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出現過拉肚子的情況,這時往往會讓自身流失大量的營養物質,從而就會變得十分虛弱,而且如果不服用相關藥物的話,一般是無法讓症狀得到緩解的。那麼究竟是什麼疾病讓腹瀉的發病幾率變得這麼高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具體的誘發因素吧。
1、細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常有腹痛、腹瀉及裡急後重感,可伴惡心與嘔吐。腹瀉特征為黏液膿血便,每天次數不等。沙門菌屬感染:大便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大便每天3~5次不等。
2、原蟲與寄生蟲感染。阿米巴痢疾:常有發熱、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腹瀉每天數次至10餘次,有時大便呈暗紅或果醬樣。新鮮大便檢查如發現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确診。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有效。
3、病毒感染。多見于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腸道腺病毒感染,臨床症狀一般較輕,可有腹痛、腹瀉等一類不良症狀,腹瀉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
4、真菌感染。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腸道可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形成而導緻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輕者為稀軟便可伴黏液,每天數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蛋清樣表現;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膿血樣。糞便常規檢查找到或培養發現緻病的真菌時可明确診斷。
這些感染性的疾病全部都可能會出現有腹瀉的症狀,因此在遇到拉肚子的反應時,一定不能掉以輕心,不要以為簡單的吃止瀉藥就可以徹底治好,最好是到醫院做一下詳細的檢查,以便能夠針對性治療,并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