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1:38:56

有人說,這是一個熱衷于“挖墳”的互聯網時代。

“挖墳”,最初流行于百度貼吧或各種社交論壇中,指網友将比較老舊的文章或貼子挖出來回複,使舊帖重新被頂上帖子列表前列的行為。随着傳播範圍越來越廣,“挖墳”又逐漸引申為将很老的内容、資料記錄等挖出來再次讓人圍觀的意思。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1

2008年的老帖被網友挖出來調侃

網友們的“挖墳”對象也是五花八門。近來一系列IP老劇裡的人物成為網友們定期“挖墳”的重點對象,大家更容易把精力放在以前被忽略的細節上,所以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發現。

就拿陪伴了一代人成長的《還珠格格》來說,近乎每年都會被挖墳幾次。當跳出了情話綿綿的劇情框架,時隔多年,人們對爾康的記憶不止有他的鼻孔,還有他演技浮誇、總是任性給自己加戲的各種小心機,甚至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社交平台上強勢刷屏。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2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3

當然對于影視迷來說,老劇“挖墳”更像是一群人暴露年齡的集體回憶,大多帶有娛樂的意味。

但是有一類“挖墳”卻令人瑟瑟發抖。

《三體》作者劉慈欣大家都不陌生吧?在公衆的面前,他的形象曾經隻有一個,就是很低調儒雅并且文筆非凡的科幻作家。據刺猬公社報道,5月1日,有豆瓣網友聲稱發現了疑似劉慈欣的貼吧小号,而後有網友為了證實這個消息,利用百度賬号申訴系統,反向獲得了該百度賬号關聯的手機号,并用該手機号展開人肉搜索,在支付寶上向該手機号轉賬發現,其關聯的支付寶賬号實名認證為“慈欣”。

更可怕的是,沿着這條線索的人肉搜索并沒有停止,劉慈欣的身份證号等個人信息被惡意公布在一個充斥着炒作、黑料和造謠的網站上,這個百度貼吧賬号下的一些言論則被斷章取義地截取為劉慈欣的黑料,一場針對這位科幻作家的網絡暴力被煽動起來。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4

也就是當他的貼吧小号被“挖墳者”刨出來之後,劉慈欣曾在貼吧發表過的批判同行、發牢騷吐槽家鄉和工作等言論,與現實生活中那個粉絲眼中的 " 大劉 " 判若兩人,以往的“人設”立馬崩塌。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類“挖墳者”的思維,似乎是負面的,目的就是讓被挖的人“人設崩塌”。

網上給這類“挖墳”愛好者的定義是:一群隐藏在互聯網各個角落的全能型偵探,他們熱衷于通過各種蛛絲馬迹,順藤摸瓜尋找目标對象的“黑曆史”,尤其令公衆人物聞風喪膽。不少原本發展大勢的藝人,正是因為曾經在公開場合裡說過的不合時宜的話,或者在社交網絡上留下的争議性的言論等,被“挖墳黨”們翻了個底朝天,全部攤開在網友面前,從此人設崩塌,甚至被魄注銷社交賬号。

還有一個最鮮活的例子,前段時間,某直播平台上的知名主播在曾經直播的時候,說了一些具有亵渎曆史、進行口嗨的言論,上述舊賬被網友翻出并舉報後,該主播的直播生涯自然是涼涼了。

這也應了那句老話——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作為公衆人物想要躲過被“扒祖墳式的挖墳”,更應加強自律,守住道德底線。

對于公衆人物來說,“挖墳”可能是促使其規範自身言行的有效手段,但對于普通網民來說利弊很難界定。每個人或許都有多面性,會要求自己适應不同的環境,應對不同的人和情況,也就是所謂的“人設”。

比如,在朋友圈裡展現給老闆或同事的是“歲月靜好、工作使我快樂”,但在陌生人居多的社交網絡上則無所忌憚地開啟吐槽模式。在網友們顯微鏡式的“挖墳”下,你在網上的蛛絲馬迹都可能在将來某一天成為衆人唾棄的道德污點。

曾幾何時,社交産品為搶奪用戶争先打着“讓用戶表達自我”的旗号,用戶在這裡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但随着網絡“警察”和“挖墳黨”們的壯大,無論是公衆人物還是普通用戶,出于自我保護,在網上發表任何動态要反複斟酌字句,或者下意識地清除以前留下的上網痕迹,社交壓力也由此而來。

不知道是聽見了普通用戶的呼聲,還是為了維護在微博上的公衆人物,前不久微博上線了“僅半年可見”的功能,開啟之後别人隻能看到半年内的微博,再往前的自然就無從尋找。明星被惡意“挖墳”的情況很可能得到緩解,無盡的網絡罵戰似乎也可以消停點了,不過這對于“挖墳黨”來說無疑少了一大樂趣。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5

無獨有偶,微信最近也推出了類似功能——朋友圈一個月可見,而此前,在微信當中早已實現了“僅半年可見”、“僅三天可見”。那有什麼區别呢?對于部分用戶而言,想要展示近期的狀态,卻發現三天太短,相冊是空白的,而半年又太長,分享的動态多了,有些不堪回首的過往自然不想被别人挖出來。有人因此感慨“挖墳有多可怕,用戶就有多渴望一個月可見”。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6

微博(左)微信(右)對用戶隐私設置的對比

@景同學:微博微信進行限制挺合理的,畢竟“挖墳”始終帶有明顯的窺私傾向。

@給我打斤雞血:微博上線“半年可見”,微信推出“朋友圈一個月可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算是提醒大家多關注當下,少翻點舊賬吧。

@風繞過長安城:因為一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挖墳黨”,人們才越發不愛表達自己,要麼不再敞開心扉,随心所欲的發言。朋友圈和微博都是精心打造的,一邊努力對外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同時又一邊害怕這虛假的泡沫被戳破....

@回憶專用保護色:人是不斷變化的,“人設”也在不斷變化,一段時間所發表的内容,隻符合當下的“人設”。當然我仍會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但謹防過度分享,一旦我的過往被“挖墳”出來,發現與我當下的“人設”有差異,那隻會惹麻煩。

@草魚丸子: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過“僅自己可見”的吐槽,以及我在豆瓣微博上孜孜不倦地黑着某位明星時的樣子,他們會如何對我的過往品頭論足。

那麼你們是如何看待微博、微信上線了這兩個功能呢?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7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電腦報新媒體矩陣更多精彩

這麼久不回消息挖墳去了圖(熱衷于挖墳的社交時代)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