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衆多,通讀下來絕非易事,而且也沒有必要所有作家和所有作品都予以拜讀,今天推薦十種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作品,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可以批評指正。
第一種推薦: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歐内斯特·米勒爾·海明威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1954年憑借《老人與海》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篇幅很短,集中了海明威所倡導的文學創作理念,相對而言,《永别了武器》這部長篇也很好地展示了海明威的寫作才華,尤其是将戰争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毀滅揭示得入木三分,淋漓盡緻。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說,初稿寫于1922年,最後于1929 年出版。故事講述了一對在戰争籠罩下的男女青年的颠沛流離的愛情,最終以女子的難産死去、男子的流亡天涯結束。
電影戰地春夢【永别了武器】劇照
愛情在戰争的威脅下可以生長,卻難以最終成熟,這和戰争陰影中的人的生命與命運完全一緻。這部小說,冷靜地揭示了戰争的荒唐和殘酷的本質。
第二種推薦:加缪的《鼠疫》
阿爾貝·加缪是截止到目前為止,諾貝爾文學獎曆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也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年僅47歲就因車禍死亡。
1947年,34歲的加缪完成了必将在世界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力作《鼠疫》,這部長篇小說通過描寫北非一個叫奧蘭的城市在突發鼠疫後,以主人公裡厄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對瘟疫奮力抗争的故事,淋漓盡緻地表現出那些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絕望不頹喪,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小說的主人公裡厄醫生天生并不是英雄,但是在極端的情境下,他選擇了成為為衆人抱薪的逆行者,這無疑極為悲壯,也無疑造就了極端情境下的英雄。
加缪
這部小說的意義當然不在于塑造極端情境下的英雄,而在于揭示極端情景為什麼會到來,揭示衆生在極端情景演變中的思想與精神的差異以及截然不同的作用。這體現在,有直面鼠疫、奮起抗争的逆行者,必然也有利用鼠疫謀取各種利益的劊子手。
第三種推薦:川端康成的《雪國》
川端康成是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因寫《伊豆的舞女》而成名,擅長抒情和詩意的書寫,始終追求人生升華的美,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雪國》是一部唯美主義的代表之作,1948年出版,故事以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年輕女子的三次相會與感情糾葛為中心,所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緻,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怅不已。
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我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電影劇照
這是一部中篇小說,僅有八萬多字,如同一幅絕美而且朦胧的畫,又如同一篇凄美而又惆怅的詩,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才華與筆力,更揭示了作家的情緒和心境。
第四種推薦: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和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和《迷宮中的将軍》。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85年,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在故事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中,作者通過小說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和所有的愛情方式。
這部小說的源頭,是馬爾克斯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新聞。馬爾克斯在這部小說創作期間,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進行過交談,計劃寫一部反映其父母生活的小說。
電影劇照
這部光芒閃耀、令人心碎的小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之一,寫盡了愛情、死亡、回憶的主題。
第五種推薦: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
君特·格拉斯是一個立場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因其語言新穎,想象豐富,手法獨特,使他在當代世界文學中占有一定地位,獲得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
格拉斯的小說既繼承了傳統的叙述方式,又用夢幻、怪異、荒誕等藝術技巧描繪曆史和現實,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拟人化的動物,從而使小說構思奇詭,情節怪誕,探讨的問題比較隐晦深刻。
《鐵皮鼓》是君特·格拉斯創作的長篇小說,“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說以主人公第一人稱叙述了發生在德、波邊境和但澤地區半個多世紀的事件。
小說的主人公奧斯卡是德國鄉村男孩。由于看到了自己母親不堪的事情,他覺得成年人的世界裡充滿着邪惡和虛僞,決定不再長大。他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真的就不再長高,身體始終停留在三歲的高度。
電影劇照
1980年,根據這部小說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被搬上銀幕,并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第六種推薦:庫切的《恥》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普遍認為,他的作品達到了精準地刻畫了衆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的高度。
《恥》是作家庫切創作的長篇小說,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種沖突為背景,從現代懷疑主義的視角出發對曆史、人性、殖民主義和現代文明等一系列問題的深摯關切與追問,這使小說跨越了狹隘的民族、種族等障礙與偏見,直抵曆史淵源與人類發展的縱深處,提醒人們重新審視我們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人文觀念、殖民主義的曆史和現代文明的種種淵薮。
第七種推薦: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
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是土耳其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西方文學評論家将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并論,稱他為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2006年,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我的名字叫紅》是奧爾罕·帕穆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98年。小說講述了16世紀末,離家12年的青年黑終于回到他的故鄉——伊斯坦布爾,迎接他歸來的除了愛情,還有接踵而來的謀殺案。
作品以貌似偵探小說的結構性線索展開故事,實則是在講述一段古老的奧斯曼藝術史的往事,由沖突、痛苦、共存三個不同的層面入手,借古喻今,探讨生命與藝術的存在意義及信仰的沖突。
第八種推薦:莫迪亞諾的《環城大道》
帕特裡克·莫迪亞諾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在創作中往往會打破時空的界限,創作的作品呈現出強烈的漂泊感,2014年10月9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環城大道》是帕特裡克·莫迪亞諾的長篇小說,以追尋為主線,把支離破碎的回憶片段揉和在現實的叙述中,講述了一個尋找父親的幽暗而且迷離的故事。
作品具有撲朔迷離的神秘感,各種意象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
第九種推薦:約翰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約翰·斯坦貝克是從“嚴肅自然主義”轉向“神話式自然主義
”的重要小說家,1962年,憑借《人鼠之間》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東》、《煩惱的冬天》等。
《憤怒的葡萄》是約翰·斯坦貝克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于1939年,描寫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恐慌期間大批農民破産、逃荒的故事,反映了驚心動魄的社會鬥争的圖景。小說飽含美國農民的血淚、憤慨、和鬥争,獲得了1940年美國普利策文學獎。
第十種推薦:威廉戈爾丁的《蠅王》
威廉·戈爾丁是一位小說家和詩人,他創作的小說富含寓意,廣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學,神話以及象征主義,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戈爾丁的第一本小說《蠅王》,1954年出版,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題:人類天生的野蠻與文明的理性的鬥争。正是這部小說,奠定了戈爾丁的世界聲譽。
《蠅王》是戈爾丁的代表作,小說将故事虛拟到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争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還能和睦相處,後來由于惡的本性膨脹起來,因而互相殘殺,最終發生了悲劇性的結果。
《蠅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讨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