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說的"藥食同源",指很多藥物和食物之間并無明顯界限。唐代《黃帝内經太素》中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的說法。可見,在中醫學看來,藥物與食物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也有異處,民間亦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近幾十年來,随着醫學知識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自己、家人的健康問題。既然"是藥三分毒",那麼,日常保健不如就以食療代替藥療。
"食療"二字乍看之下挺高端,常有人因為不知道準備何種藥材或是廚藝不佳而沒有勇氣嘗試,其實走進家裡廚房随意掃上一眼,你就已經看到四、五味藥啦。
蔥姜
蔥姜蒜是炒菜時最常用的輔料,蔥姜均是味辛性溫之品,能發汗解表、散寒通陽。不管是古裝劇還是現代劇,情感劇還是懸疑劇,不管外頭是瓢潑大雨還是大雪紛飛,總會有人為回家的男/女主角遞上一碗熱姜湯,順便還有一句"喝點姜湯祛祛寒"。有木有!冬天出去聚餐,還經常會有貼心的小夥伴點上一份姜汁可樂,有木有!生理期疼得不想動,舍友塞給你一杯熱水,不用低頭就知道,紅糖姜水!可見姜驅寒通脈的功效真是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同為解表劑的蔥白似乎就不那麼有名了。說起蔥,腦海裡閃過的畫面往往都是"京醬肉絲"、"小蔥拌豆腐"、"煎餅卷大蔥"……蔥白咬到嘴裡味道辛辣竄鼻,感冒流了幾天鼻涕的都能……咦?怎麼鼻塞好多了?沒有錯!你發現蔥白的厲害之處啦!《肘後方》中記載,蔥白豆豉湯能治療"通陽發汗。主外感初起,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者。"翻譯過來也就是為剛剛感冒,身體發熱但不出汗,感覺怕冷,頭痛鼻塞的人準備的。
外面買回家的鹵味,吃前拍兩瓣蒜拌一拌已經是常識了吧。大蒜殺蟲的能力這裡就不贅述了。我們來認識一下大蒜鮮有人知的本領:消積滞。沒錯,大蒜能治消化不良,尤其是食欲不振和肉食積滞。下次出門吃自助撐到難受,就不用四處找山楂啦,掰兩瓣蒜搞定!推薦搞定前再嚼兩粒花生米,可以去去嘴裡的蒜味兒。
芫荽
芫荽?這是什麼?沒有聽說過呀!來來來,小編教你念yán suī。這是廚房裡常見的一種綠色蔬菜,愛吃它的人和讨厭它的人一樣多。早點攤上經常聽到食客吆喝,"老闆來碗馄饨,不要( )!"有沒有猜到是什麼?沒錯!就是香菜!
香菜是個好東西啊,上能治感冒下能治脫肛,中間能透痘疹、開胃。當然,也是因為味道過于辛香走竄,和大蒜一起被不少人"嫌棄"。
花椒
說到花椒,小編的第一反應就是麻辣的川菜。花椒的功效可不少,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用于治療風濕痹證、洩瀉、痢疾、牙痛、蛔蟲、疥瘡等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對于"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的牙痛,犯起來的時候不妨捏一粒花椒咬在牙齒間。因為花椒有局部麻醉作用,一會兒就不痛了。再過一段時間就要入冬了,幹冷的冬天會出現一大批皮膚瘙癢的患者,除了減少洗澡次數和"輕搓泥"以外,用花椒水來擦擦患處也會緩解瘙癢難耐的症狀。
八角
八角又名大茴香。有研究發現,八角茴香水煎劑對人型結核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用法:八角可用來榨油拌涼菜。也可在炖肉的時候加入八角,去除肉類的腥臊味。
香葉
香葉又叫月桂葉,其主要活性成分是芳樟醇、丁香酚等,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用法:家庭烹調時,香葉可用于醬類菜肴或湯類的調味,也常用于煲仔菜。香葉亦可作罐頭的調味劑,适合在烹調肉類的時候,蘸醬加進去。
肉桂
肉桂又叫桂皮,含有肉桂醛等芳香物質,還有豐富的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并且肉桂還是鎂的極好來源。桂皮性熱,夏季不宜多食,桂皮還有活血作用,孕婦不宜多食。
用法:家庭烹調肉類時加一點肉桂,不僅可以增加香味,還能抑制氧化、減少雜環胺的産生。
入炊之米
大米(粳米)味甘性平,可補中益氣。而糯米味甘性溫,更有暖脾胃,止虛寒瀉痢的作用。而小米(粟米)還能除煩渴,止吐逆反胃,止洩瀉之功。所以在夏天,人心中多煩熱之時,若以小米粥作餐食,煩渴可止。而冬天更宜熬一鍋糯米紅薯粥,食之養人。在重慶民間還有一種“陰米”,專作滋養之品,為大米蒸熟後在幹燥陰涼處陰幹而成,認為其滋陰之力較甚。
一位老中醫提供了一個驗方:以陰米加薏苡仁核桃仁,熬粥,早晚各一服,可治腳腫。《本草綱目》載:“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宜胃。……土能勝水除濕,故洩瀉水腫用之。”而核桃仁溫補肺腎。陰米,薏苡仁,核桃仁,三者共奏健睥,滋陰,利水消腫之功效。
在需要的時間找到正确的"藥材",食療就是這麼簡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