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儒家的價值觀中,“武能安邦、文能治國”是大丈夫出仕的終極目标。因此,朝廷一般都會設置“文廟”和“武廟”。文廟中,祭祀孔子以及部分弟子,以及曆朝曆代有作為的文臣政治家們,以孔子為首。武廟中,祭祀 “武廟十哲”以及曆朝曆代的著名将領。有意思的是,武廟第一人最初是姜子牙,後來卻變成了關羽。
根據《新唐書》記載:
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曆代良将為十哲象坐侍。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仿照文廟的格局,建立武廟。正位的“主神”是姜太公。因為姜子牙曾被封為武成王,因此武廟又稱“武成王廟”。除了姜子牙外,還有武廟十哲,左側5人分别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側5人分别是: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最初的武廟11人,并沒有關羽。
到了22年後,唐德宗将武廟中的牌位增加到了64人,其中關羽名列其中,和關羽同列武廟的三國名将還包括:張遼、周瑜、陸遜、鄧艾、張飛、呂蒙、陸抗。加上“十哲”中的諸葛亮,三國時期共有9人。到了宋朝,武廟共計供奉72人,主神仍是姜子牙。其中,關羽隻是“從祀”,并非“主祀”。
朱元璋繼位後,曾一度廢除武廟,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武廟重新興起,為首的“主神”變成了關聖帝君——關羽。不僅如此,關羽的身邊還有關興和周倉兩人從祀。關羽作為三國将領,在通過1500多年的發展後,為何會走向神壇呢?本文從武廟中的關羽談起,淺析關羽形象在民間的發展和重構。
二、曆史上的關羽
三國時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劉備麾下的關羽,在三國時期也僅僅是諸位名将之一,他當時的形象遠遠沒有後來這麼“高大”。根據《三國志》記載: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裡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與二人寝則同床,恩若兄弟。
也就是說,關羽本來是解州(山西運城)人,因為早年犯了事逃到了幽州涿郡,在這裡結識了劉備和張飛。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恩若兄弟”。注意,史書上從來沒有說過三人曾桃園三結義,因此,他們隻是“若”兄弟,但歸根結底,還是君臣關系。
三國時期,關羽的軍事才能非常出衆,能征善戰,在劉備創業時,立下赫赫戰功。《三國志》評價關羽“為世虎臣”。然而,關羽的性格特點太過鮮明。《三國志》記載:
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 在江陵,将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
也就是說,關羽雖然是一員虎将,但為人高傲。曾經因為看不起孫權,而拒絕将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又因輕視糜芳、傅士仁等人,最終導緻關羽兵敗荊州。可見,三國時期的關羽,不僅不是一個“完人”,而且缺點十分明顯。
另外,為了彰顯關羽的勇猛,後世也杜撰了一些故事。例如,曹操遭遇白馬之圍時,關羽幫曹操殺掉了袁紹的大将顔良。在《三國志》上有較為明确的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将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關羽雖然殺了顔良,但卻沒有任何史料寫關羽同時殺了文醜。此後,關羽辭别曹操,曹操認為 “各為其主,勿追也”,并沒有對關羽進行阻攔,因此更不存在後來的“過五關斬六将”之說。另外,包括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之類的故事,也多是後人杜撰。
綜上所述,關羽在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将領,同時他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在後世的民間演義中,出現了很多杜撰關羽“天下無敵”的故事,這其實不是關羽本身的形象。關羽的形象,被後人一點點的擡高,甚至神化。
三、關羽形象的變化關羽生前被封為漢壽亭侯,因此,關羽去世後,在他的家鄉解州經常有人祭祀關羽。隋朝時期,隋文帝信佛,在全國範圍内廣建廟宇,于是在山西運城建了第一座祭祀關羽的廟,當時還不叫“關帝廟”,而是叫“壽亭侯廟”,從這時開始,關羽開始走向神壇。
唐朝唐德宗時期,唐朝詩人董侹路過陽泉山關羽廟時,寫了一篇《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的文章。文中寫道:
“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軍都督荊州事關公遺廟存焉。将軍姓關,名羽,河東解梁人……智顗禅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雲:‘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萬壑震動,風号雷虩……”
大概意思是,唐朝的智顗禅師者夜間曾經和一位神仙對話,最後才知道,這位神仙竟然是三國時期的關羽。這篇文章已被刻成石碑,流傳甚廣,對民間影響很大。因為晚唐時期,社會動亂,百姓心中急需要一些“神靈”作為精神慰藉,關羽的“顯聖”,瞬間提升了他在民間的地位,因此,全國各地争相為關羽建廟,頻繁祭祀。
佛教雖然來自天竺,但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不斷和中國文化相融合。早在隋朝時期,因為隋文帝的關系,佛教就把關羽的神像請進各大廟宇。到了唐朝,民間對關羽的崇拜升溫,佛教便利用這個契機,把關羽的地位再次提高,稱關羽為“藍伽菩薩”,而道教也在這個時候,将關羽列入五文昌之一,稱關羽是“翊漢天尊”。
從晚唐到五代,再到宋朝,關羽的形象持續發展,其忠、勇、仁、義的形象,漸漸深入人心。北宋末年,是關羽形象發展的另一個高峰期,因為宋徽宗信奉道教,因此當時道教第三十三代天師張繼先便向宋徽宗提出請求,要封關羽為“崇甯真君”,崇甯是宋徽宗當時的年号,宋徽宗果斷批準。而後,宋徽宗又先後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昭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等。
到了南宋宋孝宗時期,宋孝宗支持主戰派,因此朝廷更需要關羽“忠勇”的形象來影響衆人,宋孝宗封關羽為壯缪義勇武安英濟王。到了此時,關羽在佛、道、儒三界,身份都得到了大大提高,不僅是佛教的菩薩、道教的真君,還成了讀書人崇拜的“王”。民間更稱關羽為“關帝”,關羽的形象徹底被神化,他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觀。
四、關羽成為武廟主祀宋朝滅亡後,元朝時蒙古人實行等級制度,不尊重漢民族的文廟和武廟,武廟的延續受到了中斷。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後,大臣們紛紛建議重建文廟和武廟,但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情,改變了文武兩廟的傳統。
在文廟方面,朱元璋繼續以孔子為主祀,卻把“亞聖”孟子删除了。原因是孟子提倡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朱元璋認為不合理,但朱元璋仍舊尊重孔子,文廟的傳統和大緻結構并沒有變。
在武廟方面,自古武廟都以姜子牙為主祀。姜子牙是西周的開國重臣,當初姜子牙兢兢業業輔佐周文王,周文王死後,他又輔佐周武王,周武王滅掉商朝,建立西周。因姜子牙功勞太大,尊姜子牙為“師尚父”,所謂“師尚父”,也就是皇帝的師傅和“父親”。朱元璋認為,大臣的功勞再大,也不能淩駕于帝王之上,這種做法極為不妥,因此不再供奉武廟。沒有了武廟,朱元璋另辟蹊徑,搞了一個“關帝廟”,因為關羽的“忠勇”形象,非常符合朱元璋對武将的要求。所以,關帝廟便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武廟”。有明一朝,關羽成功代替了姜子牙,成為曆代武将之首,全國各地也都有關帝廟,南京、北京城内,都至少有一百多座關帝廟。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朝廷決定重開武廟,以“關帝廟”為武廟,讓關帝廟和文廟并稱,合成文武廟。關羽從此變成了“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從三國時期到清朝,關羽通過1500年的發展,從一位“凡人”将領,變成了人們憧憬的“武聖”,
五、關羽形象變遷對我們的影響關羽在三國時期作為一位名将,到了隋唐時期開始神化,在宋朝被君王幾度追封,明朝時朝廷個開設關帝廟,代替了原來的武廟。到了清朝雍正年間,關帝廟正式改名為武廟。關羽的形象一步步提升,最後成了“武聖”。關羽的形象變遷,對我們有很深遠的影響,具體體現為下列三點:
第一,在曆史方面,很多曆史人物,随着時代的發展,他的形象都會發生變遷。這不局限于關羽或三國時期,在整個曆史,都有這種現象。我們研究關羽的形象變遷,可以讓我們了解其他曆史形象的變化,對曆史研究,有重要意義。
請輸入圖片描述
第二,在文化方面,關羽形象的曆史變遷,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在全國各地,仍有許多關帝廟。在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外,也有關帝廟或武廟,關羽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旅遊、宗教的重要元素之一。第三,在教育方面,伴随着曆史教育和民間演義的流傳,關羽忠勇、仁義的“正能量”表現,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積極意義重大。
但是,關羽文化的發展,也存在部分迷信的成分,這個需要我們主動去辨别。整體來說,近2000年的發展,關羽已經不是三國時期的關羽,他的形象早已被重構,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研究,去總結、去尊重。
本文參考資料:《三國志》;《新唐書》《隋書》《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明史紀事本末》《宋史》《元史》《清世宗實錄》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