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雲飛 /文
一、校史沿革
上海外國語大學是一所培養高端國際型外語人才的大學,她以多學科的優勢,國際化的視野、高水準的辦學質量而聞名于世。
創建于1949年12月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其前身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 後曆經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上海俄文專(修)科學校、上海外國語學院等變革過程,于1994年正式更為現名。
二、校名賞析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名是集字作品,所用之字來自《魯迅日記》(二函廿四卷)的手稿。上海外國語大學與魯迅是很有些緣分的,虹口校區對面那座有着百年曆史的公園裡正安放着魯迅先生之墓。更重要的是,作為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的魯迅,其實也是翻譯家、語言文字學家,他一生的文學活動和翻譯有着持久的聯系,翻譯的數量和重要性與他的文學創作相比并不遜色。作者斷想,這可能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采用魯迅字體做校名的緣由吧!
衆所周知,魯迅并不是以書法名世的書法家,但是,他的書法作品有着自己的風貌,似乎在信手揮灑中,已見姿态。“上海外國語大學”這幾個字,無論是筆畫還是結構,都能看出魯迅對書法規範的把握。間架優美,行筆流暢有力。魯迅的書法具有繪畫的美感。書畫同源,也就是字畫原本為一體,人們常稱畫為“書畫”,就是因為國畫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用筆、用墨和書法是一緻的,都追求計白當黑的效果,都是講究線條的生命力和墨色的雅緻。畫家在落款時,一般會寫到:某某寫。換言之,中國畫是寫出來的。從書法可以看出書寫者的審美價值。
“上海外國語大學”這幾個字用筆铿锵有力,筆畫的來龍去脈都交待的很清楚。筆畫的頓挫間有幾分魏碑的味道。比如“海”“國”“語”的轉折處以及“外”字的豎畫,都以方筆為主。打頭的“上”字筆劃少,所以用筆重,字形上不顯空洞。之後的幾個字雖然多為方折的用筆,但筆勢間連貫的氣息又與這樣的用筆相得益彰。再看結字,這七個字中,結構上最有姿态感的當屬“學”字。結字的好壞在于對平正和欹斜的處理。越是險的字,離開重心跌倒的距離越近。“學”字正是如此。上面部分與子字部分的錯落恰到好處。看似馬上要摔倒,卻又沒倒。這正是魯迅先生的獨特巧妙之處。他在規則上力求改變,寫出新意。正如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大成其楷書、行書、草書的。他書寫的字體間架結構就非常美。字形跟随着筆意走,欣賞書法也是從每一筆的起筆行筆收筆去看。而魯迅先生的這幾個字,總的來說就是起筆有力,行筆均勻流暢,筆筆千錘百煉,魯迅曾在五四運動前對碑刻用功頗深,字體古拙是必然的。
其實,那個時代的人們,尤其是文人們,他們的學習、辦公,都和毛筆關系密切,也不需要刻意強調為藝術而藝術,在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下,毛筆書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