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昌齡,以邊塞詩尤為出名,有“七絕聖手”的美譽。30歲進士及第,曆任汜水縣尉、江甯縣丞,41歲因事獲罪被貶嶺南,51歲被貶為龍标尉。
當時有朋友柴侍禦即将離開龍标前往武岡,王昌齡為他送行時寫下這首七言絕句《送柴侍禦》,雖然有些傷感,更多的是深情體貼的寬慰: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别詩通常伴随着依依不舍的離愁别緒,王昌齡這首詩詩構思新穎,否認這份傷感後,寬慰友人:即便分隔兩地,也能共享一路青山、一輪明月,宛如就在一處。
柴侍禦,友人擔任“侍禦史”的官職;沅水是湖南西部的河流;武岡和龍标皆在湖南,相距100多裡地,算不上特别遙遠。
詩的前兩句以流水相連兩地,點明送别的主題,“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沅水的波浪連接着武岡,“我”送你離去不覺得有特别的傷感。
江河相通,一衣帶水,一個“接”字點出兩地相鄰的事實,既然離得不遠,相見并不太難,那麼送行時不見特别感傷,也是理所當然的。
詩的後兩句充滿了奇思妙想,先是肯定,後為反問,“青山一路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路延綿不絕的青山分隔兩地卻同沐風雨,頭頂同一輪明月的光輝怎麼會是兩地呢?
兩地水路相連,陸地上卻隔着一片連綿青山,王昌齡嘴上說着不覺傷感,其實哪能沒有半分感傷呢?隻是強勢地将離愁壓在心底,嘴上依舊安慰友人,同時傳達出自己心中的思念:兩地相知,情同一心。
“青山”雖然遙遠,卻能風雨同行;“明月”灑下的光芒照耀的是同一個故鄉。
王昌齡沒有戳破的小心思:自今而後,青山沐雨時、明月當空夜,便會抑制不住思念之情的泛濫。相信柴侍禦得到這首詩後也會産生類似的心情,思念也是雙向的。
從“送君不覺有離傷”到“明月何曾是兩鄉”,讀懂了王昌齡“寬慰”的言外之意,就會明白“道是無情卻有情”的真谛。離愁别緒雙方都有,能夠感同身受的理解且對友人殷勤體貼,何嘗不是真摯情誼的一種表現?
自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以來,“青山一路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無意中刷屏網絡,衍生為兩地一心共渡難關的響亮口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