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1-24 13:33:48

家庭懸疑劇《消失的孩子》已圓滿收官,劇中的“小孩”都與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父母的影響下長成如今的模樣。

在懸疑劇的外表之下,實際的内核主旨則是在傳達親子關系對一個人的影響。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1

01失蹤,是預謀已久

青岚園小區401的一家三口,一如往常迎來匆匆忙忙的早晨。

9歲男孩楊莫在媽媽陶芳緊鑼密鼓地催促下起床、洗漱、吃早飯,爸爸楊遠提前下樓準備開車送兒子上學,而楊莫卻憑空消失。

反複尋找無果後,夫妻二人慌忙報警,随着調查,在這個家庭發生的故事也徐徐展開。

陶芳是典型的“雞娃”媽媽,楊莫與學習無關的愛好都被她明令禁止,每天隻能輾轉于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和學校之間。

相較于媽媽的強勢,爸爸楊遠則活得有些憋屈,單位和家庭兩頭都不落好。

他犧牲工作照顧家庭,卻遭到妻子的嫌棄,沒本事,賺錢少。

楊遠想帶孩子回趟爺爺奶奶家都不被允許,理由當然是學習才最重要,一切娛樂活動都得讓路。

楊莫在這種密不透風的管教中并沒有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反而叛逆、貪玩,還患有“多動症”。

這場突如其來的失蹤是他為了逃離壓抑的生活而自導自演的。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2

父母總是站在“我是為你好”的角度思考,常忽視孩子真實的感受,他們的教育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就是沉重的負擔。

負重前行,有的孩子承受能力強,能夠自我消解壓力,從而成為符合期待的傳統意義上成功人。

有的孩子卻會在逼迫之下産生厭惡情緒,難以對學習産生熱情和興趣,失敗後更是一蹶不振。

并非每個人都能在重壓之下絕地反彈,一味地逼迫孩子,最後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态度,影響着整個家庭的氛圍,别把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自覺地轉嫁給孩子。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3

02爸媽走了,我成了廢物

另一個已經長大的“小孩”袁午,從小就成績優異,高考數學滿分,妥妥地“别人家的孩子”。

而在他優秀的背後,是一對包辦一切的父母。

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他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技能,沒有生活常識,無法與人正常溝通。

他相親時說的話,與誰結婚,選擇婚戒,都是母親安排的。

而他人生中最大的叛逆大概就是沾染賭博,輸到傾家蕩産,鬧了個妻離子散。

父母帶着他遠離家鄉,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想讓他重啟自己的人生。

媽媽總是對他放心不下,“我要是走了,你可怎麼辦?”

後來,母親去世,袁午與父親相依為命,靠着父親微薄的退休金度日。

他因無法與人正常交流被新公司辭退,而父親還滿心期待着袁午能重新開始,越過越好。

他每天欺瞞着父親說是出去工作,實際上整日混迹在麻将館“重操舊業”。

那天晚上父親對袁午說“要是爸走了,你可怎麼辦”,後來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從此世界上隻剩下他一個人,他不敢報警,怕申報父親死亡後,再也拿不到父親的退休金。

“爸媽走了,我成了廢物”,實際上,袁午的人生在他小時候就廢了。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4

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是過度保護,過多幹涉卻養出一個巨嬰,他沒有自理和獨立能力。

在他的内心與人格深處,始終還是個孩子,即便早已成年,但他心理上從未與父母分離過。

那些無法長大的孩子,被叫“巨嬰”、“媽寶”的成年人,并不是現在才廢的。

孩子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完成自我認同,父母不要本末倒置地代替孩子承受。

孩子在受挫時産生挫敗感,父母給出正向的引導與鼓勵,孩子感受到愛的支撐,相信自己能夠做好,逐漸完成“我可以”的自我認同。

一個人長久處于父母營造的“你不行”的明示、暗示的環境裡,他也逐漸地失去了對自己的認同感。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又怎麼能夠獨自過好自己的人生呢?!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5

03喪失自主權,也就喪失了成就感

前段時間,“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還俗”的消息頻上熱搜。

柳智宇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少年,成績優異,各種競賽的金牌拿到手軟,從小到大讀的都是重點學校。

他18歲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專業,大四時收到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并獲得每年7萬美金的全額獎學金。

但這個22歲的北大數學天才卻拒絕了世界名校,選擇出家。

沒有人能理解他的做法,父母的勸阻、哭鬧都起不到任何作用,他甚至一度與父母斷絕來往。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6

柳智宇出生在一個高知家庭,父親是華師一附中的物理老師,培養出多個物理競賽獲獎學生,母親是工程師。

柳智宇從小就被寄予厚望,在别的孩子外面瘋玩的時候,他玩的是父親物理實驗的東西。

小學四年級時,柳智宇去上啟蒙老師劉嘉的數學培優班,被老師誇贊有天賦,鼓勵他繼續努力。

他善于思考分析,喜歡絞盡腦汁算出答案的成就感,也因着這份表揚與肯定,他熱愛上數學。

父母給了他很多支持,找更多名師、培訓班,讓他快速提升能力。

那時柳智宇真切地享受數學帶給他的一切,“那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數學的世界,其中并沒有凡庸瑣碎的得失毀譽,隻有自然的美、人類心智的美。”

他純粹的熱愛數學學科,努力加上天賦,讓他很快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柳智宇高一發表的論文《幂數列求和縱橫引論》,斬獲湖北省級獎項,甚至獲得很多數學家的肯定。

高二那年,他在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中以滿分成績獲得金牌,一戰成名。

而所有的正向循環也戛然而止,在他患有嚴重眼疾,閱讀困難時,母親依然堅持讓他刷題。

面對父母、老師、學校要求他不停地參加奧數比賽、拿獎,他開始感到厭煩。

他隻想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研究數學上,單純地享受數學之美,而非持續内耗。

孩子喪失自主權,也就喪失了成就感,因為在他的内心中是在為父母而行動,而不是為自己。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7

柳智宇的父母從小對他的學習抓得很嚴,他與同伴玩耍時間太少,缺乏進入集體的練習。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結果就是,他雖然學習非常優秀,但日常生活、人際關系都處理不好。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要以學習為重,不必花時間交朋友。

實際上,孩子在與同齡人玩耍的過程中能夠學會融入集體,掌握社交技能。

柳智宇在寺廟的生活也并非容易,他無法與其他人和睦相處、瑣碎生活深深困擾着他。

從寺廟離開後,柳智宇曾短居在一位居士家裡,但最後并不愉快。

居士把碗槽中沒有刷的碗筷、家裡枯死的花拍成視頻發給他,他羞愧地收拾東西走人了。

從小被父母包辦慣了,他已經與生活隔絕,沒有幹活的眼力見,不知道怎麼過日子。

他也感到非常自責,但在被指出錯誤之前,自己完全無法意識到。

這也是最可怕之處,用愛包裹着給孩子一個真空環境,他不僅沒有抵禦病毒的能力,甚至意識不到病毒的存在!

後來,柳智宇輾轉又去了不同的地方修行,愛上了心理學,開始給很多有困惑的人做心理咨詢。

還俗之後,柳智宇從事着心理咨詢方面的工作。

從記憶裡消失的孩子(消失的孩子那些)8

父母常常付出極大的努力去培養孩子,卻忽視孩子的真實感受。

自顧自地拉扯着他往前跑,喧賓奪主地替孩子過本該屬于他自己的人生。

請尊重孩子,給予足夠的愛與包容,讓他去親身體驗和享受生活,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擇并負責!

■ END ■

配圖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