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比如,#新鹿鼎記鳌拜家寫了鳌府# 就登上了熱搜。這一話題還引發了網友讨論——鳌拜的家不叫“鳌府”叫什麼呢?
微博截圖
有網友猜測,應該嚴格按照“姓氏 府”的模式。
鳌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那麼他家門口是不是應該寫着“瓜爾佳府”,或者簡單點寫成“瓜府”?
但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對。
其實,在曆史上,滿人有“稱名不舉姓”的習慣。清人所撰《養吉齋叢錄》中就明确指出,凡公私文牍稱名不舉姓,人則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若姓然。
也就是說,清代滿人平日提及名字時也不會說到姓氏,常常把名字中的第一個字當作姓來用。
因此,将鳌拜稱為“鳌大人”、和珅叫做“和大人”,都是當年真實存在的。
張一山版《鹿鼎記》中的鳌拜形象。視頻截圖
記者翻閱史籍研究發現,即便是在當年給皇帝的奏疏中,其中的署名也僅是滿文的“鳌拜”,并未寫上姓氏。
如此看來,“瓜爾佳鳌拜”這樣的說法在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見。
另一些網友則開始讨論“府”的問題。
清代王公府第的建造有其定制。《大清會典事例·工部·第宅》中就明确規定各等級府宅的規制,包括什麼等級府第基高多少、用什麼樣的瓦等,均有詳細規定。
當時人們經過王公貴族的府門前,有嚴格的禮儀,比主人級别低的必須下馬行禮。《大清會典事·禮部·相見禮》中就明确,如路過親王府、郡王府門時,郡王和随從人員可以直接打馬經過,但貝勒就需要“鞠躬趨馬過”,他的随從人員則必須下馬。
其中,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等宗室的住所,稱為府;此範圍之外,即使有封爵,其住所最多也隻能稱“第”或“宅第”。
而鳌拜雖然在康熙年間位高權重,但并非清朝皇室。
因此,鳌拜的家稱“府”是不夠格的。但如果嚴格按照“府”“第”的标準來稱呼,鳌拜的家是叫“鳌第”嗎?
感覺也不太對。
《鹿鼎記》中的“鳌府”。視頻截圖
這其實和古今對于住宅門外挂匾的理解不同有關。
有從事清史研究的學者告訴記者,古時住宅門外挂匾一般表示該戶人家出了值得誇耀的人物或事件,如“尚書第”“禦史第”表示該戶出過相應的官員,“狀元第”“進士第”則展示了該戶的科舉成就。
因此,這些匾額并非今人理解的具有“路标”意義的标識,更多的是一種身份、榮譽的象征。
至于鳌拜的家應該叫什麼,則與他的爵位有關。
史載,雍正年間,皇帝為鳌拜恢複名譽:“複一等公爵”,此後又“加其封号為超武公”。
于是,我們在清代的《宸垣識略》中可以看到“一等超武公第在東堂子胡同”這樣的表述。這裡所說的“一等超武公第”便是鳌拜的家。(完)
參考資料:
《大清會典事例》《養吉齋叢錄》《尋訪京城清王府》《清代滿人的姓與名》《輔政大臣遏必隆、鳌拜滿文奏疏研究》《清代北京宗室王公府第全面考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