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就業環境不像現在,隻要不挑崗位,不怕吃苦,就能找到工作。80、90年代,農村的學生,考不上學,隻有回家種地,想出去打工,也沒有多少地方可去。
城市的學生好些,作為待業青年,能到工廠當工人,家裡有些門路的,還可到供銷社、商店當售貨員,這在當時,相當令人羨慕。比今天的985,更能吸引眼球。
現在年齡大一些的人,恐怕都有印象,那時買東西需要憑票,糧票、布票、肉票,還有自行車、縫紉機票等等。物資緊缺的年代,是按計劃供應的。非農業戶口,就是商品糧,是那個年代的香饽饽。
這個身份,就徹底劃清了工農界限。城市人,農村人,就是2020年的今天,尚且有不少差距。可想而知,在當時,更是差了十萬八千裡。 沒有經曆那個年代的,或許沒有深刻的體會。
一個商品糧戶口,足以讓人自豪加自信。雖然今天,戶口問題,早已不是問題。甚至,農村戶口值錢了,不少人想回遷,卻遷不回去了。但在那時,商品糧戶口,卻是神一般地存在。回過頭來,再說小中專。說白了,其實就是考個戶口,早一天跳出農門。農村的孩子,心情更迫切一些。考上了,如同鯉魚跳龍門,亦如範進中舉一般,自己成為幹部,全家光榮。
那時,誰家孩子考上小中專,影響力不亞于今天考上985。名額太少了,一個縣,不過區區幾十人有這個機會,這個幸運。 全縣前幾十名的學生,大多以考上小中專為榮。
沒辦法,都是戶口逼得。上四年學,出來就有工作,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不是天大的好事!當然,有的隻上三年,比如小師範,性價比更高。
中專分三個層次,分數不盡相同。省部屬的,分數高,比如鐵路學校、郵電學校等等,出來就是鐵飯碗。市屬的,分數次之,一般是财貿學校、農業學校、衛生學校,進稅務,下鄉鎮,進醫院, 工作也不錯;然後是師範學校,一個地區,有兩三所,畢業直接當老師。有的聰明孩子,初中應屆生考上的,畢業還不到20,隻有十八九歲。當時國家分配工作,畢業就掙工資,真是短平快。但更多的是,往屆生和複習生。有的複習一年,有的幾年,還有的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又回初三上複習班,再考小中專。
應屆生,複習生,高中畢業生,每年幾千人,競争幾十個小中專名額,可想而知,該是多麼地激烈。 因為,畢業就有工作,好多能夠進體制,不用象今天這般,還要千軍萬馬地,去參加幾十幾百比一的公考。競争能不大麼!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攻聖賢書。這是當時絕大多數學生的選擇。在一個沒有網絡,沒有手機,很少娛樂,業餘生活尚貧乏的年代,真的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否則,跳不出農門,改變不了面朝黃土背朝的命運。
八九十年代,農村的勞動,主要靠人力,沒有幾台機械。耕田還用牛馬,收小麥用鎌刀,還要打場脫粒,一幹就是好些天,哪一樣不得出勁、流汗,受苦受累。不象今天,兩三天,麥收秋收結束了。
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就是農村的學生,也很少下地幹活兒,幾乎五谷不分。
改變命運就得學習。學習與勞動不同,但想有收獲,都得付出努力。讀書的苦,并不比幹活輕松。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都是勞動,都很累,但累得又不一樣。
今天看來,當年考上小中專的孩子,除了特别聰明的,天才的學生,都是付出了相當的汗水,甚至淚水。他們是當時的學霸,有些被稱為“書呆子”。
他們自律性強,學習刻苦,素質比較高。畢業後,國家管分配,都有了比較穩定的工作。經過自身努力,有的成為了具有一定級别的領導幹部,有的成為行業技術骨幹,可以看作成功人士。
有的人确實優秀,小師範畢業,寫材料絕對一把好手,水平超過正規師大中文系的。人家從秘書開始,後任資料副主任,再當大局局長、縣領導,現為正縣級幹部。這是我熟悉的一個。還有一些科局級的更多了,在此不再一一羅列。
在縣鄉一級,有個說法:師大的比不過小師範的,農大的比不過農校的,似乎有違常理。師大、農大的一般從事了原專業,走了專業技術。小師範、農校的,好些轉了行,幹了行政,不少人當了領導幹部。反過來,這些低學曆的人,有的竟成了高學曆者的領導。
當然,分到企業的,正好趕上國企改革的大形勢。由于自身經營不善,一些企業破産,這些人下崗了。他們那時大約 40歲左右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丢掉了飯碗,加入到失業大軍,生活開始變得艱難。
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傷心,有的人悲觀,有的人失望,但經過短暫的休整,他們逐漸走出人生困境。重新找工作,自己創業,靠自己的拼搏與努力,也在不同的領域,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活出了人生精彩。
這部分人,骨子裡還有當年小中專生的優秀基因,學習不服輸,幹什麼也不服輸,一切堅持自立自強,沒什麼可怕的,大不了從頭再來!
這些小中專生,毫不誇張地說,應是那個年代的精英之一。單就錄取率來說,當年的小中專,難度碾壓今天的985、211,一點也不為過。兩者都是一個縣的尖子生,前幾十名的考生,才有希望的。
你認同嗎?你認為當年的小中專,相當于現在什麼學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