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作文審題分析?寫作發動機袖手在前,方可靈動于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擔當作文審題分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寫作發動機
袖手在前,方可靈動于後
——例談審題的重要性
文|薛海潮
有這樣一句話:“錘煉思想就是錘煉語言。”對寫作而言,“錘煉思想”就是審題。其實,作文思想内容的準确深刻,語言表達的恰當精彩,思維的缜密靈動,行文結構的完整嚴密等等,這些都與審題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換句話說,作文的精彩源于審題。
即使是一些語言文字功底相當紮實的同學,面對作文題目,也馬虎不得。否則,即便是再精彩的文筆,也可能成為“虛空的繁華”。為了讓同學們對此有一個具體可感的認識,懂得審題的重要性,并領悟一些審題的實用之法,筆者不妨結合具體題目及相應的考場習作,試作說明。
文題
關于永恒,有這樣兩句廣告:“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是追求永遠恒久,還是隻要曾經擁有?永恒的價值是什麼?
請以“永恒的價值”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原文
永恒的價值
文/孟洋
那株葡萄藤,依舊枝繁葉茂,墨綠色的葉片在那個盛夏,為串串待放的青色葡萄遮蔽了烈日的暑毒。隻是旁邊廢棄了的小屋,早已斑駁不堪,無人居住。
那株葡萄藤,是十幾年前我和奶奶一同在小屋前的空地上栽種的。如今,它青茂的枝葉掩飾不住歲月如刀的镌刻,枝幹早已蒼遒,像耄耋之人幹枯了的雙手,審視如溝的掌紋,也看不出滄桑的曾經。
破舊的小屋,在這個盛夏還貼着去年隆冬的春聯,字迹依稀可辨,隻是紙張經曆太多的風雨後風化變質,變得蒼白灰暗,薄如蟬翼,似乎輕輕的指尖觸及就會讓它化為灰燼。光陰褪去了它曾經的光彩,卻褪不去它永恒的祝福。祝福,還在小屋前悄無聲息地飄蕩,融入葡萄藤的綠色裡,如此濃稠;融入我的思緒裡,如此溫馨。
枯朽的門框上還殘留着奶奶當年刻下的道道深沉的愛。每年夏天我都會來到老屋前,吃着自己種下的收獲,樂滋滋的,即便葡萄并不是很甜。然後奶奶總會讓我筆直站在門框前給我量身高,之後總笑呵呵地說,孫子又長高了,又長大了。直到奶奶的背日益弓下,漸漸夠不到了。或淺或深的劃痕依舊,隻是多了幾分滄桑感和凝重感。
沒有人是永恒的,奶奶也一樣。殘燭之年,她在小屋裡靜靜地離去。
出生,隻是場美妙的巧合,而死亡卻是生命千篇一律的華麗收場。
藤旁的小溪,汩汩地流着,它流着十年前的稚幼,流着十年後的淡然。然而它對藤的片刻溫潤卻是永恒的,不是時間和空間上的永恒,而是虛無的記憶烙上了一枚虛無的印。
日光漸趨柔和,太陽在天地之間緩緩地沉淪,我感覺得到。日光在赤色欲滴的遠方變得扭曲。
這輪光明,将死将生。
也許正是這時,西方的天空出現了第一縷曙光。
沒有事物是永恒的,太陽也一樣。
每一縷光,每一滴水,每一顆葡萄,須臾的擁有,便成了永恒。
漸漸地,太陽從這裡落下,那邊升起。
解析
該作文意深沉,語言老練有味,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可遺憾的是,該作卻是“文不對題”,行文的重心落在“永恒”上,“情”有餘而“理”不足。因而被判為失誤文,得分較低,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該考生在審題及行文過程中存在以下缺陷:
一、“題型”意識不強,不能根據具體題型運用相應的方法,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對命題作文的審題,要注意對題目結構分析,從而确定行文重點。“永恒的價值”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組,中心詞為“價值”,所以,行文的主要内容應該體現某一對象或某些對象的功用、效能或意義。而本文幾乎沒有涉及“價值”,是為大錯。
二、未能利用題中有效信息,準确揣摩命題者意圖。如題中的引語,就起着導入文題、啟發理解、激發寫作熱情等作用,它充分地顯示着命題者的用意,這不可忽視。要想作文立意穩妥正确,就不可“浪費”這些有效信息。該題中的“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是追求永遠恒久,還是隻要曾經擁有?永恒的價值是什麼?”是我們要思考的命題,應是本次作文立意的關鍵。它告訴我們必須明确兩點:一是永恒的具體對象是什麼,二是這(這些)永恒的對象體現着什麼樣的價值。而該作卻都模糊含混,對“永恒”的具體内涵沒有明确定向。
三、行文之中,未将“永恒”及其“價值”水乳交融地凸顯。縱觀該作,前文用了很長的篇幅對“奶奶”的小院及往昔的生活畫面,進行詩意地再現,但不能體現過往的“永恒”,更不能體現其“價值”。因此,總讓人感覺它是松散的“題外話”。
四、行文隻局限在自我個人情感的流露上,思路顯得狹窄,中心也不夠深刻。同時,内容稍顯單薄,字數尚不足800字。
建議
鑒于以上缺陷,筆者不妨對原文拟定如下修改意見:
1.文章開頭,以簡潔的文字凸顯對文題的理解,并将下文述寫的對象(奶奶及小屋)與“永恒的價值”緊密聯系起來。如此,既可呼應文題,文意鮮明,也引領下文。
2.主體部分,在對院落和小屋的描寫之後,分别添加議論和抒情性的文字,以呼應開頭,揭示其蘊含的永恒魅力,體現自身對永恒的價值的體悟。
3.結尾部分,在體現“物是人非,愛卻永存”辯證思維之外,還應呼應文首,拓寬思路,推己及人,點明情感價值及影響,總結并深化文意。
升格
永恒的價值
文/孟洋
永恒,無須璀璨。其價值,也無須驚人,亦如奶奶那永恒的愛,給我一個溫馨、快樂的童年,溫暖着我的人生。雖然,奶奶與她的小屋在歲月的長河裡一起老去,無法永恒。
奶奶小屋前的那株葡萄藤,依舊枝繁葉茂,墨綠色的葉片在那個盛夏,為串串待放的青色葡萄遮蔽了烈日的暑毒。隻是旁邊廢棄了的小屋,早已斑駁不堪,無人居住。
那株葡萄藤,是十幾年前我和奶奶一同在小屋前的空地上栽種的。如今,它青茂的枝葉掩飾不住歲月如刀的镌刻,枝幹早已蒼遒,像耄耋之人幹枯了的雙手,審視如溝的掌紋,也看不出滄桑的曾經。
如今荒蕪的院落,卻是我心中永不衰敗的樂土。這裡有春花爛漫,有夏蟲呢哝,有秋日果香,有冬雪舞蹈,還有奶奶不老的歌謠……
破舊的小屋,在這個盛夏還貼着去年隆冬的春聯,字迹依稀可辨,隻是紙張經曆太多的風雨後風化變質,變得蒼白灰暗,薄如蟬翼,似乎輕輕的指尖觸及就會讓它化為灰燼。光陰褪去了它曾經的光彩,卻褪不去它永恒的祝福。祝福,還在小屋前悄無聲息地飄蕩,融入葡萄藤的綠色裡,如此濃稠;融入我的思緒裡,如此溫馨。
枯朽的門框上還殘留着奶奶當年刻下的道道深沉的愛。每年夏天我都會來到老屋前,吃着自己種下的收獲,樂滋滋的,即便葡萄并不是很甜。然後奶奶總會讓我筆直站在門框前給我量身高,之後總笑呵呵地說,孫子又長高了,又長大了。直到奶奶的背日益弓下,漸漸夠不到了。或淺或深的劃痕依舊,隻是多了幾分滄桑感和凝重感。
沒有人是永恒的,奶奶也一樣。殘燭之年,她在小屋裡靜靜地離去。
出生,隻是場美妙的巧合,而死亡卻是生命千篇一律的華麗收場。
藤旁的小溪,汩汩地流着,它流着十年前的稚幼,流着十年後的淡然。
它還沿用着十年前清澈若無的身軀,也許是,也許不是,無人知曉。然而它對藤的片刻溫潤卻是永恒的,不是時間和空間上的永恒,難道是虛無的記憶烙上了一枚虛無的印?
日光漸趨柔和,太陽在天地之間緩緩地沉淪,我感覺得到。日光在赤色欲滴的遠方變得扭曲。這輪光明,将死将生。
也許正是這時,西方的天空出現了第一縷曙光。沒有事物是永恒的,太陽也一樣。
于我而言,童年裡的每一縷光,每一滴水,每一顆葡萄,都因奶奶的存在,那看似須臾的擁有,卻成了永恒。
可我更知道,正是長輩的愛,溫暖着人類一代代的童心。這種愛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滋養着人們,讓人們懂得愛與奉獻,懂得感恩與思念。這,便是永恒的價值。
效果
升格之後的文章,立意正确深刻,行文結構清晰嚴密,文意貫通,語言表達清晰洗練,再加上作者原本紮實的語言功底,在富有詩情畫意之餘,内涵也隽永深沉。謂之“文采斐然,情理兼至”,亦不為過。
三思而後“寫”,是一劑良方。隻有準确地理解題意,過好審題這一關,才可避免“下筆千言,離題萬裡”的現象,甚至可以演繹真正精彩的篇章,此所謂“袖手在前,方能靈動于後”。一些文筆較好的同學,也千萬不可自恃“天生麗質”,而盲目運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