區依然奉英國國王為名義國家領袖。
不過,即便是殘餘影響力,也需要有實力支撐才行。而這種實力主要來自于兩點——第一點是硬實力,也就是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作為安理會五常的底氣。第二點,就是軟實力——主要是作為發達文明代表,對成員國的吸引力。
正是這兩點,維持了英聯邦維系至今。
但問題是,随着時間推移,這兩點在趨勢上都在不斷削弱:
雖然英國依然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但經濟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最近GDP甚至被昔日殖民地印度超越。雖然印度GDP也是頻繁修改統計标準來的,經不起推敲,但英國的GDP同樣水的一批。最重要的是,英國随着産業空心化,其GDP基本上主要全靠金融、教育、旅遊等第三産業支撐,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越來越弱。政治上,英國也早已淪為美國的附庸,隻知道充當攪屎棍,毫無建設性;至于軍事上,大英帝國曾經威震全球的軍事力量,現在已經徹底淪為一個笑話,五常中妥妥墊底。
文化方面,這個确實英國還是有影響力的——畢竟英語還是全球最主流的語言,英國文化也是作為全球高端文化的代名詞。不過,由于硬實力的衰落以及輿論話語權的式微,英國在文化影響力方面也越來越脫離大衆,美式文化取代英國文化,成為全球主流大衆文化的代表,英國隻不過是借着文化上系出同源的美國的東風,在高端文化方面依然維持着自己的逼格——雖然檔次高高在上,但也越來越不接地氣,逐漸小衆化。
硬實力嚴重衰落,軟實力也越來越小衆化,随着英國對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它賴以維系英聯邦,或者說讓英聯邦國家繼續願意留在這個體系内,進而使英國得以享受原宗主國殘餘利益的理由,也就越來越不充分。
而這種趨勢,随着今年俄烏沖突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以及接下來的全球經濟滞脹和大蕭條等重大國際變動,還有驟然惡化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王室的意義就進一步凸顯。王室和國王首先是一種曆史共同記憶。它的存在,是英國内部各地區,以及與英聯邦國家聯系的一個共同情感紐帶。同時,王室還是一種道德垂範。在全球變動頻繁的時代,英國王室用一種相對保守的姿态,提供一套相對普世的社會生活範式,給世人一種穩定感和精神寄托。尤其是随着英國國家實力的不斷滑坡,這種建立在純精神領域的穩定情緒價值提供,對英國乃至英聯邦各國政府的社會治理,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畢竟社會穩定,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标準。英國王室之所以搞那麼多繁文缛節、甚至略顯古闆,其實就是要凸出莊重感和曆史感,進而向國民乃至英聯邦提供精神上的穩定性。
不過,國王這個形式,也不是萬能的。畢竟尊奉英國國王,是以抹殺民族意識、犧牲民族自信為代價的。而且國王是封建社會的産物,現代文明條件下,共和制已經成為主流、民族自決更是西方普世價值。所以,如果蘇格蘭甚至北愛離心力夠強,人家依然可以利用現代政治規則和意識形态,用獨立公投的形式,将其與英國在國家層面剝離——幾年前蘇格蘭的脫英公投,就是這麼玩的。至于英聯邦,那就更不用說了——人家一旦覺得沒必要再跟英國攪合,或者說繼續留在英聯邦弊大于利,甚至索性就是自由思想泛濫,要追求進一步平等,那随時可以脫離英聯邦。
而且,這種形勢,還随着英國國力衰落,在近年進一步加劇。前面我們說了,英國對内和對外的江湖地位,是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共同維持的。英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差,文化影響力方面——國家影響力也越來越弱,這種情況下,光靠一個王室,或者說國王影響力,其向繼續維持舊日格局,就越來越力不從心。
但也正是這種情況,凸出了女王個人影響力的價值。
與虛泛的王室、國王概念相比,具體的國王個人是活生生的客觀存在。所以國王這個活體,不僅可以通過王室、國王這種體制性的文化,來對國民和英聯邦施加影響,同樣可以通過個人的人格魅力,來給這種體制化影響力增色。
而英國女王,在這方面完成的尤為出色。一方面,英女王的一生所作所為在道德層面完美的展現了一個現代文明條件下虛君縮影具備的各種品德風範;另一方面,女王在位時間足夠長久,以至于絕大部分英國國民乃至于英聯邦人民,自有印象起就接受女王的各種訊息。這種情況下,伊麗莎白二世實際上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國王,獲得了一般國王不可能獲得的大衆認可和愛戴。
這種領袖個人的卓越,對英國穩定内部乃至穩定英聯邦這個體系,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甚至英聯邦體系之外,女王的個人魅力,也為英國的國家形象和影響力,提供了巨大的加持。
但問題是,這種基于個人品質而衍生的影響力,是無法通過體制化的王位繼承而傳導下去的。所以一旦女王去世,這種影響力就會化為烏有——作為繼任者的查爾斯明顯不具備女王的品質,又沒有女王這麼長的在位曆史。
這就很麻煩了。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現在的英國,因為自身實力衰退,所以無論是對内部的蘇格蘭、北愛爾蘭,還是對外部的英聯邦,其國家所能提供的正面影響力已經逐漸到了一個臨界點。而且,接下來英國還極有可能因為能源危機和經濟滞脹乃至代銷條,國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滑坡。
這個節骨眼,一直為英國提供巨大的額外文化影響力加持的伊麗莎白二世又去世——王室影響力勢必會因此大打折扣。再加上又趕上英國内部政治混亂,新上位的首相特拉斯明顯是個不靠譜、也不怎麼得民心的貨色。這種情況下,接下來幾年,蘇格蘭、北愛爾蘭脫英,于以英王為名義領袖的英聯邦國家完全脫離,甚至其他英聯邦國家脫英,這些事情的發生,确實概率大大增加。
不過這也是曆史的必然。畢竟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作為不掌握實權的虛君,國王本身的影響力就主要局限在文化認知層面。而文化這個東西,雖然也能對政治、經濟發揮作用,但這種作用畢竟不是決定性的。蘇格蘭、北愛爾蘭的脫英,以及英聯邦的瓦解,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英國自身國力和影響力的衰落。英國雖然可以靠着王室,靠着伊麗莎白二世,對這個進程施加一定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也隻是滞緩進程的速度,不可能決定進程本身的進退。所以,無論有沒有女王,隻要英國衰落趨勢不變,其之分裂,以及英聯邦解體,都是不可避免的——隻不過,女王的去世,确實讓這一曆史進程,大大的提速了。
那麼,如果英國分裂乃至英聯邦瓦解,會産生哪些影響?徹底二流化的英國,還有能力充當歐洲攪屎棍麼?關注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2267章。喜歡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衆号: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海外風雲系列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