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别讓競争傷了孩子

别讓競争傷了孩子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4-30 05:43:09

  大人什麼都喜歡比較,也喜歡争強好勝,面對日益激烈的競争和讀書就業的壓力,無形之中,我們不知不覺就會把競争概念傳輸給孩子:你要當第一,你要做到最好,你要比别人都棒……相信很多幼兒園的集體環境也是這樣去塑造孩子的:比一比,賽一賽,然後最棒的孩子得到最多的鼓勵。

  可是,小小年紀的孩子當真需要競争來刺激成長嗎?真的有必要從小就培養起孩子強烈的競争意識嗎?競争,究竟是幫了孩子,還是傷了孩子?

  從小有競争意識不好嗎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主要取決于大人的希望和教育模式,取決于我們為孩子們提供的環境質量,更取決于孩子的秉性,最終還是要看孩子面對競争有多高的勝任能力。然而,我覺得中國人向來講究的中庸之道更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和”與“平”,同樣适合孩子在競争環境中的心态素質培養。競争和壓力,都要适度适中,對孩子來講,就是要适合孩子的接納力和參與性。

  女兒的競争觀念

  我平時凡事都愛一比高下,但是結果也并非都見得好,很多時候反而感覺精疲力竭、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這一切都被女兒看在眼裡,再加上我們給她看的圖書都是講孩子的合作和分享,所以她對競争的理解很是不屑一顧,這着實讓我感到吃驚。

  有一天,我讓女兒自己脫背心,她不幹,并且告訴我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都會幫助她,還特别得意地說:“班裡的很多孩子都會脫,我不會。”我就問她:“别人都會,你卻不會,那是什麼感覺呀?”她竟理直氣壯地說:“沒什麼呀,我很高興,我覺得這樣挺好,我也很棒。”

  其實,女兒的表現和我所希望的情況完全不符合。她這種兒童的心态,似乎更适合美國的教育體系。可咱們是在中國長大,咱們接受的是中國的教育,我就覺得有必要讓她知道第一和落後的差距。借助奧運這個時機,當看到比賽後發獎獻鮮花時,我就開始教育她,什麼是最棒的,誰是第一名,前三名才有鮮花,你想要鮮花,就要努力,就要……

  但是女兒語出驚人:“媽媽,這樣我會緊張的,我就沒有辦法好好工作啦。”“工作”是蒙特梭利教育模式的概念,把孩子的活動遊戲統稱為工作,蒙特梭利似乎不喜歡遊戲這個概念。

  還别說,女兒的這一席話,基本概括了競争的不利後果。我不知道是她看奧運會時聽到運動員“緊張”這個詞彙太多了,還是我平日給了她太多的壓力。于是,我就開始反省和自責,幹脆不再鼓吹什麼第一什麼名次。就像奧運的真谛是享受比賽一樣,孩子也應該從小享受童年,享受每個活動,讓樂趣成為他們成長的最大動力。就算女兒當不了什麼第一或是前幾,隻要她能做好自己、她覺得快樂,今後進入社會能讓我們放心,這就足夠了。

  輸一次并非輸了全部

  我們要謹防高壓下的發揮失常,過多的說教和評判、過多的在意輸赢和過高的期望,會讓孩子無法承受。輸了一次,就意味着輸了全部嗎?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學校從我們班選拔體态優美的人去市裡走花束隊,本人當年骨瘦如柴低頭哈背,毫無懸念地落選,當時哭得一塌糊塗,覺得真沒臉見人了。事隔一年之後,我上了高中,個子躍居前茅,也有了鄰家女孩的可愛,當年超過我的人又被我甩在後面,本人還站在了隊伍的第一排。從那以後我就明白了,誰都不能、也不該瞧不起誰。

  讓孩子自己主導競争

  假如你周圍的家長給孩子報了這樣那樣的興趣班,你也跟着來,姑且先不說累吧,孩子會喜歡嗎?我特别喜歡遊泳,覺得教女兒肯定沒有問題,可至今我都沒帶她進過遊泳池,因為她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喜歡遊泳。于是我就想,再對女兒講什麼競争故事都沒用,她就是不喜歡,我必須得等她對水發生了興趣才行。

  因此,競争什麼、怎麼競争,應該以孩子為中心,根據孩子的能力而定,讓他們自己去主導。現在孩子還小,盡可能讓他們自信地體驗自己的感覺。還是那句話,适當中度的競争刺激是有利的,

  能夠覺得自己棒的孩子,是值得我們給予掌聲的。隻要孩子在自己的舞台上能夠體會、信任、控制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是強大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