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格拉底之死屬于現實主義

蘇格拉底之死屬于現實主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3 22:41:58

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一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之死屬于現實主義(為法律信仰而殉道)1

蘇格拉底之死屬于現實主義(為法律信仰而殉道)2

公元前399年的一個春日,雅典阿瑞斯山天然半圓形劇場裡正上演着一場扣人心弦的審判。被告是年屆古稀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從容不迫、擲地有聲的辯論把控訴者駁得啞口無言。

這位古希臘最著名的智者為什麼會被推上被告席呢?蘇格拉底一生緻力于對哲學真理的追求,他對哲學的熱情使人不得不驚歎。雖然生活清貧,但他教人哲學從不收一分錢,他還經常在雅典城的路上及市場中攔截他人并與之探讨生命的意義。他總是熱衷于運用自己獨特的“助産術”來揭穿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使他們當衆出醜。所以,雖然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崇敬和仰慕他的人,但嫉恨他的人——這其中尤其包括政客和學者——也為數不少。對于反對者們來說,最無法容忍的,就是蘇格拉底對雅典的民主政體也毫不客氣地大加指摘。雅典素以民主政治而聞名,在大多數雅典人的眼中,民主政體是最優秀的政體,是完美無缺的政治設計。而蘇格拉底偏要對着幹,他認為在一個社會裡,真正的智者是極少數,而絕大部分人都是庸俗的,品行生來就具有缺陷。由大多數人來決定社會的走向,隻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品位,将整個城邦引入黑暗的深淵。因此他公然攻擊、嘲笑雅典傳統的最高權力機關——人民大會以及抽簽選舉官吏等民主制度,主張應該由神的使者一—智者來管理國家和人民。不過蘇格拉底對民主的诘難隻是表現在思想和言語上,并沒有付諸行動,在一個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社會裡,這應該是可以容忍的。不幸的是,在視民主自由為最高價值的雅典(也許正是因為過于珍視的緣故),有那麼一小最人對蘇格拉底憤怒到了極點,必欲除之而後快。

蘇格拉底之死屬于現實主義(為法律信仰而殉道)3

蘇格拉底之死屬于現實主義(為法律信仰而殉道)4

他們中的代表,詩人邁雷托土、修辭學家賴墾和政客安匿托土羅織兩個罪名:渎神和腐蝕青年,把蘇格拉底告到了法庭。雅典組織了一個500人的龐大法庭,于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審判拉開了帷幕。蘇格拉底還是那樣的鋒芒畢露,他把法庭當成了自己的演講場,滔滔不絕地宣傳着自己的學說。那三個控訴者編造的莫須有的罪名當然是不堪一擊,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說服法官們接受自己的主張。這種過于自信的态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好處,法庭審理的第一階段,即定罪階段,500名法官以280票對220票,裁定罪名成立。到了第二階段量刑時,蘇格拉底對判他有罪的法官們表現得非常不屑,他大肆批判民主制度,甚至嘲諷根據民主原則選任出來的法官們。法官們被激怒了,第二次投票以360票對140票決定對他處以死刑。也就是說,原來判他無罪的人中竟然有80個轉而投了他的死刑票!

這恐怕是一個很情緒化的判決,即使蘇格拉底再狂妄,行為再偏激,也罪不至死。熱愛他的朋友和學生們都為他抱不平,想盡一切辦法搭救他。在臨刑之前,蘇格拉底的好朋友克力來探監,他告訴蘇格拉底朋友們決定幫他越獄,而且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就等蘇格拉底一句話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一直堅信自己清白無辜的蘇格拉底竟斷然拒絕。克力不解:判決如此不公正還要遵守,這不是愚蠢嗎?蘇格拉底卻反問道:難道越獄就正當嗎?

他給出了兩點理由說明不應該越獄。第一,法律是神聖的,依照法定程序作出的判決的權威性必須得到尊重。即使判決本身是一種誤判,人們也沒有權利逃避法律的制裁。公正不公正,并沒有具體、量化的标準,更多的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如果人人都以判決不公正為借口而随意地加以否定,判決沒有威懾力,那麼國家哪裡還有什麼規矩和秩序可言?國家又将如何存在下去?所以,人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服從法律的決定,哪怕他是冤枉的。他接着又從公民和國家關系的角度來論證守法的必要性。蘇格拉底認為,如果一個人自願生活在一個國家,那麼他就和這個國家訂立了一個契約。國家制定了法律,使公民能夠享受到權利,公民就應該同時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否則就是毀約。而踐踏自己曾經立下的契約,是十分不道德的行為。他在雅典已經生活了70年,與雅典城邦之間早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契約,所以他是絕對不能幹出毀約的下賤勾當的。蘇格拉底最後還說:“如果我含冤而死,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惡人的蓄意。如果我無恥逃亡,以錯還錯、以惡報惡,毀傷的不僅是法律,也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國家。這樣,我到了陰曹地府也不受歡迎。”克力和蘇格拉底争論了很久,甚至采用了激将法,說:“拒絕拯救自己生命的行為有違美德,行為人應該感到羞恥,甚至是一種罪惡。”但蘇格拉底始終不為所動,克力最後隻能一臉頹喪地離開了監獄。

幾天以後,蘇格拉底按照雅典的法律,飲下了一杯尴酒,面含微笑而死。

蘇格拉底之死屬于現實主義(為法律信仰而殉道)5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被稱為“西方的孔子”。他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神的創造與安排,主張智者治國。他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強調道德由理性所指導,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于知,惡出于無知。他的教育方式非常獨特,常常運用啟發、辯論的方法,被後人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蘇格拉底堅持“述而不作”,所以他本人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觀點都記載于其學生、尤其是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