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

母嬰 更新时间:2024-12-28 10:43:36

優米最近有些分離焦慮,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撇嘴哭,邊哭邊說:“媽媽,我上幼兒園就特别想你。”

明明已經上了一學期了,突然來這麼一出,老母親真的有些頭大。但看她可憐兮兮的樣子又有些心疼,好話說了一籮筐,熊娃還是一去幼兒園就哭。和老師溝通,老師建議先安撫孩子情緒。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1

老母親也知道要安撫,但看着每天都哭哭啼啼的熊孩子,真的是無處下手。于是特意去請教了我的心理學老師。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重新開始審視自己,老師說:哭是好事,比不哭強!

愛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每到新學期這個詞就會被拉出來說說。但大部分人隻會告訴你:分離焦慮很正常,家長隻要保持好心态,孩子就會克服。真的是這樣嗎?優米這次突發的分離焦慮,讓老母親深深懷疑這樣的說辭。剛開始還能保持正常的心态,但随着熊娃哭鬧的時間越來越長,心态真的崩了。

為此,結合老師講解,老母親特意去查了不少關于分離焦慮的資料,還真讓我發現了一些理論依據。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2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Bowlby J)提出: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是基因中攜帶的,這種依戀關系是造成孩子分離焦慮的關鍵。也就是說孩子愛哭,“分離焦慮”隻是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依戀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實驗,觀察孩子對環境适應能力。他先讓孩子和媽媽在一個房間,随後進來一個陌生人和媽媽交流,接着媽媽離開房間,過段時間媽媽再回到房間。

研究人員根據孩子“哭”的方式,将依戀類型分為4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焦慮-矛盾型和恐懼型。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3

安全型:大約70%的孩子是這類型,他們很有安全感。媽媽在時會獨自探索周圍環境,媽媽離開會有分離焦慮,但媽媽回來又會開心玩耍。這些孩子進入幼兒園會“哭”幾天,但很快就能适應新環境。

焦慮-矛盾型:這類孩子,媽媽在時也會擔憂,時不時看媽媽是否還在身邊。一旦媽媽不在,“分離焦慮”就會變得特别強烈。當媽媽再次出現,孩子甚至會對媽媽剛才的離開表現出不滿。這類孩子進入幼兒園,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或攻擊性行為。

回避型:這類孩子對媽媽是否離開表現得很冷漠。媽媽是否走開對他們影響不大,善于采取回避的方式來掩飾和壓抑自己對媽媽的需求。這類孩子入園時,不會表現出焦慮,不少家長誤以為是孩子懂事,其實并不是孩子沒有焦慮,而是他們隔離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恐懼型:這類孩子一方面對媽媽的依戀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又表現出對媽媽依戀的壓抑和回避。他們入園時,有時會表現的毫不在意,有時又會哭的撕心裂肺,常常讓人捉摸不定。

這些依戀關系才是造成孩子大哭的關鍵,比如:矛盾性和恐懼型的孩子最容易情緒奔潰,嚎啕大哭,回避型孩子更多的則是冷漠。

為何說:哭是好事,比不哭強?

身為家長,看到孩子大哭一定會心疼,我們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止哭,但科學證明:其實孩子哭出來要比不哭強,為什麼呢?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4

分離是每個寶寶的必修課,分離意味着焦慮,我們害怕焦慮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可彌補的創傷。但事實上,據《美國精神病學雜志》發表過的一篇針對美國疾病普查數據庫的論文分析,顯示:隻有4.1%的孩子會患分離焦慮症,成人分離焦慮的概率是6.6%。兒童分離焦慮隻有三分之一(36.1%)會持續到成年後,也就是說“分離焦慮”的持續性影響隻有1.4%。

隻有一小部分孩子會出現心理疾病級别的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分離焦慮對孩子的影響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往往現實中是我們這些當父母的過分誇大了它的影響。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5

那些愛哭的孩子,其實是通過“哭”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是孩子應對焦慮的正常操作。相比讓孩子憋着不要哭,哭出來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發洩焦慮,也更容易安撫。

“哭”隻是一種情緒表達,家長大可不必勸或吓唬孩子不要哭;也不要擔心孩子不适應幼兒園環境而自己先繃不住大哭,這對孩子都是不好的示範,會放大孩子的恐懼。要知道,成人1.4%的分離焦慮症,大部分就是因為兒童時期壓抑情緒,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引起的。

正确的做法是:當孩子大哭時不要阻止,讓他把不安和緊張的情緒發洩出去。

面對分離焦慮,家長要如何引導?

雖然,隻有1.4%的孩子會被分離焦慮影響,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要放棄不管。恰恰相反,理解了依戀關系,能讓我們更好地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首先,不要玩突然消失的把戲,要态度溫和立場堅定地離開

不少父母應對孩子分離焦慮的方式是偷溜,“一聲不吭就腳底抹油”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3-4歲的孩子而言,時間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他們無法分清一周、一天這樣的時間到底有多長。3、4歲的孩子,哪怕父母隻是突然消失了1小時,也會讓他們非常恐懼,他們會将這段時間無限拉長,以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6

這種偷偷開溜的父母,會讓孩子時刻擔心被“抛棄”,讓孩子産生“焦慮-矛盾型”依戀關系,破壞孩子的信任。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嚎啕大哭時,不要訓斥,不要比較,不要跟孩子說“别的孩子都沒有哭,就你哭了”;隻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你要去哪,什麼時候回來。

注意不要說幾點回來,幼兒園的小朋友對幾點并沒有明确的概念,應該用具體的時辰,比如,太陽下山媽媽就回來了。

其次,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告别儀式

研究發現,固定的告别儀式能極大的減輕孩子的焦慮。告别儀式不用太複雜,蹲下來抱抱孩子,告訴她:“媽媽愛你,今天放學媽媽第一個來接你。”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約定一個動作,比如,擊個掌、捏捏小鼻子、或者發明一套隻有你兩懂的手勢。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7

要注意的是:儀式盡量簡單,不要過于冗長。因為告别拖得越長,孩子反而越不容易放手讓家長離開

最後,給孩子準備一件安撫物

優米班上放着每個孩子的全家福,這其實是很好的一種方式,家長離開後“全家福”就成了孩子的一種“情感替代品”,孩子焦慮時看看和父母在一起的照片,就會重新建立起依戀關系。除了全家福,孩子從小玩到大的玩具、書、安撫毯、都是能夠情感替代品的很好備選。

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會對安撫物更加依戀,也會擔心安撫物打擾孩子聽課。其實不用太擔心,入園安撫物就是一個暫時的東西,随着孩子慢慢長大,幼兒園每天接觸更多的知識、更新的玩具,孩子就會慢慢把安撫物抛在腦後。

幼兒入園哭鬧行為的情況分析(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8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孩子對按服務還非常依戀時,強行讓孩子戒除依戀物。這不僅會讓孩子的分離焦慮反彈,還會讓孩子認為幼兒園就是破壞她和安撫物關系的地方,從而更加抵觸去幼兒園。

總之,孩子抵觸幼兒園大哭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身為家長不能過分擔心,也不要佛系躺平。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引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處不在的愛,才能平穩地度過分離焦慮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