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脾氣、大哭大鬧、不講道理時,你是用威嚴去鎮壓,還是會好好傾聽他們呢?家長與孩子對調角色,讓他們在遊戲中擔任強有力的角色,而你自己扮演弱小無能的角色。哪怕每周隻有半小時,也要騰出這段“專門時間”,讓孩子做做主。這樣孩子就會感到有足夠的自信,來向你表露他們的想法。你不但做到了很好的傾聽,而且在玩耍大笑中,有效地幫孩子解壓。
比如孩子想和爸爸玩打針遊戲(最近他剛挨過一針)。爸爸就要一反平日的矜持,樣子可笑地佯裝逃跑,或滑稽地叫喊:“不!不要!求求你!”孩子肯定會大笑,然後追着你一定要打到為止。等他心滿意足地打到了,就會特别有成就感,無形中自信心也更強了,也許今後再打針的時候都不會再哭了。
相反,總有家長在遊戲中也扮演着強者,孩子給你“打針”,你卻非常冷靜地說:“一點不疼,沒什麼害怕的。”想借此讓孩子也堅強起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家長也明白,打針哪有不疼的,這樣等于在欺騙孩子。倒不如“演”出他的真實感受,讓他産生共鳴。
也許有家長會問:遊戲中讓孩子做主,怎麼把握這個度呢?度小了達不到效果,度大了又變成了放縱。隻要在孩子安全的範圍内,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在遊戲中家長能放松地扮演弱小角色,讓孩子扮演強者,孩子很可能會一邊起勁地玩,一邊放聲大笑,他們的所有壞情緒也會随之被抛到九霄雲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