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賺錢這件事。
一直都是個熱門話題。
即便普通人,也需要去認真對待。
雖然不能唯财富論。
但任何不把錢看在眼裡的言行都不可取。
畢竟俗話就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有機會賺錢,就該努力嘗試。
那麼,如果把眼光放到娛樂圈去略作探究。
比如如日中天的四大天王。
他們片酬如何演進?
是投資方青睐,還是努力而得?
1986年,張學友拍了第一部電影《霹靂大喇叭》。
電影開拍的時候,恰逢他首張專輯《Smile》大賣,逼得洪金寶給他加了不少戲,但片酬則維持事先談好的加碼,一共兩萬。
這時候劉德華已經入行電影圈五年。
而據1988年的一則片酬報道,劉德華片酬在50萬至80萬之間,略輸萬梓良、狄龍和張國榮,其後最高處攀升至百萬。
但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劉德華片酬來了個三級跳。
按照《香港周刊》1993年的數據,成龍以2000萬片酬居首,其次是周星馳和李連傑的1200萬、周潤發的1000萬,劉德華以800萬片酬位居第五,而這一年,郭富城、張學友和黎明的片酬,都沒有超過兩百萬。
當然這裡有個出道時間差的問題。
此時郭富城、黎明算是剛剛踏足影壇,而張學友本身配角居多且商業價值缺乏,片酬自然沒法和劉德華同日而語。
其後在1996年,郭富城開始大步追近劉德華。
當年有一則報道,嘉禾電影以1400萬的價碼,簽了郭富城兩年四部電影的片約。
這裡面可能有個解讀上的誤區。
這1400萬是單部電影片酬,還是四部電影打包?
如果是1400萬的單部片酬,不但超過了當時的周潤發和李連傑,甚至可能和周星馳都不相上下,這明顯太不合理。
所以理解為打包價可能更合乎事實。
而一則來自1995年的新聞,證實他片酬400萬,在雙周一成、李連傑、劉德華和張國榮之下,但高于梁朝偉和張學友,未提及黎明。
而等到《風雲雄霸天下》一躍而奪得年冠,身價必然上揚,比如2000年的《雷霆戰警》,郭富城片酬就上漲到了800萬。
而此前一年,劉德華以千萬片酬接拍了電影《愛情命運号》。
關于這部電影,還牽涉到一個當年的“天王之争”。
新聞資料顯示,《半生緣》時期黎明的片酬為180萬,随後的《玻璃之城》要價四百萬,結果票房連千萬都沒破,到這一次其經紀公司喊出五百萬的價碼,多方權衡之後,黃百鳴最終選了更貴的劉德華。
當然,這一次劉德華也沒能抗住,電影在香港僅收八百多萬票房。
在1999年,還傳出另外一個新聞,即嘉禾方面不滿于郭富城經常推戲,決定另捧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黎明,甚至還有個“半億”簽約的消息,但嘉禾方面表示,簽長約已不合時宜。
進入新世紀,郭富城遭遇了一段時間的低谷狀态。
片酬自然回落,到連莊影帝後才又開始上揚,拍《風雲2》時,新聞披露其片酬為600萬。
2002年的《無間道》以及2003年的《無間道3》,劉德華和梁朝偉的片酬皆在500萬上下浮動,而參演《無間道3》的黎明更傳出隻有80萬片酬,角色戲份相對較少,其實也正常。
2005年啟動“亞洲新星導”計劃,當時劉德華表示将拿出三部電影的片酬作為資金支持,總計1250萬港元,也說明劉德華彼時的片酬在450萬左右的均價。
近年消息,劉德華和郭富城的片酬,則皆穩定在2500萬左右。
而香港演員的片酬,除了雙周一成、李連傑,也或包括後來的甄子丹,其他人的片酬其實都沒有想象中那麼高,通常新聞稿喊出的“半億”之類,都要打不少折扣。
當然,劉德華在九十年代片酬雖然不錯,但投資電影失敗,新世紀後才又卷土重來,而郭富城有相當長的時間遊走在小衆文藝電影的圈子,都算走了一段時間的彎路。
張學友的事業重心一直放在樂壇,黎明則後繼乏力。
綜合而論,兩位天王劉德華和郭富城,都算是憑借努力走上高台的人。
也是性價比相對合理的演員。
很多人對片酬其實都有誤解。
沒有任何人的片酬穩定不變,都根據電影類型不同而有所區别。
比如商業電影和小衆文藝會截然不同。
遇到好劇本也會減價。
他們也早就過了依托片酬度日的階段。
事業心反而是更大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