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蘇轼。
《三國演義》中,羽扇綸巾的形象指的是諸葛亮,正史中指的是周瑜。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官,周瑜憑借此戰揚名千年,他無愧于漢末名将,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
周瑜
周瑜是英年早逝的代表人物,在他最高光的中年突然離世,毫無征兆。周瑜的死,雖說是病逝,但有4大疑點,矛頭直指東吳最高領導人孫權。
從4大疑點來看,再結合東吳曆任都督的死因,外加孫權的為人,我們不難推斷出,周瑜的死,與孫權有很大的關系。
那麼有哪4大疑點呢?下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周瑜不是孫策的托孤大臣周瑜早年是帶着股份加入孫策的隊伍,與一般的将領不同,他屬于帶資入股,因此孫策與周瑜更像是合夥人而不是君臣關系。
建安四年,周瑜和孫權一起帶兵攻入了皖城,二人分别納了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從這層關系來講,周瑜和孫策二人是親上加親。
周瑜與孫策
打敗了劉勳後,孫策讓周瑜鎮守巴丘,當鎮守一方的大将。不巧的是,建安五年,孫策遇刺,死得很突然。孫策将孫權全權托付給了張昭,并沒有提到周瑜。
《三國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绶,謂曰: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現在有一句話很有意思,說什麼“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實際上這句話是小說虛構的,孫策的托孤大臣隻有張昭一人,并沒有周瑜。孫策死的時候,周瑜也不在身邊,哪有不在身邊的托孤大臣。
周瑜有逼宮,威脅孫權之意聽聞孫策逝世,周瑜的做法令人有些費解,頗有逼宮之意。據《三國志》記載:“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将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
可以這麼理解,周瑜得知孫策逝世後,他從巴丘帶着兵前來奔喪,然後留在了東吳。古代舊主離世,新主繼位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鎮守一方的将領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我不能私自回來的,更何況是帶着兵馬。
周瑜
孫策去世前,周瑜已經是手握兵權的将軍,孫策一死,周瑜帶兵入吳,這種做法有着強烈的政治目的,對孫權來說同樣是一個危險的信号。
當年孫權年僅19歲,在軍中的地位不如周瑜,無法有效掌控軍隊。周瑜帶兵奔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張昭一起管着朝廷衆事,其背後或許是與孫權達成了某種利益的交換。
周瑜帶兵奔喪,從明面上可以理解為擁護孫權繼位,但這麼做也同樣給自己争取利益,提升自己的身價,有逼宮、威脅之意。
周瑜
沒有昭命私自帶兵入京,不論是哪個朝代都是大忌,周瑜仗着自己有權,威望高,敢如此作為,孫權暫時無法硬剛,隻能給他一定的地位,達成某種平衡的關系。
赤壁大戰,孫權有意制衡周瑜曹操統一了北方後南下,很快就攻占了荊州,江東面臨直接威脅。論紙面實力,孫權不如曹操,江東君臣就是否與曹操開戰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讨論。
起初,孫權沒有主動詢問是否與曹操交戰的問題,他問了身邊的所有大臣,唯獨沒有問手握兵權的周瑜,後來還是在吳國老太的要求下,孫權才去詢問周瑜關于出兵抗曹的事情,此事有些蹊跷了。
孫權與周瑜
孫權會看人,他知道帶兵打仗的事情是離不開周瑜的,既然如此,孫權不主動找周瑜交換意見,主要還是不想讓他進入決策層,畢竟當時孫權年齡不大,面對周瑜是一個主弱臣強的局面,處理不好會被反噬。
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主戰下,孫權也為了自身利益考慮,選擇與曹操交戰。赤壁大戰前,周瑜并不是大都督,而是右都督,左都督是程普。
《三國志》中記載:程普與周瑜為左、右都,破曹公于烏林。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的主要策劃人雖然是周瑜,但東吳的大軍掌握在程普和周瑜兩個人手裡。值得一提的是,周瑜與程普二人關系并不好,孫權明知此事依舊這麼安排,或許是有意讓程、周二人相互牽制。
程普
赤壁之戰,孫權沒有讓周瑜一人統領大軍,而是将權力拆分,一分為二,這也是許多君主常用且慣用應對權臣的做法。顯然在孫權眼中,周瑜既要用,也要防着點,畢竟這位能力、資曆比自己高出不少的将軍是有潛在危險的。
大戰來臨前,孫權依舊用程普來制衡周瑜,在面臨外敵的危險情況下,仍然要防着一手,顯然孫權是一個多疑的人,對周瑜并不是百分百信任。
周瑜離奇死亡,背後有巨大疑點孫劉聯軍大破曹操于烏林後,曹操元氣大傷,短時間内無法南下。荊州空虛,讓孫權和劉備都有可乘之機,東吳下一步如何走,有兩個選擇:
魯肅提出要将荊州讓給劉備,這樣能夠抵禦曹操南下,與劉備聯合共同抗曹。魯肅的想法與諸葛亮,劉備不謀而合,後者自然也希望能有一塊立足之地,就看孫權同不同意了。
魯肅
大破曹操後,周瑜野心很大,他認為應當乘勝追擊,拿下荊州後攻入益州,與曹操争天下。兩種戰略是有沖突的,選了魯肅的就沒法選周瑜的,權衡利弊之下,孫權起初是同意了魯肅借荊州給劉備。
周瑜得知孫權要借荊州給劉備,認為劉備是枭雄,建議孫權将他軟禁,然後統領劉備的部下。孫權認為劉備難以控制,曹操是威脅,沒有同意周瑜的意見。
周瑜見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再次帶兵與孫權相見。此事的結果是孫權答應了周瑜,批準了他提出征伐益州的戰略。就在周瑜見了孫權後返回他的駐軍之地江陵時,在半道上突然生病死亡,死得有些蹊跷了。
周瑜
周瑜常年帶兵打仗,身體情況應該是比較好的,突然就死在了入川前,好像不那麼合乎常理。周瑜死後,孫權立即就取消了打益州的事情,主張與劉備結交,借了荊州給劉備。
有意思的是,周瑜死後,他的幕僚龐統不僅名氣大,而且足智多謀,孫權硬是不見他,最終龐統隻能離開江東去投靠劉備。
至于孫權為何不用他,并不是《三國演義》中說龐統醜陋,而是周瑜此前的戰略部署,龐統也是主要參與者,既然孫權是反對周瑜的,龐統自然也不能留下。
結語雖然《三國志》中說周瑜是突然病逝,記載得很簡單,但中間發生了什麼,還是值得推敲一下的。
結合孫權的為人,再看看東吳曆任的掌權者周瑜、呂蒙、陸遜沒有一個善終,有理由懷疑周瑜是被暗害的。
周瑜
為什麼說周瑜是被暗害的?得出這個結論的理由是有4大疑點,即:“周瑜不是孫策的托孤大臣”、“周瑜有逼宮,威脅孫權之意”、“赤壁大戰,孫權有意制衡周瑜”,“周瑜突然死亡”。
雄姿英發的周瑜,與孫權之間的關系很微妙,二者看似不像君臣,而是東吳内部的兩大勢力。結合孫權的人品,他晚年殺大臣,殺兒子的多疑性格,周瑜反對孫權的決策,手握重兵,很難讓孫權放心,遲早要被除掉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