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飲食習俗解析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飲食習俗解析 清明節吃什麼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12 23:14:00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除了掃墓的習俗外,還有吃美食的俗。我國是多個民族的國家,清明節自然每個地方飲食習俗也大不相同,小編挑選了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清明習俗,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們清明節吃什麼吧。

  清明節吃什麼

  江南的青團子

  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因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幹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細膩的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的青團子,就婷婷于眼前了。

  浙江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采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餡兒有豆腐幹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團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春餅,用面粉、食鹽,邊攪拌邊加水,用力攪拌、摔打、揉勻打透,直至粉漿濃如糊、有筋勁有彈性時,靜置半小時。平底鍋置中火上,攤一團面漿在鍋底,輕輕旋轉一圈,馬上就由另一人抓起,這一烤,就是一張薄餅皮了。光聽着,那幅畫面就似在了眼前……

  北京春餅

  其實北京沒什麼特别的清明食物,但有一樣食物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擡頭,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并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蔥花雞蛋等。油鍋裡一炸,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國“春卷”。

  閩台“潤餅”

  清明吃潤餅,在潮汕、福建和台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泉州、廈門的“潤餅”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香菜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清香可口。晉江的“潤餅”複雜得多,包餡兒多種多樣,甚至能擺得滿滿一桌,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裡面出現:豌豆、豆芽、豆幹、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蛎煎、蘿蔔菜、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香菜、蒜絲……

  陝北“子推馍”

  “子推馍”又稱老馍馍、面花,也叫蒸大馍。用酵糟發面,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蒸食,取意子孫多福。做面花是古時陝北女人的拿手好戲。她們憑自己靈巧的雙手,用最平常不過的梳子、剪刀、錐子、鑷子等,就能将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與紅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配合出各種栩栩如生、猶如藝術品般的“大馍”,令人愛不釋手,舍不得吃。有些地方習慣做成飛燕,用柳條穿起來挂在窯洞頂或窗框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這樣風幹的面花,能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清明節再續上。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複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内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麼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幹、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蛎煎、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内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不過,據我所知,晉江的“潤餅菜”并不是最複雜的;論複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幹、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潤餅菜”的習俗依舊,這該是一種傳承吧。

  烏稔飯

  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别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畲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畲軍隻得采摘烏稔果充饑,雷萬興遂于農曆三月初三日率衆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将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并命畲軍士兵采回烏稔葉,讓軍廚制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

  這“烏稔飯”的制作方法并不繁雜,将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将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顔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别有一番風味。而畲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畲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畲漢雜居,人民曆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甯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

  結語:清明除了上述地方的飲食習俗,還有很多,比如北方一些地方的人會吃棗糕,四川人則會吃有名的歡喜團,總之非常的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了解清明節的這些飲食習俗,非常的有趣,這些食物也當地很有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