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絲絹畫工藝簡介

絲絹畫工藝簡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03:11:52

  古老的河南道口古鎮大集街上,人來人往,商店林立,熱鬧非凡。在大集街49号院,院牆上挂着“秦三傑工作室”的牌匾,順着巷子走進小院,秦三傑正坐在躺椅上吃早飯。

  看到“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訪,秦三傑連忙起身,快速地抖了抖散落在身上的飯米粒,移動着被棉襖裹得厚實的身子,邁着微小地步伐笑迎訪者……一系列動作敏捷利落。誰也不會想到眼前這位老人出生于1921年,如今已經96歲高齡。

  熟知秦三傑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是位長壽老人外,還有個特殊的稱呼: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秦氏絹藝”第11代傳承人。雖從事“絹藝”工作多年,屢獲殊榮,但他仍不滿足。“我要讓‘秦氏絹藝’發揚光大,不僅成為藝術品,甚至要走進尋常百姓家。”

  

  秦三傑手捧娟藝“大壽桃”合影留念。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初入門庭

  走進秦三傑的工作室,掀開門簾,一塊啟功先生題的牌匾“傳世絹藝”便映入眼簾。作為“秦氏絹藝”第11代傳承人,秦三傑與絹藝的“相識”還要追溯到90年前。

  秦三傑說,根據《秦氏族譜》記載,“秦氏絹藝”已有近400年曆史。起初老祖宗出于生計,用絹布制作工藝品,後來練就絕活,為了養家糊口,這門技藝代代相傳,傳到秦三傑這,已經是第11代。

  “我小時候經常揣摩着畫一些小動物,而且畫的頗有幾分相似。”6歲時,按照祖訓,秦三傑開始跟随父親學習絹藝。他從小表現出的過人天賦讓父親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最終,秦三傑的父親将他定為了“秦氏絹藝”的接班人。

  為了培養秦三傑,父母讓9歲的秦三傑先後跟随民間藝人韓學州、陳錦堂學習繪畫、雕塑,這為秦三傑以後的絹藝之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學習絹藝,秦三傑幾乎到了癡迷的狀态。他經常在上衣口袋裡裝着剪刀、絹和布料,隻要一有空閑,他就開始做起了絹藝。然而癡迷絹藝的他差點因此丢了性命。一次,秦三傑獨自在村外行走,低頭隻顧手中的活兒,竟不小心掉進了水坑,多虧在田間耕作的老伯将他撈出,放在石碾、牛背上空了半天水,最終撿回了一條命。

  與死神擦肩而過後的秦三傑更加珍惜學習絹藝的機會。短短半年的時間,他就掌握了絹藝的基本技法,煩瑣的工序在他的手中變得井井有條。“從洗絹、連壓、上膠到絹刻、串連、成裝……樣樣我都能上手。”

  “别看小小的蝈蝈,身上的結構複雜着嘞!”秦三傑說,在衆多的花草昆蟲中,他偏偏對蝈蝈情有獨鐘,常常獨自一人跑到荒郊野外,仔細地觀察蹦來跳去的蝈蝈,模仿它的動作和身姿,有時觀察蝈蝈甚至都忘了回家吃飯。

  為了細緻地了解蝈蝈的習性、掌握蝈蝈的身體結構要領,秦三傑在家裡養起了蝈蝈。他一有空就爬在蝈蝈籠子前細心觀察,仔細記憶蝈蝈的一舉一動,時間一長,蝈蝈的任何反應,秦三傑都熟記在心,甚至蝈蝈吃食、休息、打鬥的姿态,秦三傑也能夠付諸于娟藝之上。

  與蝈蝈打上交道的秦三傑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小昆蟲,日後成為他享譽世界的“秦氏絹藝”看家寶。

  

  山花獎獲獎作品——“秦氏絹”藝代表作《蝈蝈白菜》。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傳承古藝

  在秦三傑的工作室,不大的房間除了貼滿了獲得的證書和專利外,令人矚目的還屬他的拿手絕活、靜靜地躺在展櫃裡的《蝈蝈白菜》。秦三傑說,1隻蝈蝈通常由6種絹料制成,須、頭部、身體、翅膀、腿、鱗片用材各不相同。“要制成一隻完整的蝈蝈需要經過100多道工序,耗時20天。”

  在展櫃中,一棵精美絹制白菜上面,趴着兩隻絹制蝈蝈,乍看上去跟真的一樣。白菜青翠欲滴,蝈蝈眼睛炯炯有神,翅薄而透,後腿似強有力地蹬着地面,就連腿刺清晰可見。用手輕輕一碰蝈蝈的兩支胡須,倒撫還可以感覺到上面根根略澀的絨毛。

  為了達到這樣的逼真的藝術效果,秦三傑沒少下功夫,在幾十年對蝈蝈的觀察研究中,他早已經對這些了如指掌了。

  時間回到1956年,秦三傑參軍入伍,雖然離開農村,他依然鐘情着自己的絹蝈蝈,一有時間就積累素材,動手制作。4年後,秦三傑從部隊轉業,來到上海樹脂廠工作。他還用4年的時間學習繪畫,并虛心求教于國畫大師張大壯、瓷盤畫家吳維鴻、雕塑家林鴻喜、佘剛旭、鄭才守等人。

  為了了解更多的蝈蝈品種,他又遠赴雲南考察,在西雙版納觀察了多種不同顔色、種類的蝈蝈,為以後制作《蝈蝈白菜》做了鋪墊。在藝術家們的耐心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秦三傑的絹藝制作技術變得更加精湛。

  “絹制過程非常繁瑣,制作時還要閉着氣,特别考驗耐性。”說起為何對蝈蝈情有獨鐘,秦三傑說,蝈蝈象征着吉祥如意,唐伯虎就曾畫過“白菜蝈蝈”。“所以我下決心做好蝈蝈,讓這門藝術給更多的人帶來好運氣。”

  制作《蝈蝈白菜》時,秦三傑必須戴着眼鏡,透過放大鏡進行制作。為了制作蝈蝈的一根須,通常要忙活40道工序。光一根腿上的刺兒,就要一絲絲排上兩三天的時間。“不同的蝈蝈其須并不相同,有覓食的、備戰的、喝水的、休息的,都要精益求精,一點都馬虎不得。”

  雖然白菜做起來工序比蝈蝈少,隻有48道,但白菜也同樣需要用絹經過一系列的流程做出來。“地裡長一棵白菜一般需要兩三個月,做一棵精緻的《蝈蝈白菜》需要同等、甚至更長的時間。”秦三傑打趣說。

  秦三傑制作的絹藝制品講究氣、韻、味、趣。他的代表作《蝈蝈白菜》一經展出,先後被國家、河南省、安陽市等博物館收藏,并獲得了國家外觀設計專利。

  1986年,著名書法家啟功看到《蝈蝈白菜》欣喜不已,随即詩曰:“蝈蝈鳴聲聞千裡,大地似錦百财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

  一次,一位台商見了秦三傑的制作的絹蝈蝈,便用手去抓,但蝈蝈沒有一絲動彈。旁邊的人告訴他,“那是隻假的,是用絹制成的”。當商人确信這是隻假蝈蝈時,大聲驚歎道:“絕了!和真的沒什麼差别!”商人當即與秦三傑簽下了購買絹蝈蝈的合同。

  在廣州交易會上,秦三傑帶去的近200隻絹蝈蝈被外商搶購一空,并榮獲了手工藝品金獎。随後又多次斬獲大獎,數家媒體随之對“秦氏絹藝”予以報道。

  2007年2月,“秦氏絹藝”被正式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面對諸多榮譽,秦三傑深有感觸地說:“藝無止境,追求為高。”他要在有生之年讓“秦氏絹刻”發揚光大。

  

  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領隊張秉政教授在與秦三傑進行交流。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守望傳薪

  “現在眼睛花了,走路也慢了,但很多老友非讓我親手制作,每天也都閑不住嘞。”如今已經96歲高齡的秦三傑每天還要到工作室轉上幾趟,他放心不下自己一手經營的“秦氏絹藝”,更希望看看兒子秦竹林有沒有新的突破。

  幾十年來,除了發揚和研究“秦氏絹藝”外,秦三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傳承絹藝這門古老的手藝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秦三傑不希望這門手藝在自己手中失傳,面對着如今一些民間藝術沒市場,年輕人又不願學,還受社會的輕視的現象,秦三傑犯了難。好在他的大兒子秦竹林和二兒子秦志勝繼承了秦三傑的“衣缽”,并在“秦氏絹藝”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兩個兒子各有所長,我還得一碗水端平,讓他們哥倆齊心協力做絹藝。”大兒子秦竹林年愈古稀,白菜制作上很有成就,但蝈蝈精細活又由于眼睛問題受到阻礙。而二兒子秦志勝對蝈蝈制作很精妙,但在制作白菜上比起秦竹林又有所欠缺。

  單傳是“秦氏絹藝”曆代傳人中的祖訓,雖然有所顧忌,但秦三傑還是将這門手藝傳給兩個兒子,“每人隻掌握一種技能,兩個人團結起來才是一個整體”,秦三傑相信兩個兒子會團結起來把“秦氏絹藝”發揚光大。

  秦竹林、秦志勝從小跟着父親學藝,在父親的教導下,一步步掌握了“秦氏絹藝”的制作步驟。學到本領後,兄弟二人經常與父親秦三傑一起探讨研究如何改進絹藝制作。

  經過20多年的時間,秦氏絹藝在他們爺仨的改進下,由起初的手握等簡單工具制作到現在更完善的工具制作,同時在白菜、蝈蝈的色彩、光亮、原料等改進方面都是一家人挖空心思去鑽研的。

  2007年11月,在秦三傑的指導下,秦竹林的作品《蝈蝈白菜》捧回了由中國文聯頒發的中國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在我心裡山花獎是屬于我們秦氏家族,因為這是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弟弟的配合下完成的。”秦竹林說。

  獲獎後的秦竹林并沒有因此而停止腳步,他希望“秦氏絹藝”能夠在自己的手中走得更遠。為了便于觀察,秦竹林家的院子裡常常挂着幾百隻蝈蝈,經過仔細觀察分析後,再通過絲絹藝術進行提煉和升華。他制作的蝈蝈,在父親的技藝上有了突破,真正達到了“似真非真強似真”的境界。

  “我将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接軌,采用現代仿真電燙工藝,增加了絹制大白菜卷葉加皺“蝈蝈白菜”的穩固程度,還可以達到永不變形的效果。”在絹藝技術上有了突破後,秦竹林還在在絹藝品種上進行大膽創新。依托獨具特色的禽鳥類絹藝創作了其他多種形态的小昆蟲,包括螳螂、螞蚱、蟋蟀等,點綴在絹藝白菜之上,比傳統的“蝈蝈白菜”更加生動,得到了父親秦三傑的認可。

  在傳承方面,雖說祖訓不可違,但事業還需要傳承發展。在父親秦三傑的支持下,秦竹林毅然選擇了打破傳内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不僅傳授兒媳學會了絹藝制作,也在外界接收了不少求教的弟子,打開了包容開放的大門,讓“秦氏絹藝”在五湖四海遍地開花。

  現如今,秦三傑依然為“秦氏絹藝”奔波忙碌。他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做一個三米多高的絹葫蘆,他說,葫蘆代表祖國,上面放上五十六個昆蟲,包括蝴蝶、蝈蝈、螳螂等,寓意五十六個民族,送給人民大會堂。“隻要心态好,為民族傳統工藝作貢獻,再活十年都沒問題。”(實習記者 李華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