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來臨,人們應該注意保養内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以确保安全度過“多事之秋”。
起居重調養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閉藏。這時候,老年人的起居作息要進行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應“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張,使肺氣得以舒展。
秋燥,常常使人口唇幹裂,皮膚皺縮,口幹咽燥。毛發脫落,大便幹結等。所以,居室内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秋天氣溫多變,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所以,當初秋氣溫逐漸下降時,宜穿素裝薄農。俗話說,“春捂秋凍”,适當地“凍凍”可增強皮膚的耐寒力,但仍需多備幾件秋裝,以免着涼感冒。
飲食重攝養中秋以後,降雨少,空氣幹燥,極易使人出現咽幹、鼻燥、膚澀等“燥症”。故人們在這一季節應多吃些蘿蔔、青菜、豆腐、百合、銀耳、秋梨、藕、柿子、蜂蜜、酸奶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盡量少吃或不吃蔥、姜、辣椒等辛味燥熱食品。秋季飲食除了以酸、潤為主外,還須注意不宜過于進補,以免“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使晚秋後進補,也應以平補、清補為佳。
精神重修養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但日照逐漸減少、氣溫降低。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謝,常使一些老年人有凄涼、垂暮之感,導緻情緒憂郁、煩躁等,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句。這時,老年人要始終保持神态安甯,以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适應秋天容平之氣。我國古代民間有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賞景的習俗(即“老人節”)。這個時候,老年人若身體條件允許,去登山遠眺。定會心曠神怡,使一切憂郁、傷感之事頓時消散。故有人認為,登山是治療憂郁症的良方。秋季許多人情緒不穩,睡眠欠佳,可選擇适合自己運動(如氣功)去鍛煉。以達到甯神定志、調節情緒、強壯體魄的功效。
運動重護養金秋季節,天高雲淡,涼爽宜人,是老年人開展各種活動的好時期。但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進行鍛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選擇運動也要遵守這一規律。一般來說運動量不宜太大、太強、太激烈。氣功就是較為理想的一種運動。練氣功時,可多做一些“靜功”,如内養功、意守功、保健功等。隻要持之以恒,即可增強體質,平安度過秋天。
防病重保養秋季是瘧疾、腸炎、痢疾等疾病的多發季節。要做好預防這些疾病的工作,搞好環境衛生。如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冷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過的食物,以防“病從口入”。
秋季是寒熱交替的季節,天地間陽氣漸退,陰寒日升,安度“多事之秋”應做到以下五防。
防秋燥傷肺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九更填寒意,如果這時在赤臂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炎。因秋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熱、咳嗽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經絡阻痹,還可出現四肢痹症。
防濕邪傷脾俗話說,“秋瓜傷肚”。入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如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脾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腸道疾病就會随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屆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防脾虛失聚夏季天氣炎熱,能量消耗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内熱量供應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食欲大增,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入,使人睡眠不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内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大增。“肥人多濕”,如果濕邪困脾,就會減弱脾的運化功能,造成脾虛失聚。所以,肥胖者在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應注意飲食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蔔、竹筍、海帶、蘑菇等,并注意增加熱量的消耗。
防無瘸濫補中醫曆來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适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适量,忌以藥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防陽氣耗損秋令時節堅持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内髒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部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溫差大,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應防運動過度。秋天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内養階段,做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輕松、平穩、緩慢、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如果運動過度,則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所以,每次運動前還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