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ip的發展階段

ip的發展階段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9 05:36:06

ip的發展階段(當我們談論IP的時候)1

ip的發展階段(當我們談論IP的時候)2

ip的發展階段(當我們談論IP的時候)3

ip的發展階段(當我們談論IP的時候)4

剛剛過去的2015年,IP成為内地影視圈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僅就電影而言,内地電影市場的國産電影票房達到271億元,在總票房中的占比超過61%,其中有近86億元來自各類IP的改編。而在電視熒屏上,《花千骨》、《何以笙箫默》、《琅琊榜》等一批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劇,也屢屢創下收視高峰。

由此引發的大量資本介入,讓IP水漲船高,也讓編劇們感受到了壓力。一場圍繞原創與 IP而起的論争,在資本與編劇之間興起。資本一方認為,既然 IP已經成為票房和收視保證,今後與其付錢給專業編劇的原創作品,還不如廣種薄收,把網絡小說,遊戲,電視,戲劇,音樂 IP 統統招緻麾下,依靠網絡大數據,以資本為中心指揮創意勞動;對此,編劇們顯然表示不認同。

本期文藝百家,從學者視角關注這場關于IP的争論。

———編者

IP是電影圈最近兩年突然冒出來的一個熱詞。搞得你張嘴蹦不出幾個IP,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拍電影的。我就納了悶了,以前沒有這個詞的時候,電影都是怎麼拍出來的? 而且這個IP究竟是個啥,我看也沒幾個人能真正講得清楚說得明白。去查了一下度娘,說它是英文“知識産權”(intellectualproperty) 一詞的縮寫。那我就更不懂了,“原創”不是知識産權嗎? 為啥要把IP和“原創”放一塊PK? 都說南派三叔的 《盜墓筆記》 是個大IP,可最初他那本小說是哪裡來的,不是原創,難道是從哪個古墓裡扒拉出來的?

後來我又琢磨了半天,才弄明白IP一詞的用法,原來是與互聯網時代的版權衍生品開發有關。比方說,《盜墓筆記》 這個故事最初的形式是網絡貼吧裡的連載小說。看的網友多了,便引起了出版商的注意,經過印刷出版進入市場,形成熱銷,據說9部小說總銷量超過1200萬冊,讓三叔背後站滿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盜墓》 系列小說也因之有了進一步開發衍生産品的無限商機。所有才會有人去買它的版權,拿來拍電影、排話劇、開發網遊……隻有在這個時候,《盜墓》 系列小說才從一個原創文學作品變成了一個商業IP。從這個案例,我們是不是可以提煉出一個對IP的定義:所謂IP就是那些“在初級市場受到消費者歡迎,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粉絲群體,從而具有了深度商業開發價值的原創性文化産品”。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比如美國的漫威動畫。最初它并不是動畫,而是在圖書出版市場上流行的系列連環畫。由于成本低廉,賣不出去也無傷大雅,可以另外再重新開發。賣得好的,再通過出售版權進行深度開發,拍電影、做動漫、制造公仔玩具,形成“一雞多吃”的衍生産品系列。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産業鍊,就像一道樓梯,從低到高,一步一階,從最低端市場到高端市場。随着成本的擴大和開發的先後,形成一個有頭有尾、連續不斷的産品系列。這種梯度開發的好處在于,能夠穩定地、逐步地培育市場、形成品牌、規避風險,實現盈利的最大化。通常情況下,産品成本越低,越位于市場的前端。而像電影這種高投入、高産出、高風險、重裝備的産品,大多位于市場的後端,需要前端市場的反複檢驗,才敢于着手進行深度開發。如果最初的漫威連環畫被視為是一種原創作品的話,那麼對于後期的漫威英雄系列電影,它就是一個超級大IP。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IP,不過就是對原創作品潛在商業價值再開發和再利用的一種形式。

所以前面關于IP的定義,重點并不在後半段,而在前半段的“在初級市場受到消費者歡迎,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粉絲群體”這句話。因為隻有這樣,原創作品才具有再次開發的商業潛力,也才可能在二、三、四級市場上成為一個真正IP。但是這樣一來,就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仿佛IP的關鍵不在原創,而在粉絲,尤其是鐵粉的多寡。就像那位天津發言的副總說的,“知道的人越多就一定是個好IP。”其實以前也有人說過類似的話,叫做“沒有粉兒的IP頂多就是一個P”。粉絲越多,就意味着越好賣;粉絲越少,就意味着風險越大。在商言商地說,對于電影這樣成本高周期長的行業來說,隻有IP的背後才有所謂商機,而原創的背後,有的隻是風險。尤其是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因為實在炙手可熱,以至于創作能力低下的電影圈單靠原創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據廣電總局官網顯示,去年公示出來的電影備案達4000多個! 對于劇本寫作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作家和編劇得長多少顆腦袋多少雙手才能寫出這麼多的原創劇本? 所謂戲不夠,IP湊,這個時候,IP就成了一棵被人瘋搶的救命稻草。它為啥會和原創一起PK? 我以為,個中奧妙正在于此。

就一般的創作與生産而言,也不一定非要糾結于是不是原創。特别是在當下原創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現實條件下,如果過度強調原創,一味否定IP的價值,最終隻會導緻供不應求,形成片荒。而适度開發IP資源,也不失為是保持供需平衡的有效手段。從理想的角度,IP和原創,應該像是鐵路的雙軌一樣,共同成為托舉創作列車平穩運營的基礎。問題是,是不是所有人都作如是觀? 是不是也有人手裡因為握有大把IP,就以為可以把原創棄如敝履了?就像那位副總說的,以後不會再請專業編劇,而是用一種被人戲稱為“養蠱PK劇作法”的寫作模式,像玩“殺人遊戲”一樣,把IP貼吧吧主和一些網絡寫手籠在一起,一個個淘汰,最後的獲勝者,才能得到編劇的署名? 作為一種工業流水線上的生産方式,這種集體寫作模式也不一定不可操作。況且,這種方法也早已被好萊塢早嘗試多年。或許它不失為是一種更适合工業化、流水化的寫作模式,但是,因為有了它就可以不再要職業作家和編劇了嗎? 照這個邏輯,是不是有了刀叉,就可以不再使用筷子? 是不是有了汽車,人就不再用自己的雙腳走路了呢? 之所以有人會對此笃信不疑,并不是因為這種方法被證明了多有效,而是因為這世上總有人會相信,除了老老實實走正路以外,一定還有其他的捷徑存在,就如同很多人相信,隻要有某種靈丹妙藥,人就可以一個禮拜減肥或用一個月就學會一門外語一樣。

在電影界,有這種急功近利想法的人恐怕不在少數。對于他們而言,IP就是一劑能夠包治百病的神仙藥丸。這些年,除了IP之外,電影界流行過很多熱詞兒,比如互聯網 、大數據、O2O、跨界……仿佛每一個新詞手裡都攥着一把能打開電影産業未來之門的金鑰匙。那些來自IT界、來自電商、來自金融、來自房地産的行業大鳄,正源源不斷地為電影界帶來新的思路、新的概念和新的啟發,他們每每樂此不疲地試圖用各自行業的經驗和模式來重新定義電影。對于電影來說,這首先應該被看成是一筆巨大的财富,因為它得到了更多更先進的商業模式和市場化經驗。但是,這個時候,别忘了電影自身也有120年的曆史積累,當金融大鳄,電商大咖高談闊論他們各自生意經的時候,電影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還有沒有人記得?

有的時候,坐在台下,那些大咖的豪言壯語聽多了,你也會有被催眠的時候,也會覺得他們講的好有道理,好激動人心。可是,有一條打死我也不會相信,就是你原本不懂電影,因為聽了房地産老闆的一席話你就懂了。這種事情地球上會發生嗎?還有一條我也不會相信,那就是有人說以後的電影都要為BAT打工。憑什麼? 别忘了是BAT進入了電影,憑什麼就一定是電影為BAT打工,而不是BAT為電影服務?

這讓我忽然想起1980年代電影界流行過的一個詞兒,叫“電影本體論”。IP談得差不多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留點時間,咱們再聊聊所謂“電影的本體論”講的究竟是什麼? 電影和BAT,究竟誰是主體? 誰是客體?當各種各樣的資本潮水一樣湧進電影的領地,并且為了自身的利益開始撕扯、車裂電影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站出來捍衛一下電影本體的權利?(作者系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據廣電總局官網顯示,去年公示出來的電影備案達4000多個! 作家和編劇得長多少顆腦袋多少雙手才能寫出這麼多的原創劇本? 所謂戲不夠,IP湊,這個時候,IP就成了一棵被人瘋搶的救命稻草。它為啥會和原創一起PK?我以為,個中奧妙正在于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