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03:42:18

飛機最開始的機翼,是矩形的平直翼,因為這樣加工最簡單,後來發現矩形機翼的升力分布不好,就是說機翼的不同區域産生的升力不一樣,尤其是翼尖,這裡有些區域幾乎沒有産生升力或者升力很小,不産生升力還白占重量,還額外産生阻力,這肯定要改進,通過數學計算推導,确定機翼邊緣為橢圓時,阻力最小,升力相對最大。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1

滿滿的美感

二戰時,很多優秀戰機都是橢圓翼,看起來工業感滿滿,逼格更高。幹過機加工的都懂,圖紙設計和現場加工永遠是一對敵人,在二戰時候,要做出橢圓機翼,還要保證強度,是很麻煩的,生産工藝繁瑣,費時費力,在結構設計師、工藝設計師、生産工人的強烈反對下,又重新改進,最後發現梯形翼的梢根比(翼尖寬度與翼根寬度的比)在0.4~0.5之間的時候,性能和橢圓翼相差無幾。從此梯形翼就代替了橢圓翼,直到現在。如A10。它們都屬于平直翼。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2

标準的梯形翼

優點:低速性能優異,可以以很低的速度起飛和着陸,起降距離短。

缺點:阻力大,飛不快,最快的平直翼飛機也隻能到700km/h左右,再想提速的話很費勁,對機翼強度要求也很大。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3

直翼阻力太大

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拼命想突破音速,終于發現了叫音障的東西,它就像一個無形的大手,阻擋着人們超音速,這就是激波阻力,這個力甚至能把飛機撕碎。後來,布茲曼在德國研究時發現後掠翼可以推遲激波的産生,把飛機速度向前提了一大步。于是大名鼎鼎的Me 262誕生,殺敵500,才自損100,二戰後,美蘇開始搶這些科技成品,蘇聯搶走了圖紙,弄出了米格15,美國搶走了人,設計出了F86,飛機正式進入後掠翼時代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4

後掠翼時代的開創者

後掠翼使氣流分解,垂直于機翼前緣流動和沿前緣流動,這使大量附着于機翼表面的氣流流向翼尖,并産生堆積現象,使機翼上下氣壓差減小甚至消失,于是升力就減小了,這就是翼尖失速。高速氣流的流動是一門玄學,沒有太大的規律性,兩邊翼尖并不是同時失速,而是随機發生,這就出現了不定時的兩邊機翼升力不一樣的現象,使飛機搖擺,甚至翻滾,造成事故。

為了避免翼尖失速,就必須不讓氣流流向翼尖,于是,機翼上出現翼刀,強制阻止氣流流向機翼。但在進行高速大仰角機動,尤其是機翼傾斜不規則運動時,附面層氣流還是難免會繞過翼刀,那麼用翼刀來阻止附面層氣流也就不怎麼好用了。另外,翼刀在戰鬥機水平機動時就相當于幾塊減速闆,會導緻飛機水平機動能力上差一些。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5

米格17的三對翼刀

美國解決翼尖附面層采用的是前緣縫翼布局,這種布局在機翼附面層的處理上要比翼刀更為顯著,但控制起來也要複雜很多。前緣縫翼的缺點就是戰機垂直爬升時,仰角更大的縫翼同樣起到了減速闆的作用,在垂直方向的爬升性能會受到影響,所以采用翼刀的米格-15垂直爬升性能強,而同時代美國的F-86“佩刀”則是水平機動性強。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6

前緣縫翼

後掠翼缺點:朝後延伸的機翼,升力使機翼産生一個以翼根為轉軸的扭矩,對結構強度要求很高,尤其是翼尖,這裡變形量最大。飛機左右翻滾時,需要靠副翼來實現,根據力學原理,翼尖處的副翼作用力矩最大,但是,這裡的變形量也最大。副翼向下偏,産生的扭矩卻使翼尖變形向上偏,正好相反,最終就會使副翼的升力消失,這就是副翼失效現象,解決辦法是用兩片副翼,高速副翼和低速副翼,高速副翼在内側,低速副翼在外側,這樣就解決了副翼失效問題。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7

為了避免後掠翼的缺點,機翼朝前的前掠翼就出來了,最出名的就是俄羅斯的蘇47金雕了,這種機翼氣流是從翼尖流向翼根,翼根失速問題不大,但是最緻命的問題是,機翼的升力讓機翼産生變形,使機翼迎角變大,迎角變大,升力就更大,進而導緻機翼變形量更大,接着又迎角就更大,走進了死循環,對機翼強度要求極其變态,再加上一些不清楚的原因,前掠翼最終沒有投入使用。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8

帥到掉渣的金雕

前後掠翼都對結構強度要求很高,尤其是在高速飛行下對強度要求更加明顯,于是三角翼出現,一看圖片大家就會覺得三角翼更加敦實,而且三角翼大後掠的前緣可以推遲激波的産生,提高飛行速度,但是它升力系數小,低速性能不好,滑翔性能差,降落比較困難。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9

幻影2000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10

三角翼極其适合高速

随着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了渦流的作用,空氣在接觸物體突起邊緣時容易形成渦流,當渦流從主翼上方經過時,形成低壓區,加大了機翼上下方的壓力差,達到了增大升力的效果。在主翼前方加一個後掠角極大的突起(邊條)來拉出渦流,于是邊條翼誕生,比如F16,蘇27,最誇張的就屬F18了。這些邊條翼拉出的渦流很好地增加了升力,提高了低速性能,所以蘇27可以很自在地伴飛慢吞吞的螺旋槳飛機,并保持很好的機動性,時不時來個翻滾,切個發動機啥的,而采用三角翼的J8,伴飛老美的偵察機時,幾乎沒有躲閃能力。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11

F18的超大邊條翼

三角翼适合高速,平直翼适合低速,能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呢?于是變後掠翼就橫空出世了。高速飛行時變成大後掠角,低速飛行(起降)時變成平直翼,蘇聯的米格23是手動檔,美國的F14,F111是自動檔。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12

F14雄貓

可變後掠實現了高低速兼顧,但是結構工程師卻哭了,飛機設計,可以說是以克為單位細扣重量的,而F14的可變後掠裝置,足足增加了800公斤的體重,而且F14機翼下不敢挂導彈,日常維護和成本也高得吓人,于是火了一陣子後,就沒有然後了,并不是F14太先進沒有對手了才退役。

現在常規布局基本都是後掠翼,然後再加一個尾翼,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尾翼産生的力是朝下的,因為後掠主機翼産生升力的同時,也産生了以翼根為轉軸,使機頭朝下壓的力矩,為了抵消這個力矩,尾翼必須向下壓才能使飛機達到平衡,如果後掠翼飛機的尾翼被打壞,它是會直接一頭栽下去的。

飛機都是盡力朝上産生升力,尾翼卻朝下壓,這就減少了飛機整體的升力,于是尾翼前置,也就是鴨翼的好處就出現了,鴨翼是産生升力的,主機翼也産生升力,這樣整體效率更高,而且鴨翼也是一個渦流發生器,使主機翼的升力增大,即使發動機動力稍弱,也能産生不錯的升力和載荷。比陣風。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13

并不強勁的發動機,卻能實現大挂載

鴨翼的難點在于難以控制,飛機很不穩定,操作杆動一下,飛機能動三下,後來靠無數次的風洞試驗才摸清它的脾氣,配合強大的飛控軟件才解決了它難以馴服的缺點,這種布局,瞬時機動性能強大,能快速地将機頭指向目标,搶先瞄準開火。

可變後掠翼的技術難度(平直翼後掠翼前掠翼)14

你還知道哪些機翼布局呢?歡迎大神在評論區指正賜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