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5月22日,董卓被誅殺,舉國歡慶。唯有侍中蔡邕,得知董卓死後,坐于堂前悲傷落淚。
王允知道後,命武士将蔡邕抓來,憤怒責問:“董乃奸臣賊子,今日誅之,乃國之大幸,爾身為漢臣,不為國慶,反為逆賊哭注,這是為何?”
蔡邕服罪曰:“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敢違背國家而投向董卓?隻是因一時知遇之感,不由自主,忍不住哭泣,自知罪大,願公原諒。”
衆臣見他有如此知遇之感,紛紛請求王允饒他。雖然王允和蔡邕二人都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但心胸狹窄的王允,本就嫉妒蔡邕才華,最終還是借此機會将蔡邕下入大牢,最終死于獄中。
這便是成語“知遇之恩”的來曆,意思是指對賞識或重用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古人尚能如此,知恩之心,能以命相抵。時過境遷,如今時代,雖不倡導以命相報,但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知恩圖報,衷心的祝福,樂恩人之樂,憂恩人之憂,也是最好的感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