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術前做機械性腸道準備(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 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降低胃癌術後吻合口瘘、手術部位感染等并發症的标準組成部分。MBP包括術前口服瀉藥、逆行灌腸、調節飲食,常規應用于術前。
随着加速康複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理念的日益普及,MBP 這項措施的必要性正在面臨挑戰。相關ERAS共識中關于術前MBP建議的證據水平是中級,其參考文獻均來源于大腸癌, 缺乏與胃手術相關的臨床研究數據佐證這一做法的科學性與必要性。胃癌微創技術在臨床中飛速發展,文獻顯示目前對胃癌術前MBP的随機對照研究非常有限,有必要對MBP必要性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比較胃癌術前MBP對患者術後早期胃腸功能恢複和相關并發症的影響,探讨胃癌手術患者術前MBP必要性,以期為廣大外科醫生、護士指導臨床工作及完善胃癌手術ERAS流程提供證據。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天津市某腫瘤中心接受腹腔鏡或開放的胃癌根治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區組随機方法,先按照受試者進入研究的時間排序,同時設置區組長度為8(即每個區組内包含8名受試者),随機數字電腦産生,按1:1比例分配。實驗設計者準備随機數字信封并負責發放,分為術前非MBP組(實驗組)和術前MBP組(對照組)。
研究方法
兩組均采用加速康複外科方案,包括:
①術前晚20:00口服碳水化合物飲品800mL,術前2h口服碳水化合物飲品400mL 後禁飲;
②術前30min 給予頭孢唑啉鈉1g 靜脈輸入;
③不常規留置胃管;
④術中目标導向液體管理1000~1500mL ;
⑤早期活動:當日床上坐起活動,術後第1d晨下地活動≥ 60m,每日逐漸增加活動量,至出院每日離床活動>6h ;
⑥早期進食:術後第1d 飲水30mL(q2h),術後48h給予流質飲食,術後第5d進半流質飲食;
⑦術後第1d拔除尿管;
⑧多模式鎮痛:術畢應用長效局麻藥給予腹橫肌平面阻滞,術後應用患者自控鎮痛(PCA)、非甾體鎮痛藥物靜脈推注(q12h)。責任護士評估腸蠕動(bid);術後第3d仍未排氣排便給予甘油栓110mL 肛門注入;主管醫生傷口換藥(bid);術後應用抗生素5d ;術後第4周或第5周開始輔助化療。使用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 和國際癌症控制聯盟(UICC)制定的TNM分期對所有病例進行分期。
可以出院的基本條件:
①生命體征正常;
②疼痛評分≤3分;
③半流食;
④無須靜脈補液;
⑤自理或活動輕度依賴。
對照組幹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前正常飲食,于術前1d14:00采用常規機械性腸道準備,于1h内口服複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68.56g加溫開水1000mL,鼓勵活動,若4h無排便,再給予甘油栓110mL肛門注入。術前晚常規流質飲食。
實驗組幹預方法
患者術前正常飲食,術前晚常規進流質飲食,不采用機械性腸道準備。
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胃癌手術患者155例,兩組患者性别、年齡、便秘史、手術方式、手術市場、術中出血量、TNM分期、主要病理類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後相關并發症與住院天數比較
兩組患者術後胃腸功能恢複指标比較
兩組患者術後實驗室指标比較
兩組患者術後體溫比較
小結
結果顯示,優化的多模式加速康複外科策略改善了胃癌手術患者的臨床結局,術前不實施MBP對胃癌根治術患者來說是可行和安全的。其在減少術前準備步驟、減少人力支出及患者住院花費、減輕患者痛苦方面是有利的。
作者簡介
文章作者:李燕、楊川川、孫昌裕、李靜、魏肖倩、王秋靜、張靜
作者單位: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高級病房,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摘自:中國護理管理,2020,20(4):524-528.
學術編輯: 鄭中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