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導論課總結?第一章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态1、文藝學,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提示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三個分支,即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導論課總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第一章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态
1、文藝學,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提示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三個分支,即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
2、文學理論以哲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律,建立起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範疇以及相關的方法。
3、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一書中提出文學四要素的著名觀點,文學作為- -種活動,總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四個要素組成的。
4、文學理念的任務:文學活動發展論、文學活動本質論、文學創作論、作品構成論、文學接受論。
5、文學活動是人的- -種精神活動,是人所從事的文學創作。接受、研究等活動的總稱。
6、文學批評是以文學産品為中心而兼及-切文學活動和各種文學現象的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 他是文藝學諸分支學科中最為敏銳和活躍的- -種。
7、文學史作為文藝學的一-們分支學科,他按照文學本身的發展順序理出曆史線索展示曆史過程,對過去各個時代文學實踐的狀況加以總結,探索文學發展的規律。
第三章文學作為活動
1、馬克思将人的生活活動概括為兩大基本層次:物質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
2、物質實踐活動,是直接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産活動,是一切其他活動的基礎。
3、按照馬克思所說的人腦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可以把精神活動做這樣的區分:用理論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動,可稱為理論性或認識性的精神活動,如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動,可稱為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動,如各種宗教意識活動、宗教觀念、迷信觀念等;用實踐-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動,可稱為倫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動,如道德意識、倫理觀念等;而用藝術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動,可稱為審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動,如各種門]類的藝術,文學屬于審美精神活動的範圍。
4、俄國形式主義認為,文學的本質在于文學的形式,文學研究的真正對象應是作品的形式價值,是“文學性”,還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強調作品語言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認為文學創作的過程就是通過“扭曲”的語言使現實生活變得陌生化的過程
5、接受美學的創始人姚斯
6、文學起源于勞動。關于文學原始發生的幾種主.要學說:巫術發生說、宗教發生說、遊戲發生說、勞動說。
(一)巫術發生說:所謂巫術,就是一-套約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義的行為方式系統,也可以說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觀。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較早提出了巫術與文學的關系問題。
(二) 遊戲發生說:最早從理論上系統闡述遊戲說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 他認為,藝術是“自由的遊戲”,其本質特征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康德的遊戲說在席勒那裡被系統地繼承并加以發揮。德國學者谷魯斯也标舉遊戲說
(三)勞動說:勞動作為文學發生的起點的主要原因:
1)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
2)勞動産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
3)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内容
4)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産與藝術生産發展的“不平衡關系”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種情況是某些文藝類型隻能興盛在生産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如古希臘神話和史詩。另-種情況是藝術生産與物質生産的發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如18世紀的德國和19世紀的俄國。
8、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是指作者的讀者在文學活動的文體中所達成的潛在對話。即一個作家在從事創作時,都已經潛在自己設定了具體的閱讀對象。也就是潛在的讀者或者可能的讀者,可見從創作開始,作者與讀者就處于對話狀态。
9、勞動說是關于文學起源問題的諸種學說的種。這種學說認為,勞動是文學發生的支點,文學活動在發生學的根本原因在于作為人類最為基本的生活活動的勞動。勞動說不僅是文學發生學諸說的一-種,而且還能合理的說明其他諸說。這一-學說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堅持并發展文學起源的勞動說。
10、物質生産與精神生産的不平衡關系:文學伴随生産勞動而産生,并随着生産勞動的發展而發展,但文學發展的進程也有特殊的情況,就是它的發展同經濟發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時顯得快些有時慢些、有時甚至同生産是反方向的發展。
第四章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态屬性
1、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導地位的是文學的文化含義。- -方面,文學還沒有從曆史,哲學、演講術等一般文化現象中分離出來獨立發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種特殊審美屬性也已經被覺察到了,盡管到後來才被明确地突出出來。
2、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首次提出“詩賦欲麗”“文以氣為主”魯迅先生說曹丕的時代(魏晉時期)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
3、無論是中西文論對文學的審美屬性存在如何不同的傳統見解,但畢竟都持有相近立場:文學與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審美屬性。
4、在現代,通行的還是文學的審美含義:文學主要被視為審美的語言作品。文學誠然是一種審美一表現活動,但實際上無法與社會的文化過程分離開來。
5、文學從本質上說是意識形态。文學的普通屬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識形态; 文學的特殊屬性在于它是審美意識形态。
6、社會結構由兩個基本層面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與社會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會意識形态,如哲學、宗教、藝術(包括文學)等。
7、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屬性表現為無功利性與功利性、形象性與理性、情感性與認識性的相互滲透狀況。
(一) 無功利與功利:從目的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屬性表現在,文學不帶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無功利的,但這種無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種功利意圖。無功利指人的活動不尋求實際利益的滿足。而審美的無功利性表現在,審美并不尋求直接的實際利益滿足。文學直接地是無功利的,但間接地或内在地卻又隐伏着某種功利性。
(二) 形象與理性:形象,這裡是指藝術形象,即由文學的文本結構所呈現的富于意義的審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學的特有存在方式。理性,是由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所構成的思維過程,它通常被認為與形象方式相對。
(三)情感與認識:文學是情感的。情感,這裡指審美情感,是凝聚在審美形象中的主體态度,如好惡、喜怒、肯定與否定、斥責與贊美、歡樂與痛苦等。
8、話語,是與語言、語言系統、言語和文本等存在聯系和區别的概念。文學是一種話語。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
9、“蘊藉”, 來自中國古典詩學。“蘊”原意是積聚、收藏,引申而為含義深奧;“藉”原義是草墊,有依托之義,引申而為含蓄。
10、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含着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文學作為話語蘊藉,有兩層意思:
1)整個文學活動帶有話語蘊藉屬性
2)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藉屬性。
11、文學的話語蘊藉特點常常更具體地體現在兩種較為典範的文本修辭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話語中隐含或蘊蓄仿佛無限的意味,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含混是文本的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态之-,指看似單義而确定的話語蘊藉多重不确定意義,令讀者回味無窮。
12、文學是- -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态。
13、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态,也即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這種審美意識形态是一-般意識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識形态又屬于社會結構中的上層建築,是- -種語言藝術。
14、話語這個詞涉及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而從事溝通的行為或活動,具體說指一定的說話人與一定的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15、審美意識形态是指文學不僅區别于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區别于其他意識形态的獨特性質,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種交織着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的話語活動。審美表現和意識形态的相互浸染,彼此滲透,審美中滲透了意識形态巧借審美傳達出來。
16、當前在文學含義和屬性問題上有哪些代表性觀點?這裡把文學視為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态,它表現在哪幾點?答:當前文學的含義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廣義的文化含義和狹義的審美含義。
其一具有廣義的文化含義的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曆史、宗教等所有文化形态。其二,具有狹義的審美含義的文學是指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态,也即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文學的屬性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
一是審美意識形态屬性,
二是話語蘊藉性文學的話語蘊藉性具體表現在兩種較為典範的文本修辭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第七章文學創造過程
1、把文學創造的一般過程劃分為發生、構思和物化三個階段。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可以分為富有主體性的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和創作動機等三個環節。
1)材料儲備的主體性特征:作家獲取材料的途徑主要可分為無意獲取和有意獲取、 實踐獲取和書本獲取四種。文學創造的主觀性很強,所以,文學創造材料的主體性特征也非常明顯
2)藝術發現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内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并與主體當前由于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征是:
A藝術發現是作家心靈的蓦然領悟
B藝術發現是作家獨特眼光和非凡觀察力的凝合,體現着深層的心理内容
C藝術發現雖然是對外在事物一種獨特的把握,但在這種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隻是一個機緣, 是這個機緣的某一突出之點與作家個人内心體驗的契合。
3)創作動機:創作動機就是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活動的一股内在動力。
2、藝術構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_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
(一) 回憶與沉思:回憶就是積極地和有意義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沉思是在寂靜與孤獨中對心中的某個形象或某種意念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與聯想:想象就是吧過去經驗的記憶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種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一個新結構的過程。想象主要有三種:再現想象、比拟想象、虛構想象。*想象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
1)想象具有推測和洞見作用,可以彌補藝術家生活經驗的不足
2)想象具有綜合生活、虛構形象的作用。*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
1) 情感是推動作家創作的動力
2)情感滲透于作家對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3)情感影響作家的價值判斷尺度
(三) 靈感與直覺:
1、靈感是藝術構思階段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 靈感是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 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它來臨時的突出特征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以及亢奮性。
3、構思方式:綜合、突出和簡化、變形與陌生化。
4、“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形象從“心”到“手”的過程。
5、創作動機就是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的一般内在動力。具體言之,創作動力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勵,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況下形成易感點,與某種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後所帶來的極強的行動力量,并對整個創造過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顯的意圖或意念。
6、靈感是藝術的構思階段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是創造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它來臨時突出特征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7、直覺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作出的直接了解和認識。在文學創造中,直覺是作家憑借過去的知識、經驗和爐火純青的判斷能力、推理能力,并與目前所轉注的思想趨向,情緒趨向等相結合,對某種事物或現象作出的突破性頓悟。
8、為什麼說文學材料具有主體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