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相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05:49:29

一、柳下惠何許人也?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獲,字季禽(展氏族譜記載),又有字子禽一說,因此别名展禽。先祖周公旦,春秋時魯國大夫展無駭之子。“夫子之谥,宜為惠兮’”(《烈女傳》),故谥為“惠”,又因封食邑于柳下,後人亦尊稱展禽為“柳下惠”,後又被尊為百家姓之“展”姓和“柳”姓始祖。

柳下惠曾任魯國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其事迹隻散見于《左傳》、《國語》、《論語》、《荀子》、《戰國策》和《孟子》等先秦古籍。100年之後的孔子稱其為“逸民”,《論語·微子》記:“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說,柳下惠生性耿直,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别人問他,為什麼不遠走他鄉另尋高枝呢?他回答堅持原則正直做人,怎麼會不屢受排擠?而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國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要離開父母背井離鄉呢?

又《論語·衛靈公》記:“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柳下惠被尊為賢人,而臧文仲竊位殃國殃民,與之對比高下立判,不可共處。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因被尊為“和聖”。

《戰國策·齊策四》:“昔者秦攻齊,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柳下惠德高望重,影響深遠,連侵略之敵都對其墳墓敬若神明。

二、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

然而“和聖”柳下惠卻是以“坐懷不亂”而聞名于世,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追根求源,“柳下惠坐懷不亂”之典故最早始于《荀子·大略》:

“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饘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子夏貧,衣若縣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複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争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同衣就是穿同一件衣服。《詩經·秦風·無衣》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後門指皇後的家族,後門者亦指權貴之士,《後漢書·樊宏陰識傳贊》:“權族好傾,後門多毀。”意思就是權貴豪門容易敗落。“争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王先謙 集解:“蚤與爪同。言仕亂世驕君,縱得小利,終喪其身。”争指甲之利而失手掌,意思就是為争小利而丢了大頭。

荀子那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不謙虛慎行的人,會誇誇其談。古之賢人都是甘于貧困,卻不取不義之物,為什麼呢?

子夏衣衫褴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做官?’子夏答:‘看不起我的諸侯,我不做他的臣下,看不起我的高官,我不再見他。柳下惠與權貴同穿一條褲子,卻(因所謂的正直)不被人質疑,又不是一天兩天的傳聞了(真乃道貌岸然也)。為争芝麻那樣的小利,卻丢了西瓜。’”

中國古代有三個老師非常神奇,不輸孔子,教出弟子也是出類拔萃。第一個是春秋時代鬼谷子,教出孫膑、龐涓,自不用說。第二個是心學大家明朝王陽明,在宋朝程朱理學時代之後,門人弟子盡皆特立獨行,如王艮、李贽(喊出孔子非聖,與喊打倒孔老二的人簡直是異曲同工)等皆為鬼才。

第三個是誰?此人就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名況,字卿。荀子也是貴族出身,這與諸子百家中唯一布衣墨子不同。他對諸子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仁義道德思想,認為這是最好的治國理念,并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然而吊詭的是,儒家代表荀子一生之中有三個知名弟子,有兩個分别叫李斯與韓非子,都是法家名士,成為儒家大敵,而另一個叫張蒼,則助劉邦奪取天下,後為西漢丞相,也不能算正宗儒家傳人。

荀子也曾周遊列國,在秦國對其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子的方略不以為然。

荀子思想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與傳統儒家思想相比似乎又有點似是而非,對其弟子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荀子思想主要有三點與傳統儒家思想不同。

第一,諸子百家大多信奉“天人合一”,帝王是天子,災難是上天對帝王不滿之類,但荀子認為“天人相分”,天人互不幹擾,不存在“天命”之說。荀子《天論》中認為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而且天道自有運行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第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則主張人“性惡僞善”,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但通過“其禮義,制法度”的教化,可以轉“惡”為“善”,則“塗之人可以為禹”,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思想之中,除了“以德治國”外,本身還包含“制法度”教化,禮法制度兩手都要抓,走了一條中庸之道。

第三,法古還是發今?這是後世儒家與法家争論的另一個重點。儒家認為法古,模仿三代聖王治國。荀子認為仁義道德和禮法制度也要與時俱進,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後王”說,“先王”時代久遠,事迹簡略難以模仿,不如近世後王可靠,所謂“欲觀聖王之迹,則于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

荀子“禮法治國”思想超然脫俗,在春秋紛争時代卻又無法付諸實踐。而其弟子韓非子李斯思想則是與時俱進脫胎換骨,形成了完整的法家理論體系,成為“依法治國”的法家代表。兩漢時期,《史記·孟子荀卿列列傳》将孟子和荀子并提,但總體而言,荀子仍高于孟子。然而後來自唐宋時程朱理學興起,導緻荀子逐漸成為儒家另類而無緣儒家五聖和孔門十哲,從而無緣進入孔廟。不過,盛世儒家,亂世法家,天道輪回,荀子思想與很多現代治國方略相吻合,由此荀子地位在現代社會又開始逐漸提升。

柳下惠雖然耿直,但是也會和後門者同衣。正因為荀子思想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不落窠臼,因此可能借孔門十哲之一子夏之口,通過傳聞表達了對柳下惠的不屑。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相(柳下惠坐懷不亂之來龍去脈)1

柳下惠

三、同衣與袒裼裸裎

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說明柳下惠也會與權貴有密切往來,因而柳下惠同衣與女人并無半點關系。不管是聯系《詩經》同裳,還是聯系《荀子•大略》文中的諸侯、大夫及後門者和争小失大的議論,這也都是很容易得出的結論。

孟子曰:“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隐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翻譯過來,(同樣是)孟子說:“柳下惠并不覺得侍奉昏君是恥辱,不會因官職小而覺得卑賤;進到官場不隐瞞自己的才幹,一定根據自己的原則辦事;被冷落遺忘而隐逸也不怨恨,處于困窘之境也不憂愁。與鄉裡的農民相處,怡然自得而不忍心離開。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體沒有衣服穿,又怎麼能污染我呢?’所以聽說柳下惠風範的人,狹隘的人變得寬容,刻薄的人變得厚道。”

這裡是說柳下惠既能侍奉昏污君又不會自感卑微,在官場不亢不卑勇于擔當,而不會卑顔奴膝喪失正直,同百姓相處能夠打成一片,即使百姓貧賤或者缺少禮儀而不能同衣,也不會污染于他(也就是是出污泥而不染吧?)。柳下惠不同于三闾大夫“甯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也不同于谪仙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不同于劉夢得“往來無白丁”和周敦頤“出污泥而不染”,他隻是一個随遇而安和藹可親卻有點固執的老好人,是為“和聖”。

漢代劉向著《列女傳》亦稱:“柳下惠處魯,三黜而不去,憂民救亂。妻曰:‘無乃渎乎!君子有二恥。國無道而貴,恥也;國有道而賤,恥也。今當亂世,三黜而不去,亦近恥也。’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為彼,我為我,彼雖裸裎,安能污我!’油油然與之處,仕于下位。”(《列女傳•賢明篇》)

這段話表明,柳下惠三黜不去,是為了“憂民救亂”。他身邊的所謂“袒裼裸裎”的人,是指那些“将陷于害”,缺衣少食或者缺少“教養”的貧苦大衆。隻要自己行為端正,和他們這樣往來,又何傷大雅?

上面兩者内容似乎大同小異。但袒裼裸裎絕對不會是指權貴豪門,權貴豪門應該是錦衣玉裘。也不應該是指裸體女人。男人近女色,那時也隻會認為是“好色”,《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因為裸體女人在側而會被污染,實乃笑言。

不過,柳下惠“坐懷不亂”故事大概此時已經暗結珠胎。

四、柳下惠妪不逮門之女

無論如何,和聖柳下惠到底還是和裸體女人實實在在發生了聯系。大概隻因為世人聯想豐富,茶餘飯後談男女之事是繞不開的,《禮記.禮運》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西漢初年毛亨《毛詩故訓傳·巷伯》中注解《詩經•小雅•巷伯》時講:

“昔者,顔叔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顔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

經過修改的《孔子家語》也有上述相同描述。

《禮記·樂記》:“煦妪覆育萬物。”注:“氣曰煦,體曰妪。”意思是“以體相溫曰妪”。

《荀子•大略》集解引廬文紹曰:“即毛詩卷伯傳所雲‘妪不逮門之女,而國人不稱其亂’也,非一日之聞,言行素為人所信。”

陳奂《詩毛氏傳疏》:“妪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者,《荀子大略篇》所雲,即其事也。”又引段玉裁小箋曰:“後門,即不逮門,謂不及門,無宿處也。”

毛傳中顔叔子和魯男子對待寡婦做法截然不同。毛亨評價說顔叔子考慮不周,不如魯男子。最後又借寡婦之口,引出柳下惠以體相溫無宿女之事,讓孔子也發了評論。此隻言片語應該是柳下惠與陌生女人交往的最早版本,形成了“坐懷不亂”故事的雛形。

但毛亨距離柳下惠所處年代已經相去數百年。不說傳聞是否屬實,段玉裁把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和“妪不逮門之女”混為一談,也是可疑。

五、“坐懷不亂”脫胎而出

元時胡炳文《純正蒙求》卷文:“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下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

而元末明初的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四·不亂附妄》則記述為:“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亂。”

經過曆代文人口碑相傳之後,到了元代,柳下惠“坐懷不亂”終于有了成型的故事。毛傳中的“妪”女也變成了“坐之于懷”,繼而故事又濃縮成柳下惠“坐懷不亂”。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相(柳下惠坐懷不亂之來龍去脈)2

國畫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相(柳下惠坐懷不亂之來龍去脈)3

銅塑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相(柳下惠坐懷不亂之來龍去脈)4

抽象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相(柳下惠坐懷不亂之來龍去脈)5

石雕

“坐懷”一詞最早見于陸遊詩《秋雨》:

坐懷江湖間,病鴈濕羽翮。

對比同是陸遊的《病雁》:

蘆洲有病雁,雪霜摧羽翰,

不辭道路遠,置身湖海寬。

顯而易見,“坐懷”就是“置身”,作者在兩詩中都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展現出一幅悲怆凄涼的畫面,深刻體現了作者同病相憐之意。《秋雨》中病雁一句可以解釋為:我置身于江湖間,(如同我看到的)病雁濕了翅膀。

相比之下,“柳下惠坐懷不亂”成語曆史較“坐懷”更晚。兩個詞語的坐懷意思沒有本質區别--前者可以直接理解為坐在江湖懷裡,而後者則是動詞被動用法,被(女)坐懷而不亂。

經過千年演化,至此“坐懷不亂”一詞已經脫胎而出。而後自明清豔情小說開始則是頻頻出現了。如:

《金瓶梅•第五六回》:“其實水秀才原是坐懷不亂的。”

《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裡送京娘》:“彼此同姓,難以為婚,兄妹相稱,豈可及亂。俺是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你豈可學縱欲敗禮的吳孟子!”

白曰:

因此,“和聖”柳下惠品德高尚自不用說,但是真不一定經曆過“坐懷不亂”的事情。隻是因為時代發展,需要造出一個形象完美的道德标杆來昭示衆人,于是後人不斷演變加工,最終把“坐懷不亂”之事合乎情理地加身“和聖”柳下惠,柳下惠形象才更加豐滿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