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魂?來源:光明日報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魂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演進中,孕育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漢字文化獨樹一幟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号系統,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千年發展演變和使用傳播,漢字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寶貴财富,對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意義重大,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魂?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光明日報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魂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演進中,孕育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漢字文化獨樹一幟。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号系統,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千年發展演變和使用傳播,漢字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寶貴财富,對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漢字銘刻着中華民族久遠的文化記憶。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标志。早在史前時期,中華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畫契刻圖畫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雛形。我國許多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陸續發現了帶有刻畫符号的考古器物,如賈湖遺址的龜甲、半坡遺址的陶缽、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的陶尊,這些符号雖尚不能系統記錄語言,但已是我們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碼”,閃現着中華文明的曙光。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源頭和中華文化根脈。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獻大多是晚商王室于占蔔活動中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記述文辭,反映了當時社會語言生活的一個方面。其實,殷商時期已有筆墨之用和典冊之制,文字在社會治理、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甲骨文無疑是殷商語言生活中最為典型的文化标本,它曆經數千年歲月沖蝕,依然能以其獨特的形态、簡練的文辭、宏大的體量,确證中國古史關于先商早商的曆史叙述,展現先民早期社會的生活圖景,留存着中華民族久遠而清晰的文化記憶。
漢字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創造了穩定條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争霸,語言生活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統一六國後,以秦國文字為标準實行“書同文”制度,文字統一為國家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社會俗用的隸書開啟了漢字隸變楷化的規範之路。秦漢以來漢字的形體樣式基本定型,文書行政之制大體确立,漢字成為大一統格局的文化支撐。漢字還具有超越時空的穩定力量。幾千年來,漢字體系前後相繼、未曾斷裂,從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古文字到計算機處理的現代漢字,其方塊樣态、線條構形、表意原理一脈相通。一以貫之的漢字系統,為中華文化代代傳承創造了穩定性條件。正如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所言:“今天一個普通的英國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國文獻……對于中國人說來,數千年的文獻都能了解;他們對本國古代文化的無比熱愛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們文字的這種特殊的性質之故。”
漢字涵養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作為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有力維系着漢語的發展走向,使漢語在方言多樣性與文化共同性上達到了平衡統一。中國地域遼闊,在長時期人群流動與文化變遷中,漢語形成了北方、吳、贛、湘、閩、粵、客家等幾大方言區,有些方言差異很大,口語通解度較小,單憑口頭語言甚至難以溝通。但漢語并沒有在曆史演變和地域變異中分化為不同語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漢字能夠超越方言差異,“代償”了溝通信息、聯通人心、彙通文化的功能。正如李約瑟所言,“單音的象形文字的發明對中國起着一個強大的維系作用”。漢字這種“通古今、達四方”的超時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質特性。漢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樣委身于口語語音,而是通過形、義等符号要素直接錨定語言的意義系統,“得意忘言”的書面語使不同時、地的人們可以方便地進行信息傳遞。對中國人來說,語與文常常是一體的,語言認同主要通過文字認同建立,在此過程中,文化認同得以生發。此外,漢字以其特有的形、義、音等元素,通過别具一格的組合規則和呈現方式,創造了書法篆刻、對聯謎語、詩歌音樂等異彩紛呈的漢字文化,帶給人們獨特而奇妙的藝術享受和文化體驗,源源不斷地涵養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漢字見證并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曆史進程。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曆史,也是民族交往、語言交流、文化交融的曆史,在此過程中,漢字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随着中國疆域擴大、民族交流加深,漢字很早就從中原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我國境内一些少數民族起初沒有自己的文字,漢字是他們借以交流和記事的工具。秦漢時期,北方匈奴族“無文書簿領”,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漢字。唐宋時期,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起初習用漢字,後仿照漢字于10至12世紀創制了契丹文(大字)、西夏文、女真文,留存下來一批民族語言文獻。這些比照漢字形貌特征和構造原理創造的文字被稱為“漢字系文字”,共同組成一個“漢字大家族”。直到現在,有些漢字系的民族文字還在民間使用,如壯族的方塊壯字、白族的傳統白文,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漢字見證并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曆史進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樹立在拉薩大昭寺的唐蕃會盟碑用漢藏兩種文字,書寫了漢藏兩族“葉同如一”的團結情意。13世紀初,元朝政府規定,“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清代的語言生活如同《五體清文鑒》所展現的那樣具有鮮明的多樣性,其中漢字是當時文書行政系統和社會文化領域中最重要最通用的文字,因此編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在中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曆程中,漢字不僅是族際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進了中華民族的進步發展。
文字的發展需要不斷進行規劃和調整。漢字在長期流傳和使用中,出現了一些異體字、俗體字,妨礙了使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漢字的規範化、标準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規範漢字是經過整理、由國家發布、在全國通用的現代标準漢字,是法律規定的國家通用文字,具有崇高的法律地位,在行政、司法、教育、文化等領域廣泛使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教材建設,有利于讓民族地區各民族群衆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情感,提高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作者:劉翠霞,系《行政管理改革》編輯部副編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