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即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特地用來紀念屈原的日子。兩千多年來,端午節曆來是一個衆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傳統佳日。現在由于端午節還有三天的小假期,更是讓許多人都很歡喜,可以放假去旅遊,來放松心情。
端午節的習俗
吃粽子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當時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知道楚國已經被秦國占領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很傷心。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
除此以外,其實吃粽子也有很多寓意:因為“粽子”和中子”諧音,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寓意人丁興旺;同時“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而端午節也正是在高考之前;另外“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會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内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愛。
懸艾葉菖蒲
端午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争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九毒日”的說法
農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為天地交泰日,端午為九毒日之首。
而“九毒日”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當然是有的,在“立夏”之後,氣溫逐漸升高,雨量逐漸加大,天氣溫熱潮濕,同時也是大量細菌微生物的繁殖時期,而此時的人體陽氣也達到最旺盛的時候,容易濕熱内積、引起口舌生瘡、大便郁結等症狀。
端午節易患疾病
濕疹
濕疹由于真菌引起,端午節期間,各種細菌滋生,再加上氣溫炎熱,很容易導緻濕疹。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艾草和菖蒲煎洗。
腰痛
以為此時的五月,導緻濕氣過重,所以會産生腰痛的感覺,可以以苡仁蒼術煎水服用。
腹瀉
每年五月腹瀉頻發,當以藿香煎水當茶飲。
因此在這個傳統佳節來臨之際,大家一邊要高高興興的過節,一邊也要注意預防這些疾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